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鵬,路江杰,孫雙勇
(1.天津藥物研究院新藥評價有限公司 天津300301;2.合肥天麥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安徽合肥230601)
醫藥產業是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的突破持續促進醫藥產業的高速發展,如專利到期前的重磅藥每年銷售額可達百億美元。目前,原料藥、低端仿制藥是我國醫藥產業體系的基本組成部分,原料藥在我國藥品出口中占了較大比重,但其技術含量和創新程度往往不高,從產業上看屬于低附加值制造業,隨著仿制藥由低仿向模仿創新、合作創新以及自主創新轉型升級,生物醫藥行業創新驅動提速,各級地方政府也不斷出臺扶持政策來推動產業發展。
1.1.1 壓縮仿制藥盈利空間倒逼藥企轉型
2018年12月,第一次“4+7”帶量采購大幅壓縮了國內仿制藥的市場空間、盈利能力及參與企業數量。2019年第二次帶量采購進一步擴大了覆蓋省市地區,印度仿制藥甚至原研藥也加入了角逐,國內仿制藥企業若繼續依賴單一品種則經營風險將大增,企業迫切需要建立新的產品梯隊,并向創新藥轉型,仿制藥領域開始實現“騰籠換鳥”[1]。
1.1.2 醫保動態調整促進新藥快速放量
2018年國家醫保局成立后,建立醫保目錄動態調整機制成為其工作重心之一。通過動態調整,近兩年上市的新藥能夠有機會加入到國家醫保目錄中,進而實現快速上量。例如信達的PD-1產品信迪利單抗在獲批不到一年時間即成功納入醫保目錄。在新藥快速納入醫保的同時,動態調整也起到了醫保資金騰籠換鳥的作用,2019年8月的醫保更新目錄新納入148個品種,同時調出150個品種,例如鼠神經生長因子、依達拉奉、長春西汀、前列地爾等臨床價值不高且濫用明顯的輔助用藥均被調出[2-3]。
1.1.3 科創板的推出為創新型藥企拓寬了融資渠道
由于新藥研發耗費大量資金,尤其是進入臨床之后,其花費可能高達億元以上。科創板塊的推出對創新型生物醫藥企業拓寬了融資渠道,各種風險投資、私募基金也為創新研發產品積極投資。
隨著我國醫藥行業快速發展,未來進入國際市場競爭,對產品創新的需求不斷增加。MAH上市藥物持有人制度推出,可以幫助研發型企業及機構降低風險,減輕投資負擔,醫藥研發企業無須自己構建廠房和生產線也能完成新藥的生產,從而把主要精力和資源都投入到新藥的研發上,而生產型企業可以充分發揮自己在生產和質量控制管理方面所積累的優勢,得到1+1>2的結果[4]。
藥品創新提升醫藥產業鏈各個環節的投資機遇,包括處于中間環節的外包服務商(CRO、CMO)。
未來10年醫藥行業各領域成長性對比:醫藥研發(外包)>創新醫療器械>創新化學藥、創新生物藥>醫療服務(專科醫院)>零售藥店>仿制藥、中藥、醫藥批發。
創新藥從研發到最終上市大致經歷臨床前試驗—新藥臨床研究申請—臨床試驗(一期、二期、三期)—新藥申請—批準上市等過程。由于藥品的研發過程復雜,臨床試驗成本的增加,高額的研發投資和高失敗率并未給醫藥公司帶來與投資相對應的巨額回報,反而導致研發效率不斷下降[5]。每個新藥的平均研發成本從1.4億美元上漲到12億美元,使得越來越多的制藥企業開始將部分工作轉移給外部研發服務公司,醫藥研發外包的發展取決于藥企的研發投入,這就衍生出創新藥的鏟子行業——CRO產業[5]。
2.1.1 國際影響因素
臨床試驗的全球化,美國FDA 審評速度加快,促使每年批準臨床試驗的新藥數量增加,僅2020年2月份就有2款國內藥物獲得美國FDA 的臨床許可(深圳信立泰藥業公司收到美國FDA 關于同意JK07
進行臨床試驗的函告<IND142367>;深圳海王醫藥研究院收到美國FDA 簽發的書面通知,批準HW130注射液在美國開展藥物臨床試驗<IND145685>)。這些成果有利于提高準備歐美雙報的新藥研發企業的積極性,同時推動了CRO企業不斷加強與藥企的合作深度,例如:成立于2000年的藥明康德以總市值1511.57億元排在了我國醫藥外包行業第一位,主要以小分子化合物業務為主,近3年的凈利潤復合增長率達到了驚人的50.56%。其不僅在國內CRO領域有行業領先地位,借著國內成本和人力資源優勢,該公司還大量承接外資藥企的創新研發外包需求,在全球競爭逐漸脫穎而出,成為全球第二大臨床前CRO公司。
