周 琪
(1.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 100720; 2.同濟大學,上海 200092)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是處理國際關系的一個新思路和新提倡,它擯棄了把各國之間的交往看作是追求各自利益的零和游戲的觀念,強調從大局和長遠利益來看人類命運的共同性及合作共贏的前景。在當今世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可以得到大量事實的支持。在一個全球化時代,它尤其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
氣候、河流和海洋是跨國界的,大氣污染、霧霾、溫室效應、氣候災害都不僅限于一個國家的范圍。氣候變化帶來的自然災害,會影響地球上的所有國家。氣候變化造成颶風、干旱、洪澇、大風,以及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加劇了自然災害,放大了極端氣候災害的強度。氣溫和水溫的升高會造成海平面上升、暴風雨加劇、風速加快、干旱持續發生、降雨量增加和洪水泛濫。
根據國際組織樂施會(1)樂施會(Oxfam)是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救援組織聯盟,其英文名字來源于1942年成立的 “牛津饑荒救災委員會”,它由14個獨立運作的樂施會成員方組成,包括英國、愛爾蘭、加拿大、美國、魁北克(獨立于加拿大分部)、新西蘭、澳大利亞、荷蘭、比利時、法國、德國、丹麥、中國香港、印度,旨在共同開展消除貧困和不公正的工作,提倡改善與普及醫療和教育服務,以及推動應對氣候變化。的研究,目前,平均每年可觀測到的“極端天氣事件”約有400個;自2017年6月以來,約有4 100萬人受到洪災影響;到21世紀末,將有超過1.5億人生活在低于海平面或正常洪水水位的陸地上;日益增長的風暴潮和海嘯威脅著世界上近四分之一的人口。(2)OXFAN International, “5 Natural Disasters Beg Climate Action,” https://www.oxfam.org/en/5-natural-disasters-beg-climate-action,訪問時間:2020年1月2日。而上述極端天氣事件都在一定程度上與氣候變化有關。
盡管對于全球氣候是否變暖科學家們還存在爭論,但已有比較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大氣中二氧化碳(CO2)濃度的增加引起了全球氣候變暖。根據一份報告《關于我們世界的數據》(Our World in Data),自1980年起,全球溫度開始急劇上升,比1961—1990年的基準溫度高出約0.7℃,而在1850年,溫度比基準溫度還低 0.4℃。也就是說,自1850年以來,全球平均溫度上升了1.1℃。(3)Hannah Ritchie and Max Roser, “CO2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Our World in Data, December 2019, https://ourworldindata.org/co2-and-other-greenhouse-gas-emissions,訪問時間:2020年1月3日。(參見圖1)
而圖2顯示了80萬年以來全球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平均濃度。由于地球繞太陽旋轉軌道的變化,二氧化碳濃度會發生周期性波動,而且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和下降的時期與冰期(二氧化碳濃度低)和冰間期(二氧化碳濃度高)的出現相吻合。這被稱為“米蘭科維奇周期”。報告發現,在這80萬年中,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不超過300 ppm(百萬分之一)。然而,隨著工業革命和人類燃燒化石燃料而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情況發生了變化。在過去的幾個世紀中,尤其是在最近的幾十年中,可以觀察到全球二氧化碳濃度迅速上升。二氧化碳濃度不僅在80多年前首次超過300 ppm,而且現在已遠遠超過400 ppm。(4)同③。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一項調查說明了氣候變化會導致更加頻繁和嚴重的自然災害。該報告指出,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增加可能會提高大多數陸地的表面溫度,盡管具體變化會因地區而異。全球氣溫升高更可能帶來干旱風險的增加和風暴強度的加大,包括風速更高的熱帶氣旋、潮濕的亞洲季風以及中緯度更大的風暴。氣候變化不僅會影響平均溫度,還會影響極端溫度。溫度變化的增加將擴展冷與熱的極端溫度。平均溫度的升高和方差的增加將使炎熱天氣變得更為普遍,創紀錄的炎熱天氣將會大大增加,從而增加與天氣有關的自然災害發生的可能性。(5)NASA Earth Observatory,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Natural Disasters,” March 3, 2005, https://earthobservatory.nasa.gov/features/RisingCost/rising_cost5.php,訪問時間:2020年1月4日;Yoo-Geun Ham, “El Nio Events Will Intensify under Global Warming,” December 12, 2018,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8-07638-w,訪問時間:2020年1月4日; Hannah Ritchie and Max Roser, “CO2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Our World in Data, December 2019, https://ourworldindata.org/co2-and-other-greenhouse-gas-emissions, 訪問時間: 2020年1月14日。
隨著溫度繼續升高,越來越多的水蒸氣可能蒸發到大氣中,結果是更熱、更潮濕的環境。美國宇航局的氣候科學家喬治·特塞盧迪斯(George Tselioudis)認為,充滿濕度的大氣層會使任何暴風雨都有發展成強暴風雨的潛力,從而增加強暴風雨的數量。陸地溫度升高,赤道與兩極溫差的減小和濕度上升,可能造成越來越密集的干旱和洪水周期,因為一個地區的降雨可能是由一次大暴雨而不是一系列小暴雨所帶來。一些科學家推測,溫暖潮濕的大氣層可能造成更多的熱帶風暴(颶風),較暖的氣溫也可能加熱遠離赤道的海水,擴大大型熱帶風暴的范圍。(6)Hannah Ritchie and Max Roser, “CO2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Our World in Data, December 2019, https://ourworldindata.org/co2-and-other-greenhouse-gas-emissions;“Study Reveals Economic Impact of El Nio,”University of Cambridge, July 11, 2014, https://www.cam.ac.uk/research/news/study-reveals-economic-impact-of-el-nino, 訪問時間: 2020年1月3日。

圖1 1850—2018年全球年平均溫度中位數的變化注:相對標準為1961年至1990年全球平均溫度中位數(單位℃,即攝氏度),兩條灰線表示置信度為95%的置信區間,黑線表示平均溫度中位數的變化。 資料來源:Hannah Ritchie and Max Roser, “CO2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Our World in Data, December 2019, https://ourworldindata.org/co2-and-other-greenhouse-gas-emissions, 訪問時間: 2020年1月7日。

圖2 全球大氣中二氧化碳平均濃度的變化資料來源:Hannah Ritchie and Max Roser, “CO2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Our World in Data, December 2019, https://ourworldindata.org/co2-and-other-greenhouse-gas-emissions, 訪問時間: 2020年1月3日。
自然災害與饑荒也存在一定的聯系。在世界大多數地區,饑荒數量在穩定下降之后,近年來又有所回升,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和中東及北非地區的饑荒有所增加所致。聯合國糧農組織認為,受沖突影響國家范圍的擴大以及厄爾尼諾現象等氣候因素是饑荒和營養不良增加的主要原因。
隨著自然災害的增多,自然災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也明顯加大。以美國為例,自1980年以來,美國共遭受254起天氣和氣候災難,經過基于2019年物價指數調整后的計算,這254起災難造成的總損失超過1.7萬億美元。1980—2018年度發生災難的平均數為6.3個,而在2014—2018年的5年中,年平均數為12.6個。2019年(截至10月8日),美國共發生了10起損失超過10億美元的天氣和氣候災難,包括3次洪水、5次嚴重風暴和2次熱帶氣旋。這些災難導致39人死亡,并造成受影響地區的重大經濟損失。(7)“Billion-Dollar Weather and Climate Disasters: Overview,” https://www.ncdc.noaa.gov/billions/overview, 訪問時間: 2020年1月12日。

圖3 1970—2017年因全球自然災害導致的經濟損失資料來源: Jianchun Fang, et al,“Natural Disasters, Climate Change, and Their Impact on Inclusive Wealth in G20 Countries,”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Vol. 26, No. 2, 2019, pp. 1455-1463.
