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策部署,做好2020 年煤炭去產能工作,推動煤炭行業高質量發展,國家發改委等六部門發布《2020年煤炭化解過剩產能工作要點》。
一、全面完成去產能目標任務。尚未完成“十三五”去產能目標任務的地區,在2020 年底前全面完成。在確保完成“十三五”目標任務的基礎上,可以對退出煤礦進行調整,調出煤礦名單統一報送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備案。
二、持續鞏固去產能成果。對去產能煤礦全面實施“回頭看”,已退出煤礦要嚴格按照標準關閉到位,堅決防止已經退出的產能死灰復燃,確保各類問題整改到位。綜合施策提高職工安置質量,妥善解決結轉職工安置、失業職工幫扶、內部退養費用缺口等遺留問題。圍繞推動行業企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改革重組、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等重點工作。
三、積極穩妥深化“僵尸企業”處置。貫徹落實深化“僵尸企業”處置工作的相關規定,依法依規加快處置煤炭行業“僵尸企業”。各地區要加強日常監測排查,對于沒有生存能力和發展潛力的低效、無效煤炭行業企業,依法及時出清。
四、分類處置30萬t/a以下煤礦。認真執行《30萬t/a 以下煤礦分類處置工作方案》,結合本地區煤炭供需形勢和資源運力情況,加快落實已制定的實施方案,按照嚴格執法關閉一批、實施產能置換退出一批、升級改造提升一批的要求,加快退出低效無效產能,提升安全生產保障水平和能源穩定供應能力。
五、加快退出達不到環保要求的煤礦。按照法律法規及國家有關文件要求,加快分類處置開采范圍與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重疊的煤礦。加快退出既無降硫措施又無達標排放用戶的高硫煤炭生產煤礦,不能就地使用的高灰煤炭生產煤礦,以及高砷煤炭生產煤礦。
六、有序推進去產能工作。有關省(區、市)要結合本地實際,統籌制定去產能實施方案。認真執行去產能公示公告和關閉驗收相關規定,退出煤礦要嚴格關閉到位、及時注銷采礦許可證等相關證照,核減產能煤礦、減量重組煤礦要及時公告產能變動信息,自覺接受社會監督。
七、培育發展優質先進產能。以煤電、煤化一體化及資源接續發展為重點,在山西、內蒙古、陜西、新疆等大型煤炭基地,謀劃布局一批資源條件好、競爭能力強、安全保障程度高的大型露天煤礦和現代化井工煤礦。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加快在建煤礦手續辦理和工程建設進度,持續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嚴厲打擊違法違規建設行為,不斷提高煤炭行業法治化水平。
八、統籌做好保供穩價工作。保供難度大的地區要統籌制定去產能實施方案和煤炭應急保供方案,確保資源運力接續。支持通過簽訂中長期合同、建立儲備基地、實施煤電聯營等方式,形成互利共贏、長期穩定的供需合作關系。主要產煤省區和大型煤炭企業要有序釋放優質先進產能,合理均衡組織生產,保障煤炭市場平穩運行。
九、加快推進兼并重組。堅持市場主導、企業主體和政府支持相結合,統籌推進企業改革和兼并重組工作,進一步提升行業集中度、提高生產技術水平。支持煤炭企業建設坑口電廠、發電企業建設煤礦,鼓勵通過一體化運營、股權合作等多種方式發展煤電聯營,促進上下游產業融合發展,提高能源供應保障水平。
十、加快推進結構調整。有關省(區、市)要結合全國煤炭生產、運輸格局變化,做好煤炭工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實施情況評估和“十四五”規劃研究,進一步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實現供需動態平衡。加快退出低效無效產能和落后產能,持續減少煤礦數量,不斷提高產能利用率,進一步提升安全、環保、能耗、工藝等辦礦標準和生產水平。
