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軼平
(珠海市斗門區圖書館,廣東 珠海 519100)
目前,以5G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已悄然出現于社會各個領域中,并對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學習與工作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1]。對于公共圖書館而言,通過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以及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集成應用,已使面向用戶多元化、個性化需求的智慧服務進入了普惠式發展階段。而5G通訊技術與上述信息化技術的深度融合,無疑將會為公共圖書館智慧服務體系的創新式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因此,深入研究5G技術環境下公共圖書館智慧服務的發展路徑,不僅成為了當前圖書館界的熱點研究方向,同時也對未來圖書館智慧服務體系的建設及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5G又被稱為第五代移動通訊技術,作為新一代移動通訊網絡,5G相對于4G而言具有諸多明顯優勢,例如傳輸速度快、低耗損以及低延時等,此外5G還具有互聯性強以及重構安全等突出優勢。上世紀80年代以來,移動通訊技術已經發展了四代,分別為1G、2G、3G、4G,其中每一次移動通訊技術的迭代都會引發社會層面的巨大變革。從服務主體對象的角度來看,無論是1G還是4G,人與人之間的通訊在這其中占據著核心地位,而在5G環境下,不僅有效地完善了人與人之間的通訊,而且還融入了物聯網以及工業自動化技術,這就意味著人與人之間的通訊逐漸向人物通訊轉化,甚至還會出現機器與機器之間的通訊[2]。
在數據互聯時代,通訊技術是實現數據互通和流通的前提,因此通訊技術的迭代都會引發系統性數據互聯的進步與變革。5G技術具有諸多優勢,例如大帶寬低延時、廣聯接場景等,因此5G給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是徹底的、深遠的。具體而言,5G將會在以下領域進一步發揮其作用。
1.2.1 萬物互聯。5G是實現萬物互聯的技術基礎,而物聯網則是推動5G通訊實踐應用的核心動力。對于日漸成熟的物聯網而言,5G技術是物聯網進一步實現自我完善與豐富的有效保障。5G技術將被廣泛地應用于交通運輸領域以及智能醫療領域,助力于實現萬物互聯以及融合發展。
1.2.2 云端化。在5G技術支撐下,云計算將會與日常工作生活聯系得更加緊密。4G技術實現了人們對資源高速傳輸的需求,而在社會需求日益旺盛的時代環境下,依托5G技術支持的云端化工作流程將成為未來主流,其中虛擬現實以及浸入式游戲的發展最具代表性。同時,經過5G及時優化后的云端可以有效提高各類資源的綜合利用率,使其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大眾工作與生活[3]。
1.2.3 智能交互。5G技術可以顯著驅動電子科技行業快速發展,其中無人駕駛以及遠程醫療較具代表性,這是因為5G低延時以及高速率特點較為顯著,熱門技術集成領域可以在5G環境下更加具有創新活力。
由此可見,5G技術的出現將會使目前處于構想階段的智慧化服務成為可能。隨著5G技術的廣泛應用,越來越多的互聯化、智能化應用場景將會出現在社會大眾的日常工作與生活中。
在智慧圖書館建設過程中,依托5G技術使云計算的運用場景得到有效的擴展是必不可少的發展路徑之一。其功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通過搭建以及整合共享云平臺,部分館藏資源將實現更新,同時也會填補數字資源短缺的空白,并能實現最大程度地利用數據資源。其次,無論是館員還是普通讀者都可以借助終端設備從云平臺上傳或者下載相關資源,其檢索資源的效率顯著提升,更加廣泛地滿足讀者的差異化閱讀需求,并且還能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對讀者行為以及偏好進行分析與整理,為讀者創設個性化的閱讀服務。現階段,云計算的應用場景較為狹窄,主要以資源共享以及數據存儲為主,且讀者服務場景往往被限定于圖書館場景,而有線接入互聯網是實現終端聯網的主要方式。在5G環境下,現有通訊技術的缺陷將得到彌補和改善,在互聯網技術支持下,云計算的應用場景將會得到突破,有助于全面提升讀者服務水平和質量。