近年來,澳大利亞大堡礁的珊瑚蟲因海洋溫度的微小上升而大面積死亡,使眾多海洋生物失去賴以生存的環境,令世界上許多科學家和動物保護主義者唏噓不已。全球變暖帶來的海水上漲甚至威脅到一些國家的生存。2001年初,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簡稱IPCC)公開了一份以3 000名科學家的調查為基礎撰寫的報告,該報告預言,到2010年,海平面將上升18厘米至80厘米。在過去10年里,海水已經侵蝕了太平洋島國圖瓦盧1%的土地。如果地球環境繼續惡化,在未來50年內,圖瓦盧
的9個環形珊瑚小島將全部沒入海中。而且,其變得無法居住的時間還會大大提前。(8)“50年內將永遠消失 太平洋島國圖瓦盧被迫舉國遷移”,《北京青年報》,2001年11月23日,http://news.sina.com.cn/w/2001-11-23/405743.html,訪問時間:2019年12月15日。實際上,圖瓦盧周邊的海平面曾于2000年2月19日下午5時左右突然上升至 3.2 米,而這個國家最高海拔不過是4.5米,導致該國的大部分地區被海水淹沒,直到2月20日下午5時44分海潮才緩慢退去。為了逃避被海水淹沒的厄運,2001年11月15日,圖瓦盧政府正式宣布放棄自己的家園,1.1萬國民將全體遷往新西蘭,從而使其成為全球第一個因海平面上升而舉國遷移的國家。(9)同①。甚至如新加坡這樣的繁榮小國,也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影響,其周邊的海水在過去30年中上漲了約10公分。如果發展下去,不久之后新加坡的一些沿海土地就會被淹沒,這迫使其政府做出決定,提前在沿海岸線筑起一道堤壩。(10)2019年11月28日,新加坡駐華使館政務參贊與筆者的談話。
這類與環境有關的問題不斷發生在我們周邊,提醒著我們,人類的命運是緊密相連的,在環境和氣候變化問題上的合作不僅是各國應盡的國際責任,而且關系到人類子孫后代的生存條件。2016年4月22日,175個國家在紐約簽署之前于2014年通過的《巴黎氣候協定》,(11)“175個國家簽署《巴黎協定》”,環球網,2019年4月27日,https://world.huanqiu.com/article/9CaKrnJV2mR,訪問時間:2020年1月13日。標志著必須著手解決氣候變化問題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理念,也標志著世界各國將為應對氣候變化采取共同行動。
人類曾不止一次地看到,局部戰爭會擴大為全面戰爭,內戰的溢出效應會把戰爭帶來的破壞帶到其他國家,導致幾個甚至幾十個國家參戰的局面,最極端的例子就是世界大戰。即使不是世界大戰,主要國家或國家陣營之間的冷戰也會殃及整個世界。例如在冷戰初期,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于1954年4月7日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說:“在東南亞,如果有一個國家落入共產黨之中,這個地區的其他國家就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一個接一個地倒下去”。(12)“The Quotable Quotes of Dwight D. Eisenhower,” Eisenhower National Historic Site, https://www.nps.gov/features/eise/jrranger/quotes2.html, 訪問時間: 2020年1月5日。因此,美國在東南亞奉行把蘇聯的所有擴張行動“推回去”的政策。冷戰期間,美國實際上在世界各地都采用這種與蘇聯針鋒相對的做法。例如在非洲,二十世紀六十至八十年代末,美國在非洲的剛果、非洲之角、安哥拉等國家和地區同蘇聯展開的爭奪中,毫不退讓。
冷戰結束之后,隨著人道主義理念深入人心,世界各地因種族和宗教紛爭而產生的人道主義危機(如在索馬里、盧旺達、蘇丹達爾富爾地區、南蘇丹、也門等地),不僅從道義上牽動人心,被國際社會認為有制止的必要,而且從其后果來看,如任其發展會蔓延至國境之外,危及其他國家的安全。正因為如此,才有聯合國授權下的人道主義干預和維和行動的必要性。在國際維和方面,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2016年中國繳納的聯合國維和攤款占攤款總額的10.2%,在聯合國所有成員國中位居第二。(13)“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中國派出維和人員最多”,人民網,2015年4月7日,http://military.people.com.cn/n/2015/0407/c1011-26809456.html,訪問時間:2019年1月3日。
隨著交通更加便利、通訊更加暢通,人們更容易跨越國界,人類活動也更加全球化,與此相應的是,各國遇到了更多的全球性問題。
難民問題是典型的全球性問題。 2019年6月,聯合國難民署發布了年度《全球趨勢》報告,對全球難民和流離失所者狀況進行了統計和解讀。報告顯示,導致全球難民人數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政治沖突、戰爭或迫害等,截至2018年底,全球因這些原因逃離本國的難民人數約為 2 590 萬,比2017年增加了50萬。從難民的來源看,來自敘利亞、阿富汗、南蘇丹、緬甸和索馬里的難民占全球難民總數的67%。敘利亞有670萬難民,阿富汗有270萬,南蘇丹230萬,緬甸110萬,索馬里90萬。其中超過半數的是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14)“困局?全球難民數量創近70年來最高紀錄 而這項數據令人驚訝”,央視網,2019年12月17日,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53143732865559686&wfr=spider&for=pc,訪問時間:2019年12月30日。
《全球趨勢》還顯示,在全球接收難民的國家中,排在前列的并非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其中,西方高收入國家平均每1 000人接收2.7名難民,中低收入國家平均每1 000人接收5.8名難民,而最貧困的國家則接收了全球三分之一的難民。截至2018年年底,在全球2 590萬難民中,僅有0.5%在其他國家得到安置,這一方面是因為戰亂等因素導致的難民規模有增無減,另一方面,歐美等西方國家在收緊難民政策。當前德國是歐洲最大的難民收容國,共收容了約110萬人。如今,歐洲國家都在收緊難民政策,2019年德國政府僅接受了35%~38%的避難申請;希臘等位于難民接收“前線”的歐洲國家也紛紛收緊移民和難民政策;法國政府于2019年11月宣布了一系列收緊移民政策的新措施,包括對合法移民勞工設立配額制,加大打擊非法移民的力度。(15)“全球難民問題何以為解?”人民日報海外版,2019年11月9日, http://www.chinanews.com/gj/2019/11-09/9002628.shtml,訪問時間:2019年12月30日。據美國《時代周刊》2019年11月4日報道,2020財年美國接收難民的上限將降至1.8萬人。(16)“全球難民問題將何去何從”,央視網《新聞觀察》,2019年12月17日,http://tv.cntv.cn/video/C10616/18da292c599b4b1db3d 878788dd02d70,訪問時間:2019年12月30日。美國連續3年下調難民接收規模,加大了全球收容難民的壓力。
首屆全球難民論壇于2019年12月16日在日內瓦舉行。當天,聯合國難民署召開新聞發布會,呼吁國際社會增加對難民問題的關注度,共同商討解決方案,采取措施加強對難民的保護。聯合國難民署對外關系司司長多米尼克·海德(Dominique Hyde)表示,解決難民問題需要國際社會的支持,“我們期待把難民和社會各界以及聯合國等各方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討如何解決難民問題”,“在住房、水源、清潔能源、金融服務等方面增加對難民的援助及支持。”(17)“Press Conference: Global Refugee Forum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Private Sector,” UNHCR/UNTV, December 16, 2019, https://www.unhcr.org/news/videos/2019/12/5df7d75a4/press-conference-global-refugee-forum-and-the-contribution-of-the-private.html, 訪問時間: 2020年1月6日。