十一、加快推進轉型升級。深化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突出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建設安全、綠色、集約、高效的煤炭供給體系。以產業延伸、更新和多元化發展為路徑,充分利用去產能分流職工和資源資產,因地制宜實施轉產轉型,逐步建立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新舊發展動能有序轉換。
十二、著力推動煤炭清潔開發。協同推動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做好煤炭產業發展規劃、礦區總體規劃與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銜接。嚴格禁止在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規劃布局新的煤礦項目,嚴格限制高硫高灰高砷煤項目開發,在煤礦設計、建設等環節嚴格執行環保標準,從源頭上減少煤炭開發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十三、著力推動煤炭清潔生產。落實《煤炭采選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從生產工藝及裝備、資源能源消耗、資源綜合利用、生態環境保護、清潔生產管理等方面提升煤炭清潔生產水平。因地制宜推廣充填開采、保水開采、煤與瓦斯共采、矸石不升井、露天礦內排土等綠色開采技術和智能化開采技術,鼓勵推進采煤沉陷區治理和露天煤礦土地復墾,探索利用采煤沉陷區、關閉退出煤礦工業場地發展風電、光伏、現代農業等產業。
十四、著力推動煤炭清潔運輸。進一步優化煤炭運輸結構,加快推進“公轉鐵、公轉水”。提升北方主要港口集疏港鐵路能力,加快推動具備條件港口的煤炭集港改由鐵路或水路運輸。推進浩吉鐵路集疏運系統建設,更好發揮北煤南運大通道作用。鼓勵發展煤炭集裝箱運輸,積極推進集運站、儲煤場環保改造,進一步提高煤炭清潔儲運能力。
十五、著力推進煤炭清潔利用。發展高精度洗選加工,持續提高原煤入選比例。加強源頭管理,嚴格執行商品煤質量標準,嚴格控制劣質煤進口和使用。抓好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加強燃煤鍋爐排放監管,提升煤炭清潔利用水平。加強科研攻關,拓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領域,創新清潔高效利用技術和裝備,有序發展現代煤化工。
十六、嚴格落實產能置換要求。自本工作要點印發之日起,除應急保供煤礦外,原則上不再實施產能置換誠信承諾,已出具承諾的企業要在規定時間內履行承諾到位,逾期未落實的將納入企業信用記錄。上報產能置換方案時,煤礦新建項目產能置換方案中的退出煤礦和核減產能煤礦應在項目開工前關閉(核減)到位,煤礦核增項目產能置換方案中的退出煤礦和核減產能煤礦應在產能核增申請得到批復前關閉(核減)到位。各地要加大督促檢查力度,確保已確認產能置換方案中的煤礦如期退出(核減)到位,產能置換指標交易收入優先用于去產能職工安置。國家有關部門將適時對產能置換方案落實情況進行核實。
十七、規范實施中長期合同制度。提高中長期合同簽訂數量,支持企業多簽早簽數量相對固定、價格機制明確的煤炭中長期合同。規范中長期合同簽約履約行為,推廣使用《煤炭中長期購銷合同示范文本》,堅持“基準價+浮動價”定價機制,完善履約情況考核評價措施。各地有關部門和產運需企業要強化落實保供主體責任,不得因合同簽訂工作影響發電取暖等民生用煤穩定供應。
十八、不斷提升煤炭儲備水平。各地有關部門要督促煤炭生產、經營、消費企業落實不同時段最低最高庫存要求,保持合理庫存水平。已建成燃煤電廠存煤能力達不到要求的,要對現有設施進行改造或與有關企業簽訂代儲、互保協議。支持在煤炭消費地、鐵路交通樞紐、主要中轉港口建設一批煤炭儲備基地,逐步形成以企業社會責任儲備為主體、地方政府儲備為補充,產品儲備與產能儲備有機結合的煤炭儲備體系。
十九、持續加強誠信體系建設。加強政府部門和公共服務機構信用信息歸集共享,將煤炭企業項目建設、安全生產、去產能、產能置換、中長期合同履行、守法誠信經營、履行社會責任等方面的誠信記錄,及時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強化企業信用約束,逐步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體制。