大數據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其在各個行業的應用普及創造了有利條件。圖書館自身擁有諸多海量數據,而大數據技術的應用能夠對數據信息進行分類整理,一般而言圖書館數據主要包括閱讀數據、服務數據以及讀者信息等,這些數據構成了智慧圖書館服務模式創新的重要基礎。但是,現階段網絡通訊技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數據采集與分析的效率,無法及時反饋和滿足讀者訴求,并且對圖書館數據的分析層次較低,局限在統計與檢索維度,無法對圖書館未來發展趨勢做出準確預判。在5G技術支持下,圖書館數據分析的精確度將被進一步提升,通過重塑原有數據分析流程和模式,可以使讀者用戶畫像更加精細,進而全面提升圖書館服務的覆蓋范圍和服務質量。此外,由于5G技術的融合式應用,圖書館的決策將會更加倚重于數據信息,決策者將會更加關注圖書館數據的變化以及讀者的行為方式,進而提升圖書館決策的水平[4]。
在5G技術的帶動下,集成化技術應用將迎來快速發展時期,以云平臺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興技術將會更加全面地應用于圖書館讀者服務的過程中。讀者借助云平臺可以享受到更為優越的線上借閱服務。例如,利用人臉識別技術使讀者獲得精準化的圖書服務權限;根據大數據技術建立讀者需求模型,使圖書館讀者服務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依托于5G技術的云計算服務,在短時間內為讀者精準檢索相應的圖書資源以及服務;為讀者提供多元化的網上借閱服務,降低讀者獲得數字資源的難度,讓讀者能夠在虛擬空間中獲得更高質量的閱讀體驗。由此可見,5G技術的普惠式應用將從諸多角度推動圖書館智慧服務的發展,有效地匯集智慧服務框架下各類讀者服務功能,使得面向讀者的智慧化服務更加立體化和聯通化[5]。
5G技術作為跨領域的通訊技術,依托全新的場景體驗效果以及傳輸技術優勢,有力地推動了“互聯網+”理念的發展,并將大數據技術、云計算技術以及人工智能技術等高新技術融合在協同統一的服務框架下。而作為信息匯集、加工、傳播機構的公共圖書館,其智慧服務必然會在5G技術環境的影響下產生巨大的變革。從5G技術的特征和應用優勢來看,在5G技術支持下,公共圖書館智慧服務的拓展方向主要集中于自助化智慧閱讀服務、智慧書房服務、智能機器人服務以及信息智慧推送服務4個方面。
借助5G技術的支持,公共圖書館智慧閱讀服務將會從以下3個方面產生創新式的變革。首先,通過5G網絡的全覆蓋,臨館讀者在入館的過程中可以通過以面部識別技術為核心的身份認證方式快速通過場館入口,并迅速獲得相應座位、實體空間的訪問權限。其次,云服務在獲得讀者身份確認信息之后,可以迅速地為讀者匹配相應的導航服務系統,并結合讀者預約信息或閱讀偏好,通過手機APP軟件面向讀者進行圖書借閱引導。再次,讀者進入圖書館相應的主題閱讀服務空間后,可在5G技術支持的iBeacon室內精準定位系統的幫助下,享受到智慧圖書館平臺系統中的AR服務、視頻語音服務以及虛擬閱讀導航服務,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立體化的閱讀體驗[6]。
智慧書房作為當前公共圖書館智慧服務項目建設的主要內容之一,能夠面向用戶提供可預約化的空間服務項目,可根據用戶的個性化需求,為用戶量身定制服務方案,并配備管家式的在線智慧服務體系。尤其是在5G技術環境下,各類數字化技術可以通過融匯式的組合,進一步拓展智慧書房的服務方式,真正使用戶成為智慧書房的主人。例如,智慧書房可以利用5G技術低延時性的特點,結合空間中的物聯網體系,智能化組合空間中的基礎設施設備以及終端服務平臺構建網絡組網,為用戶提供文獻資源索取、閱讀交互交流以及智能咨詢等便捷化服務,從而凸顯智慧書房的高科技集成服務功效[7]。
伴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采用虛擬或實體智能機器人開展智慧服務正逐步為公共圖書館所重視。特別是在具備高頻數據指令傳輸以及高寬帶通信特征的5G技術支持下,圖書館后臺可以對智能機器人進行精準定位,并實現不同機器人之間、機器人與其他智能系統之間的服務協同一致,使智能機器人的服務更具有精準性。例如,目前公共圖書館中普遍使用的盤點機器人,在5G技術環境下,在自主進行信息匯集與初步加工的同時,可將系列數據迅速上傳中央數據庫,并在大數據技術的支持下靈活地進行差異化業務處理,進而縮短盤點工作的運行周期。
