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錦職業技術學院 張洪福
關鍵字:行政事業單位;政府采購;內部控制
我國財政部自2014年1月1日起開始施行《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文件(以下簡稱《內部控制規范》),旨在規避政府行政事業單位的采購等經濟活動中的違法行為,加強對經濟風險的防范,通過制度和相關措施的實施,杜絕行政事業單位中一些違規的經濟事情,避免出現損害國家和人民利益的行為,保持行政事業單位的廉潔,主動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起到了“防范舞弊”和“預防腐敗”的作用。
盡管采購是一種經濟行為,但卻是從資源市場直接獲取資源的過程[1]。因此會對市場經濟造成一定的影響。尤其作為政府采購,需求量大,采購金額高,容易造成市場經濟波動。加之,采購過程存在不同程度的業務漏洞,容易滋生一些違規行為,既損害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也斷送了采購人員自身的職業生涯,甚至出現違法亂紀行為。因此,財政部頒布《內部控制規范》文件的初衷也是從風險控制開始,強化控制大于管理,對采購活動的風險進行有效控制,將可能出現的風險進行科學預判,并消滅在采購行為發生之前。
盡管各行政事業單位自身情況不同、業務流程不同,采購風險評估進行的頻次與時間各不相同,但風險評估工作的組織與實施過程基本一致,無不體現了“控大于管”的理念,為采購工作內部控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工作組織來看,各行政事業單位都成立了風險評估小組,并且由本單位領導班子的核心成員擔任組長,甚至一些單位由“一把手”直接擔任組長,以加強對風險評估工作的重視,同時便于協調各個部門進行風險評估的聯動,其中包括對采購過程的決策、實施與監督各個環節的把控,通過“一把手”負責制加強整個單位的風險管控,以做到“控先于管”,防患于未然。
從業務實施來看,從采購項目的預算測算開始,加強預算管理,從采購籌劃階段就進行內部控制;同時進行資金歸口管理,強化收支平衡點的監控,杜絕出現虛假票據;加強采購管理過程的時時監控,對項目進行建檔跟蹤、合同審核等,事先評估、事后驗收,一個環節實施完畢再進行下一環節,避免出現挪用、套用等行為。
比起控制先于管理,防范工作更勝于控制。而做好防范工作的前提是機制的不斷優化,以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與變化。因為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沒有一項制度可以以不變應萬變。那么,在新時期新形勢下,在社會發展的轉型期,機制的調整更需要偏向于預防。因此,行政事業單位通常會采取單位內部控制與審計的協同機制[2],建立內部審計部門、紀檢部門、資產管理部門等核心機制,以便于對內部控制進行協調,對相關機制進行優化,以適應快速發展變化的市場經濟環境。
首先,成為核心決策部門,包括審計、紀檢兩個部門在內,一些行政單位根據自身需要還加入專家和專業技術人員,以便于對采購過程進行科學監控。
其次,加強不同部門之間的相互制衡,細化崗位職責,對重要崗位的人員要進行政審和職業評估,尤其對于職業道德和操守的評估要進行綜合性、多維度的交叉評估,以保障采購人員的自律性。對一些崗位采取分離措施,以加強不同崗位之間的相互制衡,避免違規行為出現。
第三,做好歸口管理工作,對于職能管理、資金管理、業務管理做到各自歸口,相互監督、相互制衡,單位內部各部門實行聯動,但各部門負責人可進行相互制衡,并賦予其監督權,以便杜絕“一言堂”的情況發生。比如預算、會計、票據三大項的監控,由于彼此之間的關聯性與工作銜接性,更應該進行相互監督和制衡,以保障采購過程的規范化,做好風險防范。
內部管控與經濟活動緊密聯系,是單位良性運行的保障[3]。可以說,內部管控已融入單位管理的方方面面,融入業務層面的每個環節。盡管各行政事業單位采購事項有所不同,但采購過程基本一致,都需要將內部管控細化到業務流程的每個環節,充分調用、協調所有采購部門和人員,才能真正將內部控制落實到位。
預算是采購工作的開始,科學的預算可以節省采購支出,也可以加強內部監管。作為行政事業單位除了設立采購預算相關崗位外,還需要建立預算制度,按照制度進行采購事項的審核、審批、執行和事后監督,尤其注重不相容崗位之間的相互制衡,以保障預算的科學性和嚴謹性。
財務部門對整個采購過程要進行收支平衡點測算,進行收支兩條線的監督檢查,除了對預算執行、票據進行核查外,還要對整個采購過程的財務環節進行細化、跟蹤,以保障賬目落實到每一筆,落實到事項的責任主體,對挪用、截留資金等問題進行監督。
行政事業單位應對所有采購事項對外公布,進行社會范圍的公開招標,吸引多家投標機構投標,杜絕招、投標的暗箱操作行為,以保障采購環節的透明化;另外,對采購項目進行第三方驗收,同樣為了避免采購人員與中標機構的暗箱操作。
合同是采購活動的重要憑證,一切采購事項發生的行為都應以合同為基準,一是票據要與合同標的相符,二是財務支出要與合同相符,可以說合同就是采取活動的落幕。所以要加強對合同的管理,通常成立合同管理相關部門,或設立專人專崗,加強合同的保密管理。
要使整個采購流程形成閉環,還需要加強內部監督,比如審計和紀檢部門[4]。但由于這些部門通常是由領導擔任,具體事務還需要設立專人專崗,才能保障部門的日常運行。
首先,加強采購監督相關部門的建設,對這些部門進行充分授權。很多行政單位的內部審計部門和紀檢部門要么不懂業務,要么存在消極怠工的情況,由于怕得罪人,沒有盡到職責,反而助長了采購違規行為。因此,需要對監督類部門進行充分授權,保障監管有力度,采購才能更規范。
其次,對監督部門進行監督。根據不同單位的不同情況,可以采取定期輪崗機制,由不同部門抽調相關人員編入審計或紀檢小組,對采購事項進行監督,定期輪崗保障人員結構的廉潔性和工作的透明化。
總之,很多行政事業單位經歷轉型的陣痛后,逐漸認識到堅持這個規范不但提高了日常工作效率,也保護了采購人員的職業生命。各單位結合自身業務流程、工作性質、人員結構等實情不斷進行內部控制機制的調整與優化,保障了制度的實施與執行具備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和適應性四大特點,以便通過制度達到各部門、各人員之間的相互監督、自查自省,保障了行政事業單位良性發展,也有效維護了地方經濟秩序,達到了風險規避與經濟發展并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