日前,六部門聯合發布的《2020 年煤電化解過剩產能工作要點》(以下簡稱《要點》)提出,2020 年將按需有序規劃建設煤電項目,嚴控煤電新增產能規模,按需合理安排煤電應急備用電源和應急調峰儲備電源,2020 年底全國煤電裝機規模控制在11 億kV 以內。
《要點》明確,要落實《關于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淘汰煤電落后產能 促進煤電行業優化升級的意見》等相關文件要求,制定本地區落后煤電機組2020年度煤電淘汰落后產能計劃,明確目標任務并組織實施。
列入2020 年度煤電淘汰落后產能目標任務的機組,除地方政府明確作為應急備用電源的機組外,應在2020年12月底前完成拆除工作,需至少拆除鍋爐、汽輪機、發電機、輸煤棧橋、冷卻塔、煙囪中的任2項。
繼續做好現有違規建設煤電項目的清理整頓工作,堅決杜絕新發生違規建設煤電項目的情況。
結合分省煤電規劃建設風險預警等級,電力、熱力供需形勢,項目建設實際等,按需分類將補齊手續的停建項目移出《關于印發2017年分省煤電停建和緩建項目名單的通知》確定的停建項目名單。
發布2023年煤電規劃建設風險預警,按照適度有序的原則,分類指導各地自用煤電項目(含燃煤自備機組、不含燃煤背壓機組,下同)的核準、建設工作。
強化煤電項目的總量控制,加強規劃指導約束作用。統籌鞏固化解煤電過剩產能和增強電力、熱力供應保障能力工作,按需適度安排煤電投產規模。探索研究清潔能源發電與煤電協調健康發展的機制,推動北方地區清潔取暖,促進清潔能源消納。
裝機充裕度指標為紅、橙色的地區,原則上不新安排自用煤電項目投產,確有需要的,有序適度安排煤電應急調峰儲備電源。為支持脫貧攻堅、北方地區清潔取暖,對確有需要的國家級貧困縣扶貧項目,已連續2 年發揮作用的應急調峰儲備電源且屬于民生熱電的項目,可列為相應省份年度投產項目。
裝機充裕度指標為綠色的地區,要優先利用清潔能源和外來電,綜合采取省間電力互濟、需求側管理、優化系統備用,以及充分發揮國家規劃內自用煤電項目、應急備用電源和應急調峰儲備電源作用等措施,減少對新增煤電裝機的需求;確實無法滿足需求的,按需適度安排煤電投產規模;同等條件下,優先安排扶貧、民生熱電、煤電聯營項目投產。
為妥善應對高峰時段電力缺口,進一步提高電力、熱力應急保障能力,切實維護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和電力、熱力的可靠供應,根據《煤電應急備用電源管理指導意見》《關于煤電應急調峰儲備電源管理的指導意見》等相關文件要求,指導督促各地區落實文件要求,根據實際情況,按程序合理安排煤電應急備用電源和應急調峰儲備電源,并做好相關工作。
山西省能源局消息,為貫徹落實《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于開展2019 年度省級政府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目標責任評價考核及重點地區煤炭消費減量替代工作檢查的通知》文件精神,進一步做好煤炭消費減量替代工作,山西省能源局聯合山西省統計局日前召開全省重點地區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工作會議。
汾渭平原晉中、呂梁、臨汾、運城4 市分別圍繞已開展的工作、取得的成效、存在的問題及工作計劃進行了匯報,晉中市下一步全力抓好耗煤行業準入、推進減量等量替代、壓減焦化過剩產能、鍋爐綜合整治、推進清潔取暖工程等工作;呂梁市在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工作要明確責任分工、壓實部門責任,建立相應的協調機制,強化督導考核,開展煤炭消費評估;臨汾市下一步在嚴格控制新增非電耗煤項目、推進煤炭減量替代、有序化解鋼鐵煤炭過剩產能、穩妥壓減過剩焦化產能、全力發展推進非化石能源;運城市以電力體制改革為突破,以冬季清潔取暖為重點,以節能降耗指標為抓手,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山西省能源局指出,嚴格控制煤煤炭消費總量、推進煤炭消費減量替代,是黨中央、國務院打贏藍天保衛戰的重大決策部署,也是山西省加快資源型經濟轉型和能源革命排頭兵建設的關鍵舉措。
