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師范學院 郭正斌
社會服務是高校的三大職能之一。地方高校的社會服務是高校與地方經濟社會聯系的橋梁和紐帶,社會服務搞得好,高校和地方就會相得益彰,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搞得不好,對雙方來講不僅是一大遺憾,更是一種巨大的浪費。鑒于此,筆者根據多年的實際工作經驗歸納一下地方高校社會服務方面存在的問題,談談自己的感悟和體會。
我國地方高校的社會服務是指地方高校對區域發展提供的人才培養、科研和咨詢等方面的服務。目前,我國地方高校社會服務的內容和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人才培養培訓服務,其形式包括地方高校培養本地人才和地方高校與當地企業聯合培養人才兩種。二是應用型科技成果研發服務,形式有高校與企業合作創辦研發中心、建立科技園區、高校自主創辦高薪技術企業或以技術、專利入股的方式合辦企業、建立企業孵化器等。三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服務,其形式包括理論研究和重大現實問題研究。四是地方咨詢決策服務,一方面高校要與地方政府、部門、企業開展業務合作,為政府和企業提供有益的信息;另一方面高校要在服務的同時,創建適合地方經濟社會的科學研究專業特色,拓展信息資源。
目前,我國地方高校社會服務處于非常尷尬的境地,存在著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地方高校是為地方社會經濟服務的,其人才培養必須緊貼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地方學校在人才培養方面還存在一些脫離實際的情況:(1)專業設置脫離地方經濟社會的實際情況,使培養的人才與地方經濟社會嚴重脫節,呈現兩張皮;(2)地方院校的畢業生外流嚴重,失業率較高。地方高校培養人才具有很大的地方性傾向,但是大部分畢業生畢業后都離開了本地,造成了人才浪費。同時,畢業生個人期望較高,加之個人所學專業受區域限制,失業率明顯較高。
(1)地方高校受地理環境、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地方高校辦學實力等方面的限制,開展社會服務的領域少、層面低,廣度和深度不夠;(2)科技成果的實用性差、科技含量低,大部分成果以論文或著作形式呈現,其目的是職稱評審,現實轉化率很低;(3)部分成果持有者好高騖遠,不愿將自己的科研成果提供給地方。
(1)社會服務機構設置不完善,也沒有與之相匹配的成熟制度;(2)機制、體制不完善,缺乏系統的制度體系;(3)評價考核機制不合理,激勵不到位,影響了社會服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首先,高校內部要完善社會服務機制,為工作開展提供制度保障。一是要在高校內部組建社會服務組織機構,統籌開展社會服務活動,打通服務渠道;二是要建立健全配套的管理制度,打消參加社會服務人員的后顧之憂;三是制定完善激勵政策和措施,激發廣大參與者的積極性。
其次,高校要根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加強專業建設,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一是根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擴大專業設置權,使地方高校的專業設置實現“本土化”;二是要根據時代的發展需求提高專業質量,通過高校之間、高校與企業之間的深度合作,大力開展專業研究生的培養;三是要加大科研成果的轉化力度,促進高校社會服務的深入開展。一方面要搭建科技轉化平臺,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另一方面要建立科技成果轉化的專職隊伍,提高轉化效率。
再次,要堅持原則導向推動社會服務向縱深發展。一是要堅持人才培養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的原則,做到社會服務與人才培養、經濟價值與教育價值相統一;二是要堅持特色建設原則,充分利用高校自身的地緣優勢和人緣優勢打造社會服務的特色品牌,形成特色戰斗力;三是要堅持地方與高校共贏的原則,通過深化企業與高校雙方的合作促進高校社會服務工作的深入發展。
最后,地方政府要牽頭,通過多方聯動為地方高校營造良好的社會服務環境。一是要完善地方高校社會服務的法律法規;二是要給予地方高校更多的辦學自主權;三是要想方設法優化地方高校社會服務的評估標準;四是要建立科學的聯動機制,促進地方政府與地方高校的良性互動。一方面,要給予政策和資金方面的支持,為地方高校社會服務搭建發展平臺;另一方面要根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深度挖掘、充分利用地方優勢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