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波
(達州市圖書館,四川 達州 635000)
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考察時強調:“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因鄉因族制宜,因村施策、因戶施法,扶到點上、扶到根上”[1]。這是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的具體實施方法,并將精準扶貧與精準脫貧聯系起來,完善了精準扶貧這一理念。
精準扶貧是新時期國家扶貧開發戰略的重大轉型。在新媒體時代,作為信息資源和知識傳播中心的各級公共圖書館,深入廣大農村開展精準扶貧,其目的在于通過文化層面物質資源的供給和思想意識的傳播,來切實幫扶改善貧困人群的文化基礎素質,激發他們奮發向上的精神,進而增強他們自發脫貧的意識和能力[2]。圖書館在國家實施精準扶貧戰略中,應承擔起圖書館的社會職能和社會責任。
圖書館開展精準扶貧工作既是履行自身社會責任,又是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城鄉無差別的均等化服務的社會職能的體現。地處我國西部地區的四川達州市圖書館,在深入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的社會實踐中,發揮圖書館的特色和優勢,深入貧困山村,因鄉施策,因地制宜,堅持精準扶貧的質量導向,把精準扶貧工作和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緊密結合起來,雙管齊下,探索出一條適合西部地區圖書館精準扶貧的路徑。
位于我國西部地區的四川省達州市,屬欠發達地區和革命老區。達州市圖書館始建于1976年10月。2016年4月,市圖書館新館建成并對外開放。新館建筑面積5040平方米,總藏書量為66萬余冊。截至2018年12月,職工人數為61人(其中在編30人、臨聘31人)。設有少兒圖書館、讀者借閱區、古籍展示查閱區、殘疾人閱覽室、專家閱覽室、放映廳、音樂廳、巴渠講壇和涵泳書苑等,是全市地域文獻研究中心和文化藝術展示中心。年外借量為69.2萬(冊)次,年到館讀者逾90萬(人)次。全館遵循“讀者第一,服務至上”的服務宗旨和“百姓圖書館,市民大書房”的辦館理念,竭誠為廣大讀者提供服務。
達州市圖書館的扶貧點在市轄區開江縣東南的靈巖鎮(曾是紅四方面軍駐地)白竹山村(系省級深度貧困村)。該村平均海拔800米,屬山地丘陵地區。全村幅員面積4.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729畝(其中田720畝,山1009畝)。轄8個村民小組,全村共有427戶,人口1131人(其中貧困戶達128戶,占總數的30%)。近年來,市圖書館結合自身工作實際,深入該村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目前已取得了顯著績效。
2015年3月,市圖書館在深入扶貧點白竹山村精準扶貧的社會實踐中,發揮自身特色和優勢,遵循扶貧先扶志的思路,以思想扶貧為核心,從貧困群眾的思想觀念入手,幫扶貧困群眾擺脫“等、靠、要”的懈怠保守舊觀念的桎梏。一是開展“四好村建設”(即養成好的習慣,形成好的風氣,住上好的房子,過上好的日子),邀請市委講師團多位教授、講師,深入該村開展“精準扶貧,推進四好村建設”系列專題講座。二是向村黨支部贈送《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讀本》《做合格的共產黨員》等黨建圖書300余冊,并組織學習和討論,促進了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三是開辦“村民致富夜校”。2015年7月,市圖書館邀請市委講師團和市農科種植、養殖專家和技術人員擔任主講老師,以該村貧困群眾為重點,辦起了“村民致富夜校”。授課內容主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宣講黨和國家扶貧開發系列相關政策和文件精神,以提升貧困群眾的思想觀念。同時結合該村的地理特點,針對該村貧困戶脫貧的實際需求,分期講授了“茶葉的種植技術”“西瓜的栽培技術與管理”,以及引進地方名特農產品“萬源黑雞的養殖技術與銷售”等實用農科知識和技能。同時“一對一”指導貧困戶實踐操作,以激發貧困村民自強自立。據“村民致富夜校”的統計資料顯示,4年多來,參加夜校學習的村民計638人,直接通過該夜校脫貧的貧困戶就達60戶。對此,村民們眾口稱贊:“致富夜校辦得好,解決了我們的實際困難,真正是村民致富的好幫手”。
達州市圖書館以科技知識扶貧為助推器,以提高貧困群眾勞動技能為目的,在白竹山村扶貧點扶知識、扶技術和扶思路,幫扶和指導貧困群眾著力提升脫貧致富的技術能力。一是建村圖書室。2016年3月,市圖書館在前期實地調研基礎上,精選了適合當地的農業科技、種植、養殖以及文學、歷史類圖書共1800多冊,贈送給該村,建起村圖書室,并組織專人指導分類排架和輔導村民借閱。二是送科技講座下鄉。市圖書館把本館品牌講座“文化惠民在身邊”送進白竹山村,送到村民家門口,開展“農科知識下鄉”專題講座。據不完全統計,幾年來參與聆聽講座的村民逾3000(人)次。三是現場技術指導。市圖書館根據白竹山村的自然地理特點和貧困戶個人的實際情況,聯合市農業局、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等部門和單位農科專家,深入該村貧困戶和田間地頭,開展種茶、養豬、養牛等農業技能的現場培訓、指導,并手把手傳授技能。截至2019年6月,該村依靠種茶、養豬、養牛的脫貧戶達22戶。