山西省能源局清潔利用處二級調研員韓瑜傳達了國家對重點地區煤炭消費減量等量替代工作的檢查要求及環保督察要求。山西省統計局系統介紹山西省煤炭消費統計數據計算與審核要求,提出煤炭消費統計工作有關要求。
日前,中國移動5G智慧礦山聯盟成立大會暨首座5G煤礦落成儀式在山西太原舉行,并與北京分會場進行視頻連線。中國移動聯合清華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陽煤集團、中煤科工、華為公司等70多家單位成立5G智慧礦山聯盟,并宣布在陽煤集團新元煤礦正式落成首座5G煤礦。
據中國移動介紹,5G智慧礦山聯盟將以5G智慧礦山建設為載體,以“5G 賦能產業、合作生態共贏”為愿景,聯合各方力量構建智慧礦山合作平臺,加快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探索可復制推廣的商業模式,引導資源共建共享,形成優勢互補,進一步推動行業持續穩定發展。
中國移動攜手華為開發全鏈條井下專用通信設備,取得首家5G 網絡設備隔爆認證,在陽煤集團新元煤礦井下534m建成5G專用網絡,推出機電硐室無人巡檢、掘進面無人操作、綜采面無人操作3項5G應用,幫助煤礦實現了礦井無人化、自動化、可視化運行。其中,機電硐室無人巡檢應用,針對解決煤礦企業機電設備在長期運行過程中易發生故障的問題量身定制,降低了工作人員的勞動強度和風險,提高巡檢質量與效率。掘進面無人操作應用解決了傳統人工作業操作危險系數大、勞動強度高的問題,可進行遠程操作截割和支護作業,實現了掘進作業的遠程安全精準操控。綜采面無人操作解決了井下設備運行過程中線纜維護量大、信號經常缺失等問題,為遠程操作人員提供全景高清作業視野,既有效降低危險作業區域安全事故發生率,也節省大量人力物力。同時,中國移動還將利用現有井下巷道溫度低等條件,在井下巷道建立IDC機房,為客戶提供低成本、安全、可靠的數據中心服務。
會上,中國移動與包括焦煤集團、同煤集團、晉煤集團、晉能集團四大煤炭企業在內的24家合作伙伴簽署“5G戰略合作協議”,進一步推動龍頭企業形成深度示范應用,釋放5G行業價值,賦能產業發展。
本次活動將成為5G行業聯盟的風向標,引領傳統煤炭行業向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方向轉型升級,進一步助力礦山領域實現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
近年來,中國移動堅持把加快5G等新基建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全面實施“5G+”計劃,加速5G應用場景與工業制造等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發展,推動5G融入百業、服務大眾。在5G 智慧礦山方面,中國移動圍繞井下與露天兩大場景,按照“先露天、后井下”的拓展思路,積極建設智慧礦山標桿案例,構建“無人礦卡作業、無人化采掘、井下融合組網和高清視頻監測”四大場景端到端交付能力,形成5G 智慧礦山解決方案。目前,中國移動已推動內蒙古白云鄂博礦、河南洛鉬、江西銅礦等露天礦場景的5G 智慧礦山項目落地,同時聯合合作伙伴成功獲得首套5G NSA組網關鍵設備的煤安認證,積極推進井下智能采煤、智能巡檢、智能調度等5G場景的落地應用。
近期中國移動還發布了5G 智慧礦山燎原計劃。中國移動5G智慧礦山聯盟的成立,將有助于進一步匯聚行業力量,促進5G智慧礦山在全國范圍內的燎原之勢,實現5G 與礦山行業更廣范圍、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的融合創新。
下一步,中國移動將進一步發揮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建設主力軍作用,把握5G 移動通信技術重大發展機遇,帶動行業技術和應用開發,與產業聯盟各合作伙伴共同加速推進5G 智慧礦山應用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