然而,那些收緊難民政策的國家,日子也并不好過。以歐洲國家中接收中東、北非難民數最多的德國為例,由于大量接納來自中東和北非的穆斯林,德國已成為穆斯林人口最多的歐洲國家之一(參見表1)。德國總理默克爾自2015年起一改以往對難民的強硬政策,在處理難民的問題上顯示出前所未有的積極態度,公開主張無上限地接收難民。默克爾在加快本國審核進程的同時,還敦促歐盟其他國家接收滯留于歐洲的難民。接收大量難民不僅可以樹立一種人道主義的道德形象,還可以在德國這個人口增長緩慢、老齡化速度加快的國家,為德國提供大量急需的勞動力和巨大的消費市場。據估計,2019年德國60歲以上人口數量將達到29%,開始超過30歲以下年輕人的數量。截止2018年6月,已有超過31萬的難民在德國找到工作,考慮到德國每年新進入就業市場的畢業生僅有約80萬,這些難民勞動力大大緩解了德國勞動力市場的緊缺狀態。(18)“‘撕裂’的德國社會:難民問題下的眾生相”,界面新聞,2018年9月10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122310 8067051846&wfr=spider&for=pc,訪問時間:2019年12月20日。

表1 2016年穆斯林人口最多的歐洲國家
資料來源:Pew Research Center, “Europe’s Growing Muslim Population,” November 29, 2017, https://www.pewforum.org/2017/11/29/europes-growing-muslim-population/, 訪問時間: 2020年1月7日。
然而,大量接收難民,很快就給德國帶來了社會問題。其一,在難民涌入的高峰期,德國的犯罪率明顯上升,例如薩克森州的犯罪率上升了10.4%,其中92%的增加與難民有關。因此,特別是在包括薩克森州在內的原東德的5個新聯邦州,反對接收難民的呼聲更大。其二,德國政府用于難民的財政支出大幅度增加,僅在2016年,就超過200億歐元。(19)“難民問題給德國帶來了什么?”搜狐,2019年7月16日,http://www.sohu.com/a/327207435_120019418,訪問時間:2019年12月20日。
默克爾在2015—2016年期間實行的自由移民政策,導致大量難民涌入德國,從而引發德國大聯合政府中基督教民主聯盟與基督教社會聯盟之間的激烈論戰,使大聯合政府難以為繼。難民問題之所以成為歐洲各國內政的焦點,是因為在歐洲長期存在著伊斯蘭文化融入歐洲社會的問題,越來越多的歐洲政治精英和民眾開始對此持悲觀態度。2018年,默克爾所在的基民盟的支持率下降到近5年來的新低,從38.3%跌至27.2%。基民盟的政治盟友基社盟和社會民主黨在巴伐利亞州的選舉也遭受重挫。(20)同①。2019年10月29日,默克爾宣布將放棄當年12月基民盟主席的競選,這意味著其政治生涯的結束。默克爾的難民政策不僅斷送了其本人的政治生涯,也使德國的政治生態更加惡化。
這一切表明,如果不從產生難民的源頭解決問題,解決難民問題就沒有出路。
毒品走私是全球性的。近年來,吸食毒品和毒品走私在全球呈上升趨勢。吸食毒品不僅直接危害人類健康,還會傳播艾滋病,并與洗錢等有組織的跨國犯罪密切相關。販毒集團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嚴密的販毒網絡,并組建自己的武裝,以暴力手段同政府對抗,對社會穩定與世界和平構成了嚴重威脅。為了打擊毒品犯罪,各國需要進行密切合作。
根據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UNODC)2019年6月發布的報告,在2017年使用鴉片類藥物(opiate)的人數約為2 920萬人,較2016年估算人數增加了約800萬人,使用阿片類藥物(opioid)的人數約為5 330萬人,較2016年估算人數增加了約1 900萬人,因吸毒導致的精神障礙者人數約為3 500萬人,較2016年估算人數增加了約450萬人,注射吸毒人群約為 1 130 萬人,較2016年估算人數增加了約70萬人。(21)The 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 “World Drug Report 2019,” Booklet 2, June 26, 2019, p. 2, https://www.unodc.org/documents/commissions/CND/CND_Sessions/CND_62/special-event-26-June/WDR_2019_UNODC_presentation.pdf, 訪問時間: 2019年12月15日。
聯合國發布的《2019年世界毒品問題報告》顯示,截止2017年,全球每年因吸毒死亡的人數為58.5萬人。2017年,約有2.71億人在2016年使用過毒品,占全球15歲至64歲人口的5.5%。其中阿片類藥物使用者增加了56%,人數超過5 300萬。2017年非洲、亞洲、歐洲和北美使用阿片類藥物的人口比例,以及北美洲、南美洲和亞洲使用大麻的人口比例超過2009年。2017年全球非法生產的可卡因數量達到 1 976 噸,創歷史新高,比2016年增加了25%。同時,2017年全球緝獲的可卡因數量增加了13%,達1 275噸,是有史以來所報告的最大數量。(22)The 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 “World Drug Report 2019,” Booklet 1, June 26, 2019, pp.7-22, https://wdr.unodc.org/wdr2019/prelaunch/WDR19_Booklet_1_EXECUTIVE_SUMMARY.pdf, 訪問時間: 2019年12月15日。
在阿片類藥物中,目前芬太尼是對人類威脅最大的。一般認為,芬太尼類物質比嗎啡效力強50~100倍。其中,卡芬太尼的藥效為嗎啡的1萬倍,成人致死劑量僅約為2毫克。2010年到2013年,芬太尼類藥物只在歐洲有少量發現,2014年起在大洋洲與美洲也開始有截獲,2015年到2017年則呈爆發式增長,特別是在美洲。2015年緝獲量在200公斤以下,2017年年度緝獲量已超過2 000公斤,增加了10倍以上。(23)同③,p.3。
2019年9月24日,由美國牽頭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召開了以“呼吁全球采取行動應對世界毒品問題”為主題的高級別會議,有100多個國家的代表參加了會議。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會上呼吁,要加強對毒品走私和販賣毒品的打擊。這需要各國消除毒品走私者的避風港、加強邊界合作、搗毀犯罪網絡、實行信息和情報共享,同時針對毒品與腐敗、武器走私、人口販運和恐怖主義網絡之間的關聯采取行動。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會上發言稱,美國已采取積極行動,保護邊境、支持執法,為阿片類藥物危機投入創紀錄的資金,促進成癮者的治療和康復。美國還在2018年8月宣布“關于世界毒品問題的全球行動呼吁”,旨在減少毒品需求、切斷非法藥物的供應、擴大治療以及加強國際合作。他表示,只要國際社會共同采取行動,就可以拯救全球數以百萬計的人。(24)“美國總統特朗普在聯合國主持禁毒高級別會議”,中國新聞網,2018年9月25日,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8-09/25/c_129959852.htm,訪問時間:2019年12月25日。
