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菲菲
(北京外國語大學附屬蘇州灣外國語學校,江蘇 蘇州 215200)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100 條建議》中說:“讓學生變聰明的辦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閱讀之于學生是思維的成長。我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中指出,對于“7—9 年級學段養成默讀的習慣,閱讀一般的現代文,每分鐘不少于500 字。學會制定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為了落實課標內容,自2004 年起,課改試驗區的語文試題中都設置了“名著閱讀”檢測題,這些試題對加強學生的課外閱讀和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有很好的導向作用。但是,也不難發現,有些老師和學生為了穩拿分數,死記硬背一些故事情節、人物性格、作家作品介紹等,出現了“偽閱讀”。以此帶來的危害,導致學生對閱讀的誤解,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片面理解,對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終身閱讀產生非常惡劣的影響。
中國古典文學名著《水滸傳》,以人民文學出版社一百回版本為例,總計92.5 萬字,按照每分鐘500 字,每天45 分鐘,總計需要41 天。根據學生實際的閱讀情況來統計,能夠保證真讀、細讀、批判性閱讀的效率統計,學生的閱讀速度大約為350 字一分鐘。短期內,學生還是能夠按照速度、效率要求按時完成的,久而久之,學生的閱讀興趣不足,出現敷衍、抵觸的情況,效果不佳。
反思名著閱讀存在的實際問題,部分學生對文本的內容的興趣,教師的組織與指導,學校、家庭對讀書氛圍的營造也是影響名著閱讀至關重要的原因。筆者協同年級組教師在初二年級進行了《水滸傳》師生共讀活動,通過每日打卡、圈點批注閱讀、家校共讀、豐富評價反饋機制四方面進行了實踐探索,通過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良好的讀書方法指導、豐富的評價機制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以提高學生名著閱讀的能力和效率。
制定閱讀計劃,人人打卡過關。開學之初,首先,對學生進行為期一周的閱讀速率測試,每天2回基本保證。其次,讀書方法指導,對典型人物、典型事件進行圈點勾畫。三是情節敘述。組建小組閱讀共同體,組內同學相互督促、研討,組長對閱讀課代表負責,課代表對老師負責,逐級監督與負責。對于保量完成的小組,實行獎勵翻倍,以此增強小組之間的競爭力,促使每位學生能夠為集體榮譽而讀書。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名著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一定要注意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和培養,教師與學生一起堅守“不動筆墨不讀書”的閱讀習慣。閱讀動筆之前,對人物性格刻畫、思想內涵揭示、環境描寫之妙、藝術手法運用之巧、用詞用語之精、困惑與疑問進行圈點批注。例如在第二十九回《施恩重霸孟州道 武松醉打蔣門神》中,武松未見蔣門神,戲弄欺他的蔣門神的小妾時,土布衫“脫”下,“揣”在懷中,把酒桶只一“潑”,“搶”入柜身內,卻好“接”住那婦人……一手“接”住腰胯,一手把冠兒“捏”做粉碎,“揪”住云髻,隔柜身“提將”出來,望渾酒缸里只一“丟”。精準連用這十個動詞,將武松高超的武藝和對惡人嫉惡如仇的性格動態化地表現出來,武松的形象傳神動人,躍然紙上。
從細節中品味小說人物性格特點,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能力的提升將會是水到渠成之事。有意識的圈點批注,對于學生的寫作也是一種潛在的訓練,能夠關注到即是能力所在,有效提升學生思維過程系統化。
學校范圍內舉辦讀書節。學校作為學習活動的主要載體,每年5 月舉辦閱讀節,通過“書香我心征文大賽”“我最鐘愛的一本書演講”“詩歌創作大賽”“自創讀書格言評選”等30 項閱讀活動,師生共同創作與分享,共讀一本書、共詠一首詩,助力學生閱讀,提升閱讀能力。
創建書香家庭,提升閱讀素養。周末休息、餐桌時間,家庭成員相互交流本周的閱讀心得。例如,在《水滸傳》閱讀情緒、價值觀認同等出現矛盾的時候,家庭閱讀角在討論的過程中,已經疏通了學生的認知,為學校的課堂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班級設立閱讀角,為學生提供可以借鑒的書目或資料。《課程標準》中指出,“7—9 年級學段學生能利用圖書館、網絡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幫助閱讀”。提供有效的資源,豐富學生的資源占有量。其中包括各類學術著作、網絡視屏課、大學公開課、學術論文等,教師提供學術資源,學生進行篩選整合,提升語文學習實踐力。
良好的家校閱讀氛圍,有效的閱讀方法指導,豐富的閱讀資源占有量,都是從外部環境來保證學生的閱讀,有效的評價反饋機制對于學生來說有直接的激勵作用。
早讀5 分鐘的時間,自主閱讀分享,四個環節:典型人物——情節概述——矛盾與困惑——小組解惑,綜合評價,進行形象積分打分。每兩周,安排一次閱讀課程,進行情節串講、人物性格概括、思考與困惑。雙周閱讀課,每組選派主講同學講述規定篇章,其他學生來進行“找茬”。
《水滸傳》的閱讀以人物為中心,進行情節思維導圖制作;以人物為中心,進行性格思維導圖制作;以典型事件為中心,進行參與者、情節思維導圖制作。思維導圖對于情節串聯來說非常有效。但是,深入文本、研究細節、從字里行間找尋文學的趣味性,更加符合學生的學情。面對龐大的文本,為解決廣與深的矛盾,以教材中的經典章節為藍本,有重點地開展批判性閱讀,增加閱讀的深度。對關鍵人物的記憶,以圖片化的形式刻入學生記憶庫。
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遴選重點人物進行思辨性寫作。例如學生提出:聰明一世的智多星怎會犯如此荒唐的錯誤呢?何嘗不是他的一種強拉宋江上山的計謀。他的依據是:宋江兩過梁山,為守忠國之義、為盡孝老父而不入,如何讓這樣一個忠孝之士入得梁山,怕是得讓他對腐敗的南宋王朝徹底喪失信心,讓這天下不得有宋江立足之地,他方才會死心塌地。吳用愿做這惡人,為請宋江入伙。
為救宋江,受過宋押司恩惠的李逵,無論男女老少一路砍殺直到白龍廟,狂虐、喪心病狂的本性暴露無遺;而且這不是他最后一次如此,“三打祝家莊”中,不聽勸阻殺掉扈三娘的哥哥,如若為報一人之恩,而置無辜性命于不顧,便不能只是忠義,更是魯莽、濫殺無辜、孤僻獨行,這樣的人,宋江一再容忍,讓宋江自私的性格特征也暴露無遺,為平民憤、為公平管理,宋江只得殺掉他以正管理之風。學生對情節之間的內在邏輯進行推敲,正是語文核心素養關于“思維發展與品質”的研究。
語文學科是漢語與文學的綜合體,文學作品是藝術化地組織語言的一種作品,語文教學以“審美鑒賞與創造”為核心素養,其宗旨就在于滿足人性的需求,讓學生體驗到文學帶給人的愉悅、情趣,喚醒學生對文學的渴望與熱愛,在審美鑒賞過程中培養個性創造力。閱讀是學生終其一生要堅持的習慣和品質,教師做到預先規劃,閱讀過程中科學指導,家校共同合作濃厚閱讀氛圍,讀后建立豐富評價機制,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