開展社會教育是圖書館的社會職能之一。達州市圖書館以智力扶貧為己任,通過書刊文獻知識、科技信息資源和移動互聯網等多渠道、多途徑在該村開展各類型社會教育活動,開發貧困群眾智力,大幅提升貧困群眾文化知識水平和綜合素質。一是完善網絡基礎設施建設。2006年至2017年11月,市館在市文體廣新局和各級有關部門、單位的大力支持和統籌協調下,籌集資金和設備9萬余元,用于白竹山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實施“互聯網寬帶進村入戶工程”,完善了通訊網絡覆蓋,打造了全村免費無線網絡。同時為沒有電視機的貧困戶配置了電視機,使該村村民享受到免費觀看電視節目,使用手機上網,獲取自己所需的各類文獻信息資源。二是建文化廣場。2017年,市館多渠道爭取項目資金,在該村建起了“村民文化廣場”,豐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設置有乒乓球室、籃球場、體育用品和健身器材等,廣場寬闊的大壩子是村民開展文藝表演和體育活動的好去處。三是建村小圖書館。2016年6月1日,市館專程給白竹山村小學送書2000冊,以定期輪換方式,建立了村小圖書室,并采取多種形式,開展少兒閱讀指導。此外,市圖書館在年度資金并不寬裕的前提下,幾年來累計籌措資金3萬余元,用于對貧困兒童激勵的專項基金(對于該村少兒考上高中獎勵500元;考上大學獎勵2000元)。截至目前,該村已有7名少年獲得了這項獎金。此舉在于獎勵貧困山村少年兒童發奮圖強,走出大山,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達州市圖書館在對貧困戶精準扶貧的進程中,深入實地開展調查研究,通過認真梳理,找準一直困擾而又未予解決的“老、大、難”問題,瞄準重點,靶向發力,精準施策,破除困境。近年來,市圖書館幫扶該村解決了村民最急需解決的幾個問題,并取得了實效。一是修建村民公路。由于白竹山村山道崎嶇,路陡彎急,因而一直未通公路。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是該村脫貧致富的攔路虎。市圖書館以國家系列扶貧開發優惠政策為導向,通過多個部門和單位聯合發力,多渠道統籌協調,爭取專項經費,修建起一條直通靈巖鎮的村級公路,給學生上學、村民趕場、農副產品銷售等帶來極大方便。二是打井修蓄水池。幾年來,市圖書館想方設法,通過多種渠道,在該村打通了5口地下水井,修建了3個蓄水池,解決了100多年以來一直困擾該村村民的“飲水難”問題,并確保了農作物的灌溉用水。三是改善了居住環境。市圖書館針對5家貧困戶住房實際情況(因其住房常年失修,系危房),通過村委會和各級政府統籌協調,爭取到了異地搬遷新居的優惠政策,解決了住房問題,從根本上改善了貧困群眾的居住條件,增強了村民的獲得感,他們異口同聲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
據統計資料顯示,近5年以來,經過白竹山村黨支部、村委會和市圖書館的共同努力以及國家扶貧政策的進一步落實到位,截至2019年6月底,該村貧困戶已脫貧87戶,使該村從原有的128戶貧困戶降至目前的41戶,降幅達67.96%。市圖書館精準扶貧工作成效顯著,受到村民們的一致好評。
達州市圖書館深入市轄區白竹山村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的實踐證明,在當前國家精準扶貧戰略實施過程中,圖書館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和特點,深入農村開展精準扶貧工作,既是履行社會職責與擔當,又能實現其社會價值和取得更大的社會效益。與此同時,也應當看到,在現階段的脫貧攻堅戰進程中,西部地區圖書館囿于自身條件,還面臨著人、財、物資源等諸多方面的困難和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筆者提出對深化精準扶貧工作、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幾點思考。
2016年12月頒布的《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第三十五條指出:“國家重點增加農村地區公共文化服務產品供給,促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3]。堅持平等、公益的服務理念,加強服務模式創新,擴大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時空范圍,為基層百姓提供精準的文化服務,重塑公共圖書館的核心競爭力,是公共圖書館創新發展的重要方向[4]。西部地區基層公共圖書館在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貧困地區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工作進程中,要以實現圖書館城鄉無差別的均等化服務為切入點,把積極推進基層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與精準扶貧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依據轄區行政區劃范圍,分批次就近將新建的偏僻邊遠的“村圖書室”“學校圖書室”逐步納入基層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規劃和組織實施,并完善其后續管理,確保持續運營和有序發展。因此,通過創新工作思路,把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與精準扶貧工作融合起來,雙管齊下,既能加速貧困地區公共文化體系建設跨越式發展,又能夯實精準扶貧的文化根基,實現雙贏雙勝。
