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濱海學院 李俊倩
自1999年以來,隨著中央和各省級政府省市共建、以市為主創辦高等學校政策的相繼出臺,地方本科高校的數量不斷上升。地方本科高校,顧名思義,人才培養定位為地方經濟服務,這類院校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但是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造成理論型人才過于飽和,而應用技術型人才大量缺乏,而且高校同質化現象相當嚴重。尤其在當前,人工智能高速發展,正沖擊著各行各業,很多傳統工作崗位在逐漸消失,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形成了新的經濟業態,在新的建設背景下,如何完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是地方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
應用型轉型不應是地方本科院校的“獨角戲”,轉型最基本的利益相關方有三方,分別是學校、企業和政府。其實,地方本科院校早已了解現在的教育困境,為了解決諸多矛盾,地方本科院校一直以來都提倡與企業合作,積極開展與企業的聯系,并期盼實現進一步合作,但是在校企合作中,地方企業重視贏利因素勝過培養因素,大部分企業過分計較投入成本,因為實習學生的流動性較大,所以學生在實習單位往往接觸不到核心業務,只是實習單位的廉價勞動力。而且企業也不重視學生的實習工作,甚至認為教育學生是學校的事情,和自己無關。這樣的校企合作模式,效果可想而知。
在地方本科院校轉型中,政府是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利益相關角色,轉型不是高校自導自演的“獨角戲”,也不是政府出出文件,學校造造文字材料就能解決的。政府要在應用型轉型這場變革中找準自己的位置,讓相關角色看到轉型的必要性,營造依法辦學的氛圍。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發展與轉型所帶動的經濟發展是長遠性的。當前,應用型本科轉型過程中,三個主體之間既存在著共同的利益,也有利益方面的沖突。政府相關部門需要重視對利益沖突的緩解,在全社會范圍內倡導對利益的合理追求,激發人們為教育教學事業的不斷發展做出貢獻,在各項主體利益之間形成新的平衡點。
筆者在實地調研過程中,對地方本科院校的專業教師進行了抽樣調查。調查發現:抽樣調研的教師為100人,具有企業一線工作經驗的教師為20人,占20%;畢業直接進入高校從事教學的教師為80人,占80%。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中,很多課程實踐性很強,要求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功底,還要具備豐富的一線實踐經驗,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課程實訓中真正指導學生。而現實是,由于任課教師自身的局限,教師在課程實訓中傳遞給學生有價值的信息非常少,教學指導效果不理想。
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地方本科院校對教師的要求方面,一味追求教師高學歷,招聘教師時在學歷上不斷刷新記錄,尤其隨著應用型本科高校數量越來越多,需要的教師數量也越來越大,短時間內無法培養合適的老師,只能從學校引進,新引進的教師大多數都是剛剛邁出學校大門,這些教師理論素養較高,可是嚴重缺少在企業一線工作的實踐經驗。二是在資源的配置方面,地方本科院校在整個高等教育體系中還處于邊緣地位,政府相關部門對于應用型改革的經濟扶持投入成本過低,致使教師外出培訓、進修的機會很少,出國交流的機會幾乎為零。學校也試圖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委派教師進入企業進行掛職鍛煉,以提升老師的實踐能力,雖然有一定成效,但是由于校企合作的密切度不夠、教學任務繁重等原因,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專業技能教師缺乏的現狀。
很多地方本科院校教師,授課形式缺乏創新和思考,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課堂是教師的“一言堂”,學生被動聽課,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極大地影響了教學效果。現在的大學生是00后,這代孩子是伴隨著移動互聯網、小視頻等多媒體長大的,他們接收信息的途徑非常多,課堂不再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唯一途徑,如果還是按照這種聽說方式授課,課堂這個教育陣地將會失守。而且各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在人工智能的沖擊下,也開始出現與社會脫節現象,會計專業學生僅懂核算將會面臨失業,營銷專業學生需要知道電視不再是廣告的主陣地,機電學生不但要懂得設備的操作原理,還要學習程序設計、研究設備智能化,等等。智慧教育背景下,社會對人才的綜合能力要求越來越高,而很多老師怕麻煩,懼怕重新構建課程體系,不想推翻重來,缺乏改革的勇氣,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綜合能力差,很多學生畢業即失業,而且還沒有再就業的能力,這是教育的失敗,也是教育資源的浪費。