為何在諸多國際問題上采取逆全球化行為、對多邊主義行動十分反感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對毒品走私這一全球性問題如此另眼看待?這是因為近年來,以芬太尼為主的阿片類物質的濫用在美國已造成嚴重的社會危機,因其致死和導致的經濟損失呈上升趨勢。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公布的數據,2016年,美國超過214萬的12歲以上人口存在藥物成癮的問題,(25)“Medications to Treat Opioid Use Disorder,” 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 (NIDA), Last Updated June 2018, p. 3, https://www.drugabuse.gov/node/pdf/21349/medications-to-treat-opioid-use-disorder,訪問時間:2019年10月15日。當年藥物濫用致死的人數約為6.3萬,(26)Drug Enforcement Administration Intelligence Brief, “Fentanyl Remains the Most Significant Synthetic Opioid Threat and Poses the Greatest Threat to the Opioid User Market in the United States,” May 2018, p. 2, https://www.hsdl.org/?view&did=818578,訪問時間:2020年1月3日。超過越戰期間的美軍陣亡人數。(27)The White House, “How We Will Win the War on Opioids,” March 1, 2018, https://www.whitehouse.gov/articles/will-win-war-opioids/, 訪問時間: 2019年10月5日。2000年以來,美國已有30萬以上的人死于藥物濫用。(28)The White House, “President Donald J. Trump Is Taking Action on Drug Addiction and the Opioid Crisis,” October 26, 2017, 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s-statements/president-donald-j-trump-taking-action-drug-addiction-opioid-crisis/, 訪問時間: 2019年10月5日。據媒體報道,2017年美國有4.9萬以上的人死于阿片類藥物濫用,(29)The White House, “Presidential Proclamation on National Substance Abuse Prevention Month, 2018,” September 28, 2018, https://www.whitehouse.gov/presidential-actions/presidential-proclamation-national-substance-abuse-prevention-month-2018/, 訪問時間: 2019年10月5日。超過交通事故和槍支暴力,成為美國非自然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30)Julie Hirschfeld Davis, “Trump Declares Opioid Crisis a ‘Health Emergency’ but Requests No Funds,” The New York Times, October 26, 2017, https://www.nytimes.com/2017/10/26/us/politics/trump-opioid-crisis.html, 訪問時間: 2019年10月5日。而且,芬太尼類藥物成癮者很多屬于美國貧困的白人群體,而這一群體恰好是特朗普的主要支持者,特朗普需要對他們的訴求做出回應。為此,早在2917年10 月,特朗普政府便宣布美國全面進入公共衛生緊急狀態。特朗普之所以對毒品走私深惡痛絕,還有其個人因素:多年前特朗普在瀕臨破產時曾向他伸出援助之手的一位摯友,死于阿片類藥物成癮(31)2019年5月根據美國駐華使館資深官員的介紹。
國際上公認,若要有效打擊和控制毒品走私,必須進行跨國合作。
恐怖主義組織已形成了國際網絡。撇開恐怖主義的根源不談,恐怖主義活動肆虐,已經成為中東、東南亞、歐洲各國面臨的嚴重問題。2001年9月11日,美國世貿大廈遭受的恐怖主義襲擊,是人類歷史上一日內發動的最致命的恐怖主義襲擊,造成2 977人死亡,與此相關的美國消防和執法人員的死亡人數也是最多的,分別為343人和72人。(32)J. Kiger Patrick, “How 9/11 Became the Deadliest Day in History for U.S. Firefighters,” History, May 20, 2019, https://www.history.com/news/9-11-world-trade-center-firefighters, 訪問時間: 2019年12月20日。
2014年前后,“伊斯蘭國”利用伊拉克和敘利亞的內戰迅速崛起,成為國際恐怖主義組織的主要勢力。2013年4月9日,由“基地”組織伊拉克分支演變而來的“伊拉克伊斯蘭國”的頭目阿布·貝克爾·巴格達迪(Abu Bakr al-Baghdadi)宣布與敘利亞反對派武裝組織“勝利陣線”聯合,改稱為“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簡稱“伊黎”,英文為ISIL),即“伊拉克和大敘利亞伊斯蘭國”(ISIS)。6月29日,巴格達迪在摩蘇爾宣布,“伊黎”更名為“伊斯蘭哈里發帝國”(簡稱“伊斯蘭國”),疆域不僅包括伊斯蘭會議組織(OIC)所有成員國,還包括所有穆斯林聚居的地區。巴格達迪自封為哈里發,要求全世界的穆斯林支持并效忠其統治。2014年9月,美國組建了一個包括英國、法國等54個國家以及歐盟、北約和阿盟等地區組織在內的國際聯盟,以打擊伊斯蘭國。
全球各地因恐怖主義襲擊造成的傷亡逐年上升,尤其是在2014年達到峰值。(參見圖4) 2018年,世界上4個最致命的恐怖主義組織是尼日利亞的“博科圣地”、“伊拉克與黎凡特伊斯蘭國”(ISIL或ISIS,簡稱“伊黎伊斯蘭國”)、“伊斯蘭國呼羅珊分支”(33)2015年,“伊斯蘭國”宣布建立“伊斯蘭國呼羅珊分支”組織(即“呼羅珊省”),涵蓋包括巴基斯坦、阿富汗在內的南亞主要國家,它標志著“伊斯蘭國”在南亞的勢力開始蔓延。以及“塔利班”,它們造成的死亡人數為9 223人,占恐怖主義襲擊致死人數的57.8%。(34)Institute for Economics and Peace, “GLOBAL Terrorism Index 2019, Measuring the Impact of Terrorism,” November 2019, p. 14, http://visionofhumanity.org/app/uploads/2019/11/GTI-2019web.pdf, 訪問時間: 2020年1月4日。

圖4 2000—2018年全球因恐怖主義襲擊而死亡的人數資料來源:根據馬里蘭大學制作的“Global Terrorism Database”中的數據制作,其中包括恐怖主義襲擊者的死亡人數,“Global Terrorism Database-Background Report,” University of Maryland, October 2019, https://www.start.umd.edu/pubs/START_GTD_TerrorismIn2018_Oct2018.pdf, 訪問時間: 2020年1月4日。

表2 2000—2018年全球因恐怖主義襲擊而死亡的人數
資料來源:根據馬里蘭大學制作的“Global Terrorism Database”中的數據制作,其中包括恐怖主義襲擊者的死亡人數,“Global Terrorism Database-Background Report,” University of Maryland, October 2019, https://www.start.umd.edu/pubs/START_GTD_TerrorismIn2018_Oct2018.pdf, 訪問時間: 2020年1月4日。