按照國家“十三五”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規劃要求,“到2020年,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全部具備提供互聯網服務和移動終端服務的能力”[5]。而據達州市(區)縣公共圖書館的相關調查顯示,數字資源提供能力與遠程服務能力均相對偏低,與要求相距甚遠。對此,西部地區基層公共圖書館在脫貧攻堅進程中,應借助移動互聯網優勢,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圖書館移動網絡客戶端,加大力度創新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產品,充分利用新媒體、新技術、新資源為貧困地區用戶提供精準化、個性化、實效性強的服務產品,真正實現與貧困地區群眾的剛需精準對接。比如,達州市達川區圖書館在轄區雙廟鎮二東村開展扶貧攻堅,在助推新農村建設上,推出了創新服務產品——“指尖上的圖書館”,有力地發揮了公共數字化服務平臺優勢,將該村農產品和電商相結合,形成集育苗、種植、銷售一條龍的蔬菜產業鏈,已成為該區最大的蔬菜生產基地。2016年,已銷往廣東、成都、重慶等地無公害蔬菜570噸,取得顯著績效[6]。因此,西部地區基層圖書館要大力運用“互聯網+”模式,借助全國文化共享工程大平臺的資源優勢,搭建起村級公共數字化服務平臺,創新出更多的文化服務產品,以保障脫貧攻堅的數字資源供給。
多年來,國家為了扶持貧困地區的公共文化建設,先后推出系列舉措。如2015年底,中宣部等部委聯合實施了貧困地區百縣萬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示范工程,各級累計投入近30億元[7]。隨著時間推移,國家逐年增大了對貧困地區文化事業投入。又如2018年初,四川省安排投入資金11億元,用于全省公共文化服務建設[8]。盡管如此,西部地區公共圖書館與發達地區公共圖書館相比較,其差距仍然較大。西部地區基層公共圖書館大多面臨財力資源匱乏,地方財政經費投入局限,基礎設備設施不足的窘境。對此,西部地區圖書館在深入開展精準扶貧實踐中,要走出困境,打開局面,就要在聚合社會資源這個題目下大做文章,尋找出路,謀求發展。達州市圖書館在扶貧點幫扶該村攻克“老、大、難”問題的實踐證明,在精準扶貧的多個項目上要想取得顯著成效,離不開社會各方力量的鼎力相助與全程合作。由此可見,圖書館在深入開展脫貧攻堅進程中,僅僅依靠自身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尤其是對于身處西部地區的基層圖書館,要有效地擺脫財力資源與物力資源不足的窘況,更應注重聚合社會各種資源,加強與社會各方力量的戰略合作與深度融合,搭建起多種形式的社會化合作平臺,實現共創共贏。發揮社會資源優勢,是圖書館開展脫貧攻堅戰的有效途經之一。
相關資料顯示,近年來,我國共有各類文化志愿者服務團隊6700多支,登記在冊的文化志愿者人數突破百萬[9]。文化志愿者參與圖書館服務,已成為各級公共圖書館開展服務的一大特色,為圖書館開展精準扶貧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2018年7月,北京市公共圖書館文化志愿者服務總隊先后前往新疆和田、重慶云陽等地開展文化志愿扶貧活動,累計參與1300多人次,捐贈圖書4萬多冊,開展文化幫扶活動近40場,有力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觸角延伸至各個角落[10]。在達州市圖書館開展精準扶貧的實踐中,該館精心組織的文化志愿者在扶貧點開展“四好村建設”、開辦“致富村民夜校”、舉辦“農村科技講座”等幫扶活動的人力資源,很大部分來自“市委講師團”“市農業局”“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四川文理學院”以及社會有關單位和部門的學者、專家和在校學生。事實證明,文化志愿者參與圖書館精準扶貧工作,能夠很大程度緩解圖書館自身人力資源短缺難題,已成為鞏固扶貧成果、推動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因此,西部地區基層圖書館要進一步完善文化志愿者管理機制,加強組織管理和制度建設,制定文化志愿者“管理制度”“服務須知”“項目分工和崗位職責”等,定期組織文化志愿者開展“圖書館業務技能培訓”和“領隊溝通交流會”,增強服務水平,提升服務效能,促進文化志愿者參與圖書館服務的規范化、標準化和常態化,使之成為圖書館在脫貧政堅戰中的一支強有力的后備軍。
我國的脫貧工作已取得了決定性成果。“6000多萬人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降到4%以下。5年來,中國創造的脫貧奇跡為世人驚嘆,足以載入人類社會發展的光輝史冊”[11]。根據國家既定的扶貧開發計劃,目前的扶貧工作已進入集中攻堅的關鍵階段,還需要全社會各行各業加大力度,精準施策,真抓實干,進一步提速增效。西部地區由于歷史欠賬多,基礎底子薄,當前的脫貧攻堅工作時間緊,任務重。因此,作為西部地區各級公共圖書館,在脫貧攻堅決戰時期,要意識到創新精準扶貧工作機制的重要性,要勇于擔當和作為,把圖書館工作和脫貧攻堅精準對接起來,補齊短板,找準路子。要在精準施策上下功夫,在精準推進上出實招,在精準落地上出成果,進一步推動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取得更大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