目前,在圖書館智慧服務框架下,通過大數據以及云計算等技術的集成來開展面向用戶的精準化、個性化信息推送服務,已為大部分公共圖書館所采用,且隨著服務的深入開展,用戶的需求也呈現出多元化、即時化以及多媒體化的特征。這在為公共圖書館拓展信息推送服務提供機遇的同時,也對其信息推送服務能力建設提出了新的挑戰。借助5G技術所具有的高效數據傳輸能力,公共圖書館可以進一步實現信息推送服務系統與云端服務平臺的融合,以更為快速、有效的方式將用戶所需的多媒體資源通過5G網絡體系傳遞給用戶,從而使用戶可以全面地享受信息智慧推送服務所帶來的全新體驗。
未來5G技術與圖書館智慧服務的結合力度將與日劇增,因此將5G技術應用于綜合管理事務應當為圖書館所重視。業內專家指出,第三代圖書館需要將搭建智慧型服務體系作為其管理工作的中心,這意味著第三代圖書館服務平臺將會進一步提升資源的整合力度,而5G技術則是智慧服務平臺的基礎性技術支撐。由此可見,圖書館服務平臺建設需要與5G應用同步推進。目前國外公共圖書館所普遍采用的FOLIO平臺完全能夠有效支持5G技術與智慧圖書館服務的融合,在該平臺中,智慧服務的綜合化服務能力可以得到明顯的提升,能夠實現更加高效精準的服務布局與編排,同時還能夠為拓展多元應用場景奠定基礎。FOLIO平臺具有開放性、包容性以及可延展性的典型特征,可以更為有效地支持智慧服務所必需的邊緣計算以及分布式數據處理模式,進而推動各項智慧服務內容的協同開展[8]。
從全球商業情報服務商IHSMarkit公布的2018年5G技術環境推動的全球經濟發展報告可以看出,目前通過5G技術支持的產業總值已突破100億美元,廣泛地分布于制造業、通訊業、文化產業、公共服務產業以及教育產業等諸多領域,并呈現出幾何式增長的發展態勢。這就意味著,與信息服務、公益性科普教育以及公共文化服務息息相關的公共圖書館如果能夠行之有效地引入5G技術,必將使智慧服務的總體效益得到顯著提升。因此,在5G通訊時代,公共圖書館應當積極探索打造5G技術支持下的智慧圖書館服務場景,盡可能地為廣大用戶提供更為先進的智能化服務。例如,將5G技術環境逐步引入紙質文獻流通領域、特色化文獻資源可視化呈現領域、智慧化功能性空間再造領域、公益性科普展覽服務領域、閱讀推廣工作決策領域、知識資源精準化服務領域等[9]。
近年來,實現以用戶為中心的沉浸式個性化體驗已成為公共圖書館智慧服務的特色化發展方向之一,不少公共圖書館通過不同的技術渠道實現了沉浸式個性化用戶體驗項目的打造,并深受用戶的歡迎。一方面,公共圖書館應當積極探索VR技術與5G技術聯合驅動下的用戶沉浸式個性化體驗項目,如虛擬仿真資源閱讀項目、VR體驗實體體驗空間、VR服務移動客戶端等;另一方面,公共圖書館還應在5G技術環境支持下,通過用戶體驗式服務場景的創新,逐步將更多的智慧服務項目融入到智慧城市建設總體框架之中,如智慧閱讀分享、智慧在線培訓、智慧知識咨詢、個性化AI學習等,從而使更多的市民認識、認知和認可智慧圖書館的沉浸式體驗項目[10]。
當前,通過總分館制來實現智慧服務面向基層的延伸已成為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方向之一。綜觀當前總分館制發展態勢,大部分分館智慧服務所依托的網絡平臺主要由總館所打造,因此有效地保障網絡通訊的高速傳輸與運行已成為總分館制下圖書館智慧服務面向基層延伸的先決條件。然而,在當前的4G網絡通信技術環境下,為了確保網絡通訊安全,大部分總館與分館主要采取數字鏈路的方式實現功能鏈接,這樣就會導致一些基礎設施條件較差的分館無法有效地鏈接總館的智慧服務項目。因此,公共圖書館應當進一步打破數字鏈路方式的限制,積極利用5G技術的高速率、低延時、高安全性的特點,直接建立分館與總館的智慧服務項目鏈接體系,從而有效促進大碼流數字資源的網絡傳輸效率,進而推動公共圖書館智慧服務項目面向基層的全覆蓋[11]。
盡管當前5G技術還處于探索性發展階段,在圖書館界尚未完全普及,但其對公共圖書館智慧服務體系的推動作用已顯而易見。公共圖書館應當積極關注5G技術的發展動向,制定可行性的方案,加快5G技術與現有智慧服務技術體系的融合發展,以嶄新的服務業態來迎接5G通訊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