2017年恐怖主義襲擊造成的死亡人數為26 445人,占當年全球總死亡人數5 594.5萬人的 0.05%。其中有95%發生在中東,非洲和南亞、歐洲、美洲和大洋洲加起來的死亡人數不到總數的2%。恐怖主義事件發生最多的地區也是如此,而且還高度集中在這些區域內的少數幾個國家。自2018年起,阿富汗超過伊拉克,成為世界上受到恐怖主義沖擊最大的國家。然而,盡管美國政府在2018年1月的《美國國防戰略報告》中聲稱,“國家間的戰略競爭,而不是恐怖主義者,現在成為美國國家安全的主要擔憂”,(35)“The Summary of the 2018 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Department of Defense: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2018, p. 1, https://dod.defense.gov/Portals/1/Documents/pubs/2018-National-Defense-Strategy-Summary.pdf, 訪問時間:2018年2月1日。2018年的統計數字顯示,全球死于恐怖主義襲擊的人數雖然有所下降,但仍然略高于2013年。這表明,恐怖主義作為全球最大的安全威脅來源并未消退。
各種致命傳染病都會跨國界傳染,各國不因國界阻隔而幸免,尤其是在陸路、海上和空中交通更加便利,跨境旅行人數加速增加的情況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全球衛生觀察站發布的《2019年世界衛生統計》,近年來,在人類的共同努力下,艾滋病、肺結核、瘧疾、乙型肝炎四種傳染性疾病的總發病率已有大幅度下降,2016年這四種傳染病在全球共造成430萬人死亡(170萬女性和270萬男性),相較于2000年的530萬(220萬女性和310萬男性),總數下降了100萬人。(36)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Health Statistics 2019: Monitoring Health for the SDGs,” https://www.who.int/gho/publications/world_health_statistics/2019/en/, 訪問時間: 2020年1月3日。然而,艾滋病感染率仍在增長,在全球范圍內,2005年艾滋病毒未感染率是 0.40/1000,到2017年未感染率下降至0.25/1000,2017年估計約有180萬新增艾滋病毒感染者(女性 85.1 萬,男性94.0萬)。截至2017年底,接受抗逆轉錄病毒治療的人數達到2 170萬的創紀錄數字,較2016年底凈增230萬人,但仍然有41%的艾滋病毒感染者沒有接受治療。(37)同②。此外,從統計數據還可以發現,在非洲和東南亞地區以及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國家死于上述四種傳染病的風險最高。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是世界上因這四種傳染病造成死亡人數比例最低的國家之一,每10萬人中死亡數不到38人,其他有同等低死亡率的地區是歐洲、北美洲和澳洲,在南美洲國家中,除圭亞那和蘇里南死亡率略高外,其他國家也處于最低死亡率水平。(38)同②。
然而,在人類仍同傳統傳染性疾病抗爭之時,又有一些新型傳染病不斷涌現,奪去成千上萬人的生命,諸如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癥(SARS)、豬流行性感冒(又稱“豬流感”)、埃博拉病毒、寨卡病毒、登革熱和瘟疫等。2002—2003年,首例非典型性肺炎病例出現在中國,伴隨著國際商務旅行,SARS病毒在世界各大洲迅速傳播至37個國家,造成8 098例感染和774例死亡;2009年,豬流感在全世界蔓延,約28.4萬人因感染致死,許多公共和私人機構為防止流行初期病毒的傳播而關閉,豬肉產業也蒙受了巨大損失;2014—2016年,埃博拉病毒在沉寂了多年之后(上一次爆發是在1976年)再次爆發,肆虐于西非利比里亞、塞拉利昂和幾內亞三國,引發高致死性疾病。病毒變異迅速,而且疫情首次離開非洲,蔓延至歐美。報告發現了28 600例病例,有至少11 325人死亡;2015年至今,寨卡病毒在美洲,主要是巴西流行,案例數不詳,雖然沒有造成死亡,但由于孕婦感染引起的初生兒先天性缺陷經常發生,一些國家的政府鼓勵將懷孕推遲長達2年;2016年,登革熱在全世界蔓延,造成1億例病例和38 000例死亡。以往登革熱疫情在不同地區時有發生,但2016年全球都爆發了疫情;2017年,瘟疫出現在馬達加斯加,造成2 417例感染和209人死亡。瘟疫是馬達加斯加的地方流行病,但這一次病例的激增與可以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的肺鼠疫增加有關。(39)David E. Bloom and Daniel Cadarette, “Infectious Disease Threat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Strengthening the Global Response,” Frontier in Immunology, March 2019,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447676/, 訪問時間: 2020年1月3日。
關于被列為最高致死率的埃博拉病毒,值得一提的是,在抗擊埃博拉病毒的跨國行動中,中國做出了突出貢獻。2017年10月,中國研制的“重組埃博拉病毒病疫苗”問世,使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后第三個擁有可供使用的埃博拉病毒病疫苗的國家。在2014年埃博拉病毒再次大爆發之后,《2015年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把埃博拉病毒等傳染性疾病的蔓延,列為需要美國與其他國家共同應對的全球緊迫的安全挑戰之一。(40)“2015 National Strategy Security,” Obama White House, February 2015, Foreword and p. 2, https://obamawhitehouse.archives.gov/sites/default/files/docs/2015_national_security_strategy_2.pdf,訪問時間:2020年3月1日。
盡管人類做出了持久努力來抵御各種傳染性疾病,但未知傳染性疾病出現的速度要遠快于人類研發抗體的速度。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列出的需要緊急研發疫苗的重點疾病說明了這一點。

表3 世界衛生組織2018年列出的需要緊急研究的重點疾病
資料來源:“Infectious Disease Threat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Strengthening the Global Response, ”FrontierinImmunology, March 2019, p.3,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447676/pdf/fimmu-10-00549.pdf, 訪問時間:2020年1月3日。
最近的經濟研究表明,中等嚴重程度至嚴重程度的傳染病每年造成的全球經濟損失約為 5 700 億美元,占全球收入的0.7%。2014年至2015年在西非爆發的埃博拉疫情造成1.1萬多人死亡,其經濟和社會損失超過530億美元,而且幾乎沒有疫苗可以用來對付這類疾病的威脅。(41)“New Vaccines for a Safer World,”CEPI, https://cepi.net/about/whyweexist/, 訪問時間: 2020年1月3日。最近的一項研究估計,大型流行性感冒的預期年成本約為5 000億美元(占全球收入的 0.6%),其中包括收入損失成本和死亡率上升的內在成本。世界銀行的類似估計顯示,流感大流行造成2 800萬人或更多的額外死亡,可能導致全球GDP損失高達5%,而且其對經濟產生的巨大影響主要來自對高死亡率和高發病率的預期。 即使傳染病爆發對健康的影響相對有限,其經濟后果也會迅速放大。例如,西非埃博拉疫情爆發期間,即使利比里亞的總人口死亡率在同期有所下降,該國的經濟增長率在2013年至2014年期間仍然下降了8個百分點。(42)David E. Bloom and Daniel Cadarette, “Infectious Disease Threat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Strengthening the Global Response,”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March 28, 2019, p. 3.
