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中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程晶
關鍵字:優質小麥;高產栽培;病蟲綠色防控
選種。為了提高小麥的種植質量,須選擇具有高產、穩定、抗逆性強等特點的品質高的品種。通常會選如高原437、青麥1號、青春38等。選種時,應從種子中挑選出外觀不完整或已裂開的個體,以防止種子內發生病變或存在蟲卵,并在允許范圍內防范隨后可能存在的播種風險。種子包衣和干燥工作都應做好,并根據外部天氣條件、溫度條件和小麥播種率,評估環境后期對種子生長的重要性,從而避免早期播種障礙,并改善田間管理質量。提前進行整地作業,利用12SCL系列振動深耕聯合整地機進行22cm以上的耕作,利用機械作業將精耕、中耕、開裂、整平一次性完成,利用良好的機械深耕效果和結構,為農作物打好生產基礎。
推廣配方施肥,密切注意苗床生長狀態,將粗肥轉化為配方肥,將淺底肥轉化為深化肥。播種小麥之前,收集145~180個土壤樣品進行測試,并根據測試結果編制施肥技術規范。土壤施肥要堅持“回拉,重底,加鉀,微調”這八字技術方針。配方施肥將各種氮、磷和鉀元素與鋅和錳等微量元素結合在一起,每公頃小麥培植的基本肥料為2100kg~3200kg有機肥料,10.5kg~11.5kg氮肥,8.5kg~9.5kg五氧化二磷,10.5kg~11.5kg氧化鉀及1.7kg的硫酸鋅和硫酸錳。氮肥要用稻草覆蓋,磷、鉀、鋅、錳等微量肥要撒在氮肥上,然后再利用垡頭耙入,一般配方施肥需要對土壤進行深耕和磨細,做好整地作業,深耕21cm~26cm,用機器吊耙1~2次,以達到細碎和流平的目的,土壤要上下固形且排灌順暢。將肥料的深播結合深耕,施肥深度應大于23cm。
應用適期播種辦法,最佳播種季節為3月下旬和4月上旬,這可以防止過早播種導致小麥生長旺盛,并使小麥有大約15周的生長時間。為了避免出現突然下雨或頭部澆水的情況,可引入地下水灌溉系統以確保小麥種子足墑下種并獲得個體優秀的幼苗。將播種量從7kg~16kg/hm2更改為5~11kg/hm2,并相應降低播種率,這在減少冬季前種群效應并增加實際穗數等方面會起到很好的作用。將之前的23cm行距種植更改為18cm的等行距種植,對增加麥穗質量和顆粒飽滿度具有顯著效果。播種時如果種子埋入過深,地上莖過長,種子在出芽之后會消耗大量養分,這不利于高產幼苗的生長,因此對于墑值較低的土地,應進行深耕、重肥、淺播。
根據當前秸稈還田量降低和耕地面積減少的問題,再聯系土壤耕作率低,耕犁底部的實際故障率以及播種后因技術不可靠而造成的田地水土流失,我們應推廣“以水代壯,以水促壓”。根據土壤濕度和小麥生長狀況,適時適量地澆水確保幼苗及時地獲取水分。澆水時應注意時間的合理性,小雪時節左右,如平均每日溫度為6~7℃,則應在16:00點結束。生產上應采用“晝消夜凍”的辦法,根據土壤狀況施水。如果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低于規定指標(沙質地<13%,黃土地<15%,黏土地<17%),則應少澆水以防止小麥根部腐爛。對于培育苗、老苗可及早澆水,強苗應較晚澆水,通常對弱苗或晚苗澆少量水。冬季澆水后,應及時采取措施以避免土壤開裂和雜草侵蝕,冬季用水可促進根系發育和防止開春干旱,還可以消除越冬的害蟲,促進土壤微生物活動,加速土壤中有機肥料的分解,并為春小麥的種植創造良好條件。
在中國,生物防治技術是綠色防治技術中效果最明顯的一種。與其他防治技術相比,該技術不僅具有更好的效果,同時還具有更低的初始投資。在小麥播種期間,分析了大量害蟲數據之后,會發現蚜蟲對小麥的損害程度最高。此類害蟲的傳播大大降低了小麥的質量和產量。經過技術人員研究發現,蚜蟲的天敵較多,當大量引入耕地時,害蟲的擴散程度會大大降低。考慮到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加大對害蟲天敵的引進力度,在實現田間生態平衡的前提下,為控制大規模病蟲害創造更好的環境。生物防治技術的引入會有效地減少害蟲的存活數量,在短時間內控制害蟲的傳播,對生態環境幾乎沒有影響。
綜上所述,人們對小麥有巨大的需求量。為了保證小麥的高產栽培和病蟲害的科學防治效果,就必須更加重視防治技術的進步和栽培措施的發展。為實現小麥科學培育管理而采取的措施不僅會在后期增加農民的經濟收益,同時也有助于國家的農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