教育問題是社會的問題,是國家的問題,而不只是學校的問題,也不是學校憑一己之力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在這場轉型中,首先面臨的是政府、高校、企業責任和義務的調整與明晰,筆者認為這是開展教育應用型轉型的前提。
現在各所地方本科院校都積極開展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當然這也是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大力倡導的,但是校企合作應該是學校和企業雙方共同參與,而不僅僅是一種用來約束學校的教育制度,它更應該是經濟制度和產業制度的組成部分,應該進一步明確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義務,改變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主體缺位現象。高校與企業應相互融入,共同介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實現高校與企業“雙主體”的育人模式。
而政府在這場變革中,是非常重要的主導角色,需要盡快修改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晰政府、高校、企業在轉型中的責任和義務,防止出現地方本科院校在應用型轉型中唱“獨角戲”的情況,最重要的是引入行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確立行業企業在轉型中的主體地位,明確企業參與的義務。同時政府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行業人才需求的大數據統計和分析,充分掌握社會對人才的實時需求,對地方本科院校科學合理地調整專業進行頂層設計和指導。
教育發展的基石是教師。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最終實施者是教師,為了完成這場改革,教師需要在具備較高的理論素養的基礎上,提升自身的專業實踐技能。這要求學校要轉變教育觀念,招聘教師不能唯學歷,要認準自身定位,并且注重對教師的后續培養,安排老師進入地方企業,進行帶薪掛職鍛煉,學習期間,學校應酌情減少或不安排其教學、科研工作,便于教師全身心地投入企業的業務之中。
另外,除了自主培養教師,學校也可以借助校企合作平臺,聘用企業骨干人員擔任專業實訓指導教師,企業工作人員會在課堂上與學生和教師分享最新的行業前沿,讓學生更直觀的認識企業,既增添了課堂活力,又真正實現了校企融合,達到共同育人的目的。
無論是內部教師“走出去”,還是企業專家“走進來”,都需要學校和企業共同搭建一個良性平臺,更需要學校和教育相關部門的合力支持。另外,政府相關部門需要重視扶持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要不斷加大對于應用型改革專項經費的投入和落實,讓學校有充足的經費,提高師資力量,為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提供充分豐富的資源動力。
智慧教育背景下,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培養應用復合型人才是應用型轉型改革努力的方向。在人工智能高速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傳統工作被機器人代替甚至消失,新的工作崗位對專業人才的工作能力要求更高,而且行業變化的速度極快,人們必須通過終身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把現有的專業知識和社會實踐不斷結合,以適應社會發展的新要求,提高各行業工作的效率。在智慧教育背景下,教師可以通過網上課程資源建設,實現教學資源共享,改變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主體的單一課堂教學授課方式,同時也改變學生的學習習慣,變被動為主動,實現學生與教師線上線下融合的教與學的新型教育教學模式,達到終身學習的目的。
另外,高等教育的價值不僅僅在于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更重要的意義在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因此,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生存和發展能力,要注重跨學科融合培養。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傳統的行業邊界越來越模糊,跨界融合是當下大勢所趨。地方本科院校要緊跟產業結構調整,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進行專業融合,大刀闊斧地進行人才培養方案改革。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改變了人們生活、學習的方式,跨學科學習、終身學習等趨勢成為必然,對于地方本科院校來說,傳統教學模式改革已經迫在眉睫,在適應大時代變革背景的前提下,如何提升當代大學生的實踐技能,如何滿足企業的用人標準,是地方本科院校當下需要直面的教育發展困境。而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是突破這一困境的正確道路,我們相信,在政府、企業和學校三方共同努力下,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養一定能夠成功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