全球化背景下人類的共同命運深刻地顯示在經濟的全球化上。各國經濟早已連為一體,形成一個統一的世界經濟。經濟全球化的推動力來自資本,資本到處追逐利潤,促成了全球統一市場的形成。正如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所說,“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開發,到處建立聯系……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4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頁。
現代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導致了資本的全球擴張和世界市場的建立,把全球經濟聯為一體,先是伴隨著殖民統治和掠奪帶來各國經濟發展的巨大差異,然后在殖民體系解體之后,帶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經濟發展差距的逐步縮小(但不是消失),使后發展國家能夠“彎道超車”,就如在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南非這些金磚國家,或者在曾經淪為西方列強殖民地的東南亞國家所看到的那樣。隨著商品貿易、生產和資本的全球化,全球化的商品交易、資本流通和技術轉讓的規則也被建立起來,世界貿易組織、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全球性的機構相繼成立,形成一整套國際貿易和金融體制。
在當今世界,經濟發展放緩的問題也是全球性的。人們公認,全球經濟已普遍呈現出低增速、低通脹率和低利率的特點,甚至出現了負利率的企業債和國債。負利率的出現及迅速擴大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全球性經濟問題。雖然負利率對防止經濟進一步下滑能起到一些作用,但它是發達國家缺乏其他宏觀經濟調控手段的無奈之舉,若長期實行會對金融業和金融市場產生很大的負面效果。今后全球經濟發展將呈現什么樣的形態,現在很難預期。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每個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一枝獨秀,一定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這是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必然結果。正是由于經濟的全球化,特朗普的“美國優先”理念和對中國發動貿易戰的做法不僅不能解決美國自身的經濟問題,還會給全球經濟普遍帶來負面影響。
可以列舉最近若干年來世界經濟的重大事件說明全球經濟的緊密相連。
2008年的美國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帶來的巨大影響,是各國金融相互交融、全球經濟聯為一體的有力證明。
在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以前,被視為金融創新模式的次級抵押貸款在美國盛行。美國銀行以次級抵押貸款的形式進行不負責任的放貸,導致在引入更高利率后大量家庭拖欠抵押貸款。然后,銀行將收回的二手房投放市場,由于違約率上升,房價受到了影響。許多抵押貸款被捆綁在一起,形成了被稱為“抵押擔保證券”的貸款,世界各地的銀行都在大量投資于這些貸款的買賣。 當抵押貸款的價值暴跌時,這些證券的價值也遭到了崩盤。銀行在發現其主要資產之一突然暴跌后選擇了保留現金。各國金融相互交融的全球金融體系使恐懼迅速擴散到整個西方貨幣市場,當危機蔓延至愛爾蘭銀行時,歐洲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因為都柏林被歐洲當作離岸金融中心,整個歐洲的經濟都與愛爾蘭銀行業息息相關。2008年9月29日,愛爾蘭政府不得不為愛爾蘭銀行系統的負債提供擔保。為了克服危機,美聯儲從銀行手中接管了次級貸款,并給予銀行一筆貸款以幫助其渡過難關。美聯儲還向歐洲和亞洲央行提供了4.5萬億美元的貸款,這些央行間接向歐洲和日本的本地銀行提供了美元貸款,這有助于其他國家渡過金融危機。全球經濟的相互關聯導致2008年美國的金融危機釀成一場全球性金融危機,解決危機的方法也因此是全球性的。
美國金融危機進一步引起了全球性經濟危機。隨著金融危機在美國的許多經濟部門蔓延,美國經濟在2007年底陷入衰退,到2008年,英國、美國和日本都陷入了衰退,德國緊隨其后。美國隨后經歷了出口增長的大幅度下滑,特別是在2008年,這導致了美國商業公司的減產和裁員。美國進口的大幅度下降進而影響了世界其他地區的生產,造成中國、日本和許多其他國家就業減少。世界對美國出口的放緩帶來全球GDP的下降,因為全球公司也因銷售減少而減產,而這又對美國經濟產生了連帶效應。隨著世界其他地區GDP增長逐漸放緩,其他國家減少了對包括美國在內的商品和服務的購買,導致美國出口急劇下降。結果,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速下降得更加厲害。(44)Mandilaras Alex, “This Is How Much the World Has Changed since the Financial Crisis,” World Economic Forum, September 14, 2017, https://www.weforum.org/agenda/2017/09/this-is-how-much-the-world-has-changed-since-the-financial-crisis, 訪問時間: 2020年1月5日。2009年1月28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更新了其《世界經濟展望》,預測2009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僅為0.5%,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此前的估計大幅度下降。這是二戰以來最低的預期增長率。(45)“基金組織預測2009年全球經濟增長率達到二戰以來的最低點”,聯合國,2009年1月28日,https://news.un.org/zh/story/2009/01/107862,訪問時間:2020年1月6日。
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各國中央政府普遍選擇降低利率以刺激借貸和投資,從而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在此之前,由于已經面臨了經濟停滯,日本是唯一一個選擇低利率的國家。
這場危機對世界發達經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通常嚴重依賴于向發達經濟體出口各種商品。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對世界整體的增長具有強大的相互拉動作用。因此,美國經濟的嚴重衰退和不斷蔓延的金融危機對全球貿易都造成了嚴重破壞。
由圖5可見,美國經濟放緩產生的連鎖反應導致全球經濟增長急劇下降。一些國家的政府和中央銀行從中認識到,應對全球層面的經濟衰退需要各國之間的合作,這與大蕭條時期的情況形成鮮明對比。當時的普遍看法是,如果本國與世界其他地區的事態發展隔絕開來,就能把對本國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這種觀點曾導致嚴重限制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的保護主義政策。于是,金融危機發生10年之后有人評論道:2008年“金融危機和大規模的連鎖反應重塑了我們生活的世界。”(46)Podkul Cezary, Gabriel Gianordoli and Others, “10 Years after the Crisis,” Wall Street Journal, March 27, 2018, http://graphics.wsj.com/how-the-world-has-changed-since-2008-financial-crisis/,訪問時間:2020年1月4日。而且直到今日,世界仍在努力應對這次金融危機帶來的后果。
從圖5和表4中可以看出各國或地區經濟增長如何緊密關聯,不僅在西方發達國家之間,而且在西方發達國家與非西方發展中國家之間也是如此。

圖5 1998年至2016年若干國家的實際GDP成長率資料來源:Mandilaras Alex, “This Is How Much the World Has Changed since the Financial Crisis,” World Economic Forum, September 14, 2017, https://www.weforum.org/agenda/2017/09/this-is-how-much-the-world-has-changed-since-the-financial-crisis, 訪問時間: 2020年1月5日。
表4 特定國家2006—2010年GDP增長率(%)