2.2.1 藥審制度改革鼓勵創新等政策因素
固體制劑一致性評價的服務需求在2019年開始下降,一致性評價+帶量采購的模式預示著我國原來仿制藥行業“高定價、高費用、高毛利”模式的終結,仿制藥行業利潤被大幅壓縮。在行業變革后的新體系下,國內藥審改革提高審評速度和一致性評價、帶量采購等政策倒逼藥企向創新藥轉型、加入ICH 與國際接軌,這些因素共同促進藥企加大新藥研發支出。藥企只有不斷加大研發投入,開發出真正有臨床價值的創新藥物或難仿型仿制藥才能生存[6]。
2.2.2 全球產業鏈向國內轉移
伴隨國內CRO企業技術水平、質量體系不斷與國際接軌,加上國內CRO企業在基礎設施和人力資源上的成本優勢,越來越多訂單將向國內轉移。
2.2.3 新療法新技術不斷涌現掀起研發熱潮
2017年,《細胞治療產品研究與評價技術指導原則(試行)》正式發布,使干細胞藥物的研發項目獲益,產品臨床試驗所需時間也有望縮短。各地方政府相繼出臺扶持干細胞產業的政策,也為CRO企業提供了新的業務空間。
2.2.4 醫療器械領域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的意見》,提出了鼓勵藥品醫療器械的一系列政策。2014—2018年中國醫療器械市場保持高速增長態勢,我國醫療器械行業市場規模從2556 億元發展到2018年底達到了5300億元,預計2022年我國醫療器械行業市場規模將超9000 億元。眼科(人工晶體)、口腔(植牙)高值耗材存在較大發展空間,國內CRO逐漸開始進行布局,提升新業務空間[7-8]。
2.2.5 醫藥行業一級市場融資活躍
國內創新藥行業的一級市場融資活躍,科創板、港股提供更多資金渠道。2018年融資額達到991.24億元,相比2017年同期的218.16 億元增長354%。2019年行業融資額繼續增長,創新藥行業總融資金額達1488.34億元,融資事件發生447次,單次平均融資額為3.33億元。行業投融資的高熱度為新藥研發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支持。2018年下半年港交所允許未盈利的Biotech 上市,以及2019年成立的科創板也將允許符合條件的生物醫藥企業上市,一級市場投資者的退出渠道拓寬,有利于促進一級市場對生物醫藥的投資[9]。
2.2.6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
受疫情爆發的影響,短期內我國醫藥研發投入主要集中于研發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藥物以及病毒防治(檢測試劑、抗病毒用藥和疫苗等),研發支出的收入占比也將不斷上升,動物實驗和臨床試驗需求增加會促進CRO企業的業務增長。
生物醫藥產業是新興行業,是以現代生命科學理論為基礎,利用醫學、IT、生物技術結合來制造研發新藥來滿足市場需求,研發和創新是其生命源泉。直至2020年,全世界范圍內有數萬家生物技術公司,創造了數百萬個崗位,中國近十年來的生物技術產業也取得了飛速發展。此外,在中國,生物醫藥行業本身就屬于戰略新興產業,各級政府都給予了很大的支持,在產業規劃上建立了很多產業園區,來推動產業和企業的發展。在人才培養上,經過多年的培養,“工程師紅利”初步彰顯。在資金支持上,各種風險投資、私募基金,包括科創板的設立,都在為行業融資投資[10]。
2020年,中國醫藥行業迎來高速發展機遇,發展潛力巨大,市場規模廣闊,創新藥業務方興未艾,以恒瑞醫藥為代表的創新藥企進入全球前20。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進一步推動了我國醫藥研發創新,醫藥研發外包行業(CRO)迎來了蓬勃發展歷史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