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巍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平安里學校,廣東 深圳 518172)
要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必須引導、組織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豐富多樣的課外語文學習活動,這已成為一線語文教師的共識。但由于信息交流的不暢通,在過去,教師很難及時、準確地掌握學生課外語文學習的真實情況,進而也無法進行有效的評價和指導。而以“微信”為代表的移動信息技術的出現,則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可能。
微信,以其便捷、及時、共享等特點,已成為當下最受歡迎、使用最為廣泛的即時通信交流工具。它不僅功能豐富,而且簡單易學,對小學生群體也有相當的吸引力。教師若能將微信的語音、文字、圖片、視頻等諸多功能與語文學習中的聽、說、讀、寫訓練有機結合,引導學生通過微信這個媒介進行課外語文學習,再加以及時跟蹤指導,便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課外語文學習興趣,大大提升教師對學生課外語文學習指導的有效性。
筆者結合自己小學語文高段的教學實際,積極探索了微信在小學高段課外語文學習指導活動中的各種可能性,本文將主要從課外閱讀和寫作指導活動這兩方面進行闡述。
隨著課文篇幅的增長,高段的語文課堂上,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的時間越來越少,背誦積累、拓展閱讀的時間更是有限。因為時間的限制,教師的指導也多集中在那些愛發言愛舉手的少數孩子身上,相當一部分孩子的學習指導被忽視。如果教師能學會利用微信指導學生積極有效地開展課外閱讀學習活動,便能彌補課內閱讀存在的這些問題。
學生朗讀能力的提升是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進行訓練的,然而許多學生在課外有充足的時間卻不愿意朗讀,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無人監督、無人傾聽,再加上高段的課文篇幅較長,完成朗讀需要的時間也較長,學生朗讀的積極性自然不高。開展微信朗讀,便能幫助學生克服自身的惰性,增強其朗讀的動力。
以筆者的班級為例,每預習一篇新課文,學生都必須將自己最好的一遍課文朗讀錄音分享至班級的語文學習微信群(學生用手機里的錄音軟件錄制,錄好后命名文件后再分享到微信群,而非用語音對講功能直接發送),發送完畢后,小組內或者小組間需要在線互評,并評選出優秀或進步大的朗讀者。優秀或進步大的朗讀者的錄音便有機會在課前播放給全班同學聽,而不認真的朗讀者則要重新朗讀錄音,直至達到要求。堅持一段時日,筆者發現,以往的朗讀困難學生漸漸讀得正確、流利了,朗讀基礎一般的學生也讀得更流暢有感情了。
背誦是語文教師給學生最常布置的課外作業,也是檢查評價最耗時的作業。背誦作業的難度雖不大,但仍有不少學生在完成家庭背誦作業時放低要求甚至弄虛作假,這樣的背誦積累自然也是不扎實的。想既省時省力,又能督促學生高標準地完成背誦作業,通過微信讓學生分享背誦視頻是一個可行好用的辦法。
需要注意的是,在錄制視頻時,要讓學生離手機鏡頭稍遠一些,確保其全身出鏡沒有作假,錄制完成后,再分享至班級微信群。分享后,同樣也要以小組為單位,組內或組間在線互評,激發學生背誦興趣的同時,也有效督促每個學生完成背誦作業,做到扎實積累。
為了讓學生養成持續閱讀、每天閱讀的好習慣,許多教師都采用過讓學生填寫閱讀記錄表的方法。凡事貴在堅持,這種做法對學生、教師來說都是極大的挑戰。只要教師的事務稍多一點,忘了檢查,學生可能就會鉆空子,懈怠放松。那有沒有一種工具,可以幫助教師高效管理、督促學生持續課外閱讀呢?微信小程序功能里搜索“小打卡”,便能解決這個問題。