國別/地區經濟20062007200820092010美國2.861.88-0.14-2.54-2.56英國2.792.43-0.28-4.251.95德國3.822.980.96-5.704.18日本1.421.65-1.09-5.424.19中國12.7214.239.659.4010.64中東與北非6.045.174.500.505.05撒哈拉以南的非洲6.146.625.363.045.58
資料來源:筆者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整理,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KD.ZG,訪問時間:2020年1月4日。
美國對中國的貿易戰和對其他貿易伙伴加征關稅,不僅打擊了美國貿易伙伴的經濟,也對美國自身經濟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而且更多的負面影響還會逐漸顯露出來。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的一份報告發現,盡管對加征關稅給美國稅收和福利帶來的最終后果還不能確定,但在2018年,美國已經經歷了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價格的大幅度上漲,供應鏈網絡發生了極大變化,進口商品品種供應減少,而且關稅完全轉移到進口商品的國內價格上。研究的結果表明,美國目前通過加征的關稅得到收入不足以補償進口商品消費者蒙受的損失。而且,鑒于對美國征收報復性關稅的其他國家也呈現了類似模式,這表明貿易戰也減少了全球經濟的實際收入。(47)Mary Amiti, Stephen J. Redding and David Weinstein, “The Impact of the 2018 Trade War on U.S. Prices and Welfare,”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March 2019, pp. 1-2, http://www.nber.org/papers/w25672, 訪問時間: 2020年1月3日。
這份報告運用標準經濟方法進行分析,得出一個結論:美國關稅政策的最終受害者是美國國內消費者。2018年,特朗普政府對大約 2 830 億美元的進口商品征收了關稅,稅率在10%至50%之間。作為回應,美國的貿易伙伴對大約1 210億美元的美國出口商品征收了平均16%的關稅,使美國陷入了自1930年代大蕭條以來大規模的競爭性關稅保護。(48)同①。2018年,中國、歐盟、墨西哥、俄羅斯和土耳其都先后加入了對美國出口產品征收報復性關稅的行列。2018年4月,中國開始對33億美元的鋼、鋁和農產品加征關稅,7月和8月對另外500億美元的出口產品加征關稅,9月對600億美元的其他商品加征關稅。到2018年底,進口關稅使美國消費者和進口商付出了額外的代價,每月增加了30億美元的稅收成本以及14億美元的福利損失。截止2018年11月,美國當年累計的損失已經達到69億美元。(49)同①, p. 13。
1990—2018年美國生產者成本年均通脹率略高于兩個百分點,而報告估計,進出口關稅的綜合效應把美國制造業的平均價格提高了一個百分點。美國加征關稅和外國報復性關稅對供應產生了重大影響,如果到2018年底實行的報復性關稅繼續下去,每年大約有1 650億美元的貿易為了避免關稅,將繼續改變進口來源或出口方向。這一全球價值鏈的重組可能會對在美國和中國進行投資的公司造成高昂成本,因為它們不得不將自己的設施轉移到其他地方,或尋找其他的出口目的地。
由于美國貿易伙伴的報復以及英國退出歐盟造成的不確定性,商業信心和金融市場情緒反復受到打擊。全球經濟的主要風險因素(包括中美未來的關稅戰、美國汽車關稅問題、英國“無協議脫歐”)削弱了投資信心,破壞了貿易和技術供應鏈,并使全球經濟增長大大低于基準水平。(50)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orld Economic Outlook,” July 2019, https://www.imf.org/en/Publications/WEO/Issues/2019/07/18/WEOupdateJuly2019, 訪問時間: 2020年1月3日。目前,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情況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18年全球實際GDP下降了0.2%,預計2019年將比2018年下降 0.6%,2020年將比2019年上升0.4%。(51)Se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https://www.imf.org/external/datamapper/NGDP_RPCH@WEO/OEMDC/ADVEC/WEOWORLD, 訪問時間: 2020年1月3日。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備受矚目的英國“脫歐”問題,也會對全球經濟產生負面影響。根據彭博社2019年10月一篇文章的分析,如果英國在沒有過渡協議的情況下退出歐盟,其連鎖反應不僅將動搖商業信心指數,而且將破壞已經十分脆弱的全球經濟。在美中貿易戰已經使得全球制造業陷入衰退之際,英國的“無協議脫歐”只會給全球經濟雪上加霜。(52)David Goodman, Craig Stirling and Liz McCormick, “How a No-Deal Brexit May Become a Problem for the World Economy,” Bloomberg, October 4, 2019,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19-10-04/how-a-no-deal-brexit-may-become-a-problem-for-the-world-economy, 訪問時間: 2020年1月3日。
英格蘭銀行對英國“在最壞情況下無協議過渡情景”的最新評估是,英國國內生產總值將從峰值降至谷底,降幅為5.5%。法國興業銀行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克勞斯·巴德(Klaus Baader)表示,“我們的估計顯示,英國GDP每減少1%,歐元區GDP將下降0.2%至0.25%。”歐洲央行政策制定者芬蘭銀行行長奧利·雷恩(Olli Rehn)則在2019年9月表示,對歐洲的影響將“不均勻地蔓延:愛爾蘭將遭受最大的損失,然后是對英國有大量出口的國家。”(53)David Goodman, Craig Stirling and Liz McCormick, “How a No-Deal Brexit May Become a Problem for the World Economy,” Bloomberg, October 4, 2019,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19-10-04/how-a-no-deal-brexit-may-become-a-problem-for-the-world-economy, 訪問時間: 2020年1月3日。歐洲面臨的困難是,歐洲央行已經將其大部分政策手段用于解決歐元區經濟增長放緩的問題,如果英國“脫歐”引發更嚴重的動蕩,歐洲央行將幾乎沒有應對空間。此外,德國作為中美兩國的重要貿易伙伴,可能會對世界其他地區產生更大的溢出效應,鑒于世界最大經濟體美國對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貿易戰已經讓德國深受其害。
盡管全球經濟密切相關的事實已經有目共睹、無可爭議,但本位主義和“美國優先”的動機仍然促使特朗普政府把解決貿易爭端視為零和游戲,把極限施壓、漫天要價當作處理問題的手段。這主要是因為中國作為一個經濟快速增長、競爭力不斷提高、影響力不斷擴大的國家,被美國視為其既有霸權地位的挑戰者,并把美國遇到的諸多經濟和社會問題都歸咎于中國的“不公平貿易”。一些美國普通民眾也持有此種看法,他們對美國現狀的不滿引發了美國國內的反全球化傾向,而且不僅是在美國,在其他一些國家也出現了類似現象,例如執意“脫歐”的英國。
一些國內學者認為反全球化的動力源于全球治理體制存在著缺陷,但實際上這個判斷是片面的,且有些本末倒置。從根源上講,反全球化首先是國內因素所致,其動力主要來自國內。許多國外學者也有相同的論述。國內治理的缺陷使得全球化對社會的副作用不能被消弭,從而激起了部分國內民眾對全球化的不滿,而一些國家內部的反全球化情緒又進一步聚集成為國際上的反全球化傾向。
就美國而言,如今全球化對美國社會的副作用逐漸顯現。全球化以及與其相關的自由貿易至少在美國引起了四個方面的問題,使許多美國人的利益受到損害,因而招致他們的反對:
第一,自由貿易可能導致某些群體失業和收入下降。當資源在全球配置、分工在全球展開時,為了降低生產成本,美國企業紛紛外遷或外包。資本外流使美國制造業出現了嚴重衰退,加速了制造業的空心化,而這正是美國白人藍領集中工作的領域。例如在底特律汽車城,由于就業崗位的大量縮減和人口大規模外遷,底特律市政府稅收銳減,財政入不敷出,不得不在2014年宣告城市破產,通過變賣公園等城市設施來還債。工作崗位的喪失還迫使美國勞動者必須與待遇比他們低得多的發展中國家勞動者進行競爭。其中受到最大沖擊的是特朗普的核心支持者——美國白人藍領。
