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組織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七部門近日印發《關于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城鄉社區就業創業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
《通知》提出,鼓勵高校畢業生圍繞社區服務需求就業創業,支持社區服務類企業、社會組織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或組織見習,支持高校畢業生到城鄉社區服務領域創業和靈活就業。社區工作者隊伍出現空缺崗位優先招用高校畢業生,著力補齊新冠肺炎疫情社區防控中暴露出的社區工作力量短板,完善政府購買社區服務政策措施,培育發展各類城鄉社區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服務機構,通過服務供給增加帶動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
《通知》強調,強化高校畢業生社區就業服務和職業培訓,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觀念引導,關心城鄉社區就業創業高校畢業生成長發展,加大從優秀城鄉社區工作者中招錄(聘)公務員或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特別是街道(鄉鎮)干部力度。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出口產品轉內銷的實施意見》,從政府引導、落實企業主體、地方政府屬地責任等多個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措施,可謂直擊出口產品轉內銷的“要害”。
對于“出口轉內銷”,廣大外貿企業并不陌生。回顧我國外貿發展歷程,鼓勵外貿企業出口轉內銷并不鮮見,特別是在外貿出口遇冷的年份,這一舉措常常會被提及,當時很多企業的做法大多是把外貿尾單轉移到國內市場銷售。
然而,在全球疫情持續蔓延、外需市場不確定不穩定性因素增加的背景下,支持出口產品轉內銷增添新的內涵。輿論普遍認為,此次中央從切實幫扶外貿企業渡過難關的角度出發,對出口產品轉內銷工作進行了全面精準部署,體現了中央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著力穩住外貿基本盤的決心和信心。
對于大多數習慣于訂單式生產的外貿企業來說,出口產品轉內銷并非易事,它們面臨著市場準入、產品標準、渠道建設及品牌重塑等一系列新問題。對此,國家從提升便利化程度、做好融資保險服務、用好用足專項資金等方面為出口轉內銷提供了諸多支持,但一些外貿企業在觀望和焦慮中缺乏主動“轉”的勇氣,從而很可能錯失寶貴的發展機會。
事實證明,在疫情沖擊下,那些出口轉內銷動手快、較早在國際國內市場“兩條腿”走路的外貿企業,大多能保持平穩運行的態勢,有些甚至實現了逆勢增長。應該說,出口產品轉內銷當前已具備一定市場基礎,加之中央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出口產品轉內銷面臨多重利好。
推動出口產品轉內銷,要積極推動外貿企業轉變發展思路。近年來,我國外貿企業面臨的國際經貿形勢已發生巨大變化,在外部需求波動成常態、貿易規則搖擺不定的情況下,外貿企業須主動作出改變。一方面,要加快轉型升級,提高出口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另一方面,要積極開拓國內市場,特別是隨著國內消費市場擴容提質加快,出口產品轉內銷將迎來極大的市場空間。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外貿企業都要“轉身向內”,要結合自身發展實際,全面衡量出口產品轉內銷的機會成本。
推動出口產品轉內銷,要加快促進外貿企業產銷模式的轉變。在生產上,外貿企業要按照國內標準及時調整改造生產線,研發適合國內市場的產品類型和樣式;在銷售上,外貿企業要盡快適應國內市場的準入、渠道、結算等交易規則,建立起符合內銷要求的組織架構等。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外貿產品在設計、技術等方面的知識產權屬于國外客戶,所以有關部門要加強對外貿企業的知識產權指導和服務,做好知識產權授權、專利申請、商標注冊等工作。從長遠看,外貿企業要不斷自主創新,用更多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贏得市場。
一百多年前的一個早晨,倫敦布勞德大街的居民像往常一樣,去大街上的公用水泵取水。這時,倫敦自來水公司的一名管理員氣喘吁吁地跑來,揮手喊道:“水泵停止使用,任何人不得在此取水!”