“小打卡”是微信應用內的小程序,涵蓋運動健身、閱讀學習、課程培訓等多種簽到打卡場景,能提供強大的打卡管理及數據統計服務。運用此程序,便能實現學生課外閱讀的智能化管理。具體操作以我班為例:第一步,語文教師打開微信“小打卡”小程序,創建命名打卡項目,如“《親愛的漢修先生》十天閱讀計劃”,并確立打卡開始結束的時間信息;第二步,教師設置打卡的參與規則;第三步,教師分享打卡專屬二維碼或分享打卡鏈接到班級微信群,邀請班級所有學生參與;第四步,學生加入閱讀打卡項目并設置自己的打卡昵稱以便老師管理;第五步,學生每晚通過微信小程序入口等進入打卡頁,在指定時間內完成閱讀打卡,并發布圖文、語音、視頻等閱讀感受;第六步,教師根據打卡程序反饋的情況點評每日閱讀情況,學生之間也可以評論互動,進行閱讀交流;第七步,教師通過打卡統計,提醒督促掉隊學生,當學生閱讀打卡到達指定目標,便可以給予打卡獎勵。有了競爭,有了及時反饋,學生的課外閱讀也變得自覺起來,一個好的閱讀氛圍便由此開始。
當然,除了實用的微信小程序,還有各種優秀的跟課外閱讀學習有關的微信公眾平臺、訂閱號等資源也值得老師們去探索,來豐富學生的課外語文學習。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但從當下習作教學的現狀來看,學生更多的是把寫作當成一種作業,一種負擔。學生完成習作后不愿修改,習作語句不通順,詞不達意、湊字數的現象還很普遍。學段越高,學生的習作興趣反而越低。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便是教師沒有為學生創建一個表達和交流習作的平臺,僅憑課堂上點評幾篇優秀習作,是遠遠不夠的。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網絡與信息技術為學生作文的評價提供了更多更生動的工具與平臺,教師應該積極合理地加以利用。巧用微信,便能為教師指導學生進行扎實的課外語文寫作實踐助一臂之力。
有些學生的習作之所以錯別字連篇,語句不通順、詞不達意,是因為這些學生缺乏自評修改習作的意識,也不知該如何自評修改。其實最簡單有效的自評修改方法,就是朗讀。學生完成習作,如果能放聲朗讀一番,一定能發現自己習作中的明顯問題。在筆者的班級,學生完成一篇習作后,必須將習作的朗讀錄音,通過音頻文件的形式分享到班級微信群。如此,學生則會因為怕鬧笑話,修改得更加認真。朗讀分享完后,學生還要自評習作的優缺點,這樣,學生寫作時的讀者意識就會慢慢形成。
互評作文,是學生非常喜歡的一種評價方式,讀同學的文章甚至比讀小說還興奮。但課堂上的互評時間短,范圍小,學生互評作文的機會是十分有限的,微信互評恰好可以彌補這一缺陷。微信互評的方式有很多,可以組內或小組間在線互評,可以同桌之間在線互評,可以男女生在線互評,還可以同主題作者在線互評,等等。不論采用哪種互評形式,只要學生能表達出個人的獨特感受,就應該受到鼓勵。集體的評改與討論,對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是十分有益的。
對于寫作評價的呈現方式,課程標準的“評價建議”采取的是非常開放的態度,提倡從實際出發,采取多種多樣的方式進行。以往的寫作評價,教師采用更多的是書面評價的方式,其實也可以嘗試口頭評價的方法。書面評價比較審慎和準確,口頭評價則更加親切和具體,更受學生的歡迎。但是與學生逐個面對面的口頭評價顯然是不切實際的,因此,筆者便嘗試著用微信的語音功能對學生的習作進行一對一的口頭評價。有了微信口頭評價,教師對學生習作的反饋更及時了,學生通過微信與老師的雙向互動也更多了,學生的習作興趣也變得愈加濃厚。此外,筆者還要求學生在聽了教師的微信口頭評價后,及時將教師的口頭評價內容加以整理,寫在習作本上,這在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教師評價內容的同時,也巧妙地減輕了教師習作書面評價的工作量。
在移動互聯網加教育的浪潮影響下,小學生課外語文學習的方式也必然發生變化,作為一線語文教師,要善于結合教學實際,借力微信等移動信息技術,提升學生課外語文學習指導的有效性,從而切實有效地幫助學生提升語文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