第二,貿易具有重要的收入分配效應,這一點往往被其經濟效應所掩蓋。自由貿易在理論上能提高全球總產出和總體福利,但它并不能保證每個人都能從中受益或同等程度地受益。它所帶來的廣泛而激烈的市場競爭,必然會使一部分人獲益,另一部分人受損。全球金融體制又限制了主權國家進行再分配的能力,結果全球化加劇了國家間和國家內部的經濟不平等。
第三,自由貿易還帶來對美國社會標準和規則的挑戰。全球化深入發展后,由于發達國家的企業很容易遷移到成本較低的發展中國家進行生產,這會迫使本國政府采取某些措施,如降低工人工資、打擊工會組織、減少社會福利、放松環保監管、對企業和富人減稅等來增強本國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這也是自由貿易遭到反對的原因之一。
第四,全球化加劇了美國國內收入和財富分配的不平等。由于經濟全球化,美國跨國公司高管、技術精英可以不受國界限制,憑借自身的競爭優勢在全球范圍內謀求職業。但是白人藍領只能在地方上進行競爭,而美國制造業的衰落已經使地方喪失了大量工作崗位,致使白人藍領收入水平下降,更難以進入中產階級,這進一步帶來美國收入和財富分配的嚴重不平等。2012年,美國最富有的0.1%的家庭所占有的財富與中下層90%的家庭所擁有的財富幾乎相等,(54)Emmanuel Saez and Gabriel Zucman, “Main Data,” http://gabriel-zucman.eu/uswealth/, 訪問時間: 2019年12月28日。美國的基尼系數從1968年的0.39上升到2014年的0.48,幾乎高于其他所有發達國家。(55)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Historical Income Tables: Income Inequality,” https://www.census.gov/hhes/www/income/data/historical/inequality/,訪問時間:2017年6月20日; OECD Income Distribution Database, http://www.oecd.org/social/income-distribution-database.htm, 訪問時間: 2017年6月20日。
總的來說,由于缺乏相應的國內社會政策,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美國制造業的衰敗、就業崗位喪失、收入下降、經濟不平等、政治沖突、國家認同危機、犯罪活動和國家安全威脅等嚴重問題。近年來,美國國內出現的“占領華爾街運動”、桑德斯的左翼民粹主義和特朗普的右翼民粹主義對華爾街和國際資本的抨擊,都與此有關。這些社會危機激發了美國國內的反全球化潮流,催生了民族主義、保護主義和本土主義政策。而由于美國國內一些對華強硬派的宣傳,(56)關于特朗普政府的反全球化問題,可參見周琪、付隨鑫:“美國的反全球化及其對國際秩序的影響”,《太平洋學報》,2017年第4期,第1-13頁。許多美國普通民眾把中國看作其所遭遇困境的根源。
當前,美國決策者正在用反全球化或逆全球化的方法來處理中美貿易關系,一些人甚至想要走得更遠,想要美國經濟與中國經濟徹底“脫鉤”,把投資和貿易全部轉移出中國,對中國經濟進行打壓,特別是在高科技方面對中國進行封鎖,這些都是與全球化的理念相悖的。在特朗普擴大對中國科技公司制裁的情況下,全世界媒體紛紛以“美中科技冷戰開打”“貿易戰已經演變為科技冷戰”為題做報道。《華盛頓郵報》刊登的一篇文章甚至設想,在未來的某一天,在世界的一端,一半人使用百度公司研發的無人駕駛汽車,用著華為的5G網絡,并在淘寶上購物,在微信中貼自拍;而在另一半的世界,這些活動主要由亞馬遜、谷歌、臉書、特斯拉和愛立信主導。(57)Marc Champion, “How U.S-China Tech Rivalry Looks Like a Digital Cold War,” Bloomberg, December 13, 2019, https://www.bloomberg.com/quicktake/how-u-s-china-tech-rivalry-looks-like-a-digital-cold-war, 訪問時間: 2020年1月5日。
由此可見,理論上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與現實中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知是有距離的。現實中,存在著阻礙人類命運共同體構想實現的諸多因素:經濟利益、安全利益、戰略利益,以及意識形態等。這也就是為什么當中國在國際上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時,第三世界國家表現得更容易接受。不過,“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正逐漸被國際社會所理解和采納,證據是2017年它出現在多個聯合國下屬機構的決議中:2月10日,聯合國社會發展委員會第55屆會議一致通過“非洲發展新伙伴關系的社會層面”決議,呼吁國際社會本著合作共贏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加強對非洲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持。這是聯合國決議首次寫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58)“‘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首次寫入聯合國決議”,《人民日報》,2017年2月12日,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7-02/12/c_129476297.htm,訪問時間:2020年1月12日。3月1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關于阿富汗問題的第2344號決議,該決議強調,“本著合作共贏的精神推動區域合作極為重要,作為有效方式以促進阿富汗和該區域安全、穩定和經濟社會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59)“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第2344(2017)號決議”,2017年3月17日,第1頁,https://undocs.org/pdf?symbol=zh/S/RES/2344(2017),訪問時間:2020年1月12日。3月23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34次會議通過關于“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和“糧食權”兩個決議,決議明確表示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人類命運共同體重大理念首次載入人權理事會決議,標志著這一理念成為國際人權話語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60)“人類命運共同體重大理念首次載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決議”,光明網,2017年3月25日,http://news.gmw.cn/2017-03/25/content_24054260.htm,訪問時間:2020年1月12日。11月2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又被寫入聯大“防止外空軍備競賽進一步切實措施”和“不首先在外空放置武器”兩份安全決議中。(61)“‘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再次寫入聯合國決議”,人民網,2017年11月3日,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7/1103/c1002-29624208.html,訪問時間:2020年1月12日。
然而,要真正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想,中國仍然任重而道遠。因此中國需要做的工作是,必須通過各種努力使更多的各國民眾都清楚地意識到,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像冷戰中那樣的經濟“脫鉤”是違反經濟規律的,若落入“新冷戰”或“科技冷戰”更是人類的不幸。全球化使世界經濟連為一起,相互依賴,也使人類擁有了更多的共同利益,同時面臨著更多全球性問題的挑戰。經濟全球化使世界各國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因此各國應當進行更多的合作而不僅僅是競爭。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合則兩利,斗則俱傷,合作是最好的選擇”,只有合作才能共贏。世界各國應當共同努力來解決全球性問題,通過改革來改善全球治理體制,促進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讓全人類都從中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