“出了什么事?”大家問。
管理員高聲說:“約翰·斯諾醫生說,這樣可以阻止霍亂。”
原來,那年夏天霍亂暴發,很多倫敦人染病死去。當時的主流觀點認為,霍亂病毒在空氣中繁殖飄浮,感染體質弱的人。斯諾醫生卻認為,霍亂可能是病從口入,殃及全身。為了驗證自己的觀點,他冒著風險深入患者家中,詳細詢問他們的生活習慣,在地圖上標出死者的住址。
經過辛苦調查,斯諾醫生發現,死亡病例幾乎都集中在布勞德大街,越靠近那個公用水泵,死亡病例越密集。而在布勞德大街啤酒廠里打工的人卻沒有染病的,因為那些人平時只喝啤酒解渴。斯諾醫生得出一個結論:霍亂傳播介質是水,引發霍亂的是布勞德大街的水泵。
斯諾醫生迅速寫成一份調查報告,請求下令關閉那個水泵。政府立即派人拆卸水泵把手,并下達命令,禁止在那里取水。不久后,霍亂疫情逐漸消失。
為了紀念斯諾醫生,在倫敦的布勞德大街上,至今仍保留著一個沒有把手的水泵。
英雄有時就是一個普通人,他在緊要關頭挖掘出真相,并告訴所有人。
在對待人生的態度方面,如果以初級算術來比喻,那么,在中國歷史上,大致可以找到3 種類型的人物:一類人兢兢以求,無時或止,專門使用加法;一類人安時處順,善用減法;還有一類人,加法、減法混合用,有的前半生用的是加法,后來跌了跟頭、吃了苦頭,紅塵覺悟,改用減法。
而終生都在應用減法,且又出于高度自覺的,最典型的就是莊子。作為戰國時代的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在那個“諸侯爭養士”,特別重視智慧、才能的群雄競斗、列國紛爭的時代,莊子如果有意飛黃騰達,高踞統治上層,原是不難如愿以償的。可是,他卻避之唯恐不遠。就是說,并非他不見容于社會,為現實所拋棄,而是他不肯接受那個社會,主動放棄出人頭地的機會。要說退避,這是真正的退避;要說減法,這是真正的減法。
誠然,這種生存方式,原本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就其較低層次來說,確是出于自我保護意識,明哲保身,全生免害;而它的至高層次,則是追求生命的自由解放,保持人生的個性本色。作為生于亂世的弱者的一種生存智慧,與一般意義上的利己主義、悲觀厭世迥然不同,它往往能夠提供一種絕處逢生的新路徑,使你在遭遇挫折、瀕臨困境時,能夠從中悟解出超越現實、解困身心、振作精神的道理。這就不難理解,歷代那些“知迷途之未遠,覺今是而昨非”的失意、失敗、失路之人,何以會那么傾心莊子,選擇莊子、皈依莊子,且多有相識恨晚之憾了。
莊子運用減法,從行為層面進入深藏于精神本體的內在追求與價值取向,表現為一種深積淀、多層次的思想境界:自甘清苦,不慕榮利,摒棄世間種種浮華虛譽。
莊子在《庚桑楚》篇指出,必須毀棄意念的悖亂,解開心志的束縛,祛除對于德的拖累,疏通大道的阻塞。這就要擺脫尊貴、富有、顯赫、威嚴、聲名、利祿這些可以迷情惑志的外在欲求,去掉容貌、舉止、面色、情理、血氣、意念這些束縛心性的東西,限制厭惡、愛好、喜悅、憤怒、悲哀、歡樂這些能夠累害德行的情感、情緒、情志,戒除去職、就任、取得、給予、智巧、才能等有可能阻塞大道暢行的行為、意向。這各種情志、行為不在內心涌動,心神就能夠端正,心神端正了就能夠安靜,心神安靜了就會澄明,心神澄明了就能進入虛空,心神虛空了就能抵達無為而無所不為的超然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