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穎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禮河實驗學校,江蘇 常州 213146)
微寫作是在信息技術時代條件下應運而生的一種作文模式,一般呈現出一定的即時性特點,且文章內容較為簡短、行文耗時較少,但有著較強的針對性和目的性。它提出,初中生可以在日常學習活動中,借助書寫微型詩歌、評論、散文等發展自己的作文能力。對此,本文便從信息技術著手,探究“微課”與“微寫作”的關系,對初中語文的“微寫作”教學模式展開了探討,以期為提高教師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果帶來幫助。
就當前作文教學環境來看,授課模式單一的問題依舊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大多數教師依舊停留在刻板的思維模式中,向學生布置寫日記、寫短評、寫句子賞析等任務,要求他們在上述過程中練習作文。如此,學生不得不反復地進行機械性書寫,他們既沒有辦法找到書寫的樂趣所在,更容易形成思維定式,在后續其他書寫過程中以固定思維表達,使文章缺乏新意、缺乏可讀性。同時,上述傳統模式也制約了初中生的想象力發揮,局限了他們的思維,這對于其整體思維塑造是大為不利的。
在初中語文作文教學活動中,一些教師雖然意識到了創新的重要性,但受自身能力水平的限制,并沒有深入挖掘教學任務目標和寫作的現實意義,忽略了對教學活動的系統化設計,使得課堂授課與練習均缺乏層次感,導致了學生對知識的把握不足,制約了他們的綜合能力提升。除此之外,教師沒有設計合理的任務目標,使書寫訓練缺乏依托。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極易在沒有獲得理想效果時放棄微寫作教學,使教育工作虎頭蛇尾,在學習和習慣形成上對學生造成不良影響。
初中生已經經歷了一段時間的作文學習,對該部分內容形成了一定了解。但是,難免有一些學生在小學時期沒有形成良好的知識積累,或者受其他因素影響,失去了學習語文、學習作文的興趣。也就是說,在當前的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學生積極性不足的問題依舊存在。他們對作文學習興趣的缺乏在無形中也影響著教師的授課熱情。長此以往,師生雙方形成反向制約,教學質量大大降低。
初中生普遍存在著“害怕書寫”的心理,這也是阻礙其學習能力提高、阻礙其作文水平優化的重要原因。“微寫作”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他們的這一心理,逐漸減少學生的“畏難感”。進而,通過由易到難、由簡入繁的練習,循序漸進地使他們感受到書寫的魅力,促使他們發自內心地愛上書寫。如此,不僅初中生的作文學習能力可以得到提高,其文化素養也能夠進一步增強。但是,這也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在完善基本能力之外,教師需要建立平等的師生觀,盡可能地與學生獲得更加深入的聯系,通過拉近師生距離拉近學生與書寫的距離,減少他們的陌生感和畏懼感。其次,教師應合理安排任務難度,從最簡單的模式開始,逐步根據他們的表現增加任務難度,有順序、有目的地破除他們的書寫阻礙,化解任務難度。
以此為基礎,教師可以將“微寫作”訓練分散到語文教學和日常學習、生活的各方各面中,引導學生隨時學習、隨時練習。如此,為其主觀能動性和主體作用的發揮提供更廣闊的空間,促進他們的個性化表達,提高他們的寫作積極性。
無論是對于哪一科、哪一項任務的學習,興趣培養都是十分重要的。初中生寫作興趣缺乏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在小學時期沒有形成良好的知識積累,覺得自身能力不足,缺乏自信。其二,在之前的學習活動中形成了刻板印象,思維僵化,無法展開創新。對此,借助“微課”平臺激活學生的興趣尤為重要。教師可以借助這一渠道,構建一個個性化的作文訓練體系,讓學生在清晰的框架中提起熱情。
寫作事實上就是一個表達的過程,表達的前提是要有話可說、有事可寫。也就是說,學生必須不斷去發現生活中的話題,才能在“微寫作”中有的放矢、有所依托。因此,在正式開展教學活動前,教師應注重培養他們自主觀察、自主發現的能力。
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初中生細致觀察身邊的人、事、風景等,鼓勵他們用簡短的文字記錄生活,表達所思所想和真情實感。如此日積月累,學生自然會感到有話可說、有事可寫、有情可表,并提高自己的行文自信。
對于“微寫作”而言,“微”是重點。也就是說,語言、文字、內容、篇幅都要簡約而不簡單,凝練又具有美感。對此,在教學中,教師首先應引導學生在頭腦中梳理自己的語言,再組織他們將自己的語言整合成文字,以文字的簡潔促進結構的工整。再者,教師還需要以想象、交流和創新為支點,培養學生的情感,加強他們語言凝練的個性化表達。
如探究目標中提到的,“微課”與“微寫作”需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對此,教師需要結合課程安排、綜合考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展開授課、引導練習。
以部編版八年級上冊“新聞寫作”作文課為例,教師可以先通過“微視頻”播放一些具有教育意義、文化意義,能夠引起初中生情感共鳴的新聞視頻,以“看新聞、學語文”的“微課”形式激發他們興趣。進而,教師便可以引導他們從“總結新聞”出發,先以凝練的語言歸納、總結出新聞體現的內容和思想感情,再加以自己的情感表達,完成“微寫作”練習。如此,學生不僅能夠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還可以對“新聞”形成深入理解。
前文說過,內容和形式過于刻板是作文教學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想要攻克這一難題,教師可以利用“微課”提出開放性命題,為其提供廣闊的自由發展空間,促進他們思維的發散和語言個性化表達。
以部編版八年級上冊“學習描寫景物”的作文課為例,教師不應直接規定學生要描寫的景物方向,而是應引導他們回憶曾將見過的、對他們觸動很大的景物,鼓勵他們調動多種感官展開描寫,刻畫景物形象,表達內心情感。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命題是開放性的,但依舊可以借鑒教材文章中的有效信息,即下文中的“讀寫結合”。
無論是“微寫作”還是傳統作文,都需要以一定量的知識積累為支撐,閱讀的重要意義開始凸顯。對此,教師可以利用“微課”將“閱讀”與“書寫”聯系在一起,延伸教材文本內容,拓寬學生的眼界與思維,為他們在“微寫作”中的表達做鋪墊。依舊以“學習描寫景物”為例,教師可以利用“微課”講解《三峽》等文章,帶領他們分析其中的書寫手法、行文技巧和情感表達,幫助他們挖掘有價值的信息并將其內化為自身積累。如此,“讀”與“寫”有機結合,學生可以獲得更多參考和素材,表達自然游刃有余。
所謂“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語文作為高雅的語言文字藝術也是如此。在“微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將生活實際與“微課”結合,為學生構建更加真實、相對輕松的學習與表達環境,烘托符合初中生心理特征的課堂氛圍。促進他們的生活化書寫、真實化表達,提高其文章的可讀性和現實價值,實現高效教學任務目標。
以部編版八年級下冊“學習游記”的作文課為例,教師便可以將他們帶回生活中,引導他們回憶自己的旅行見聞并書寫。如此,文章可讀性更強,可信度更高。同時,在“學寫故事”的作文課中,亦可應用此法。引導學生根據自己日常的所見所聞展開聯想,促進他們的想象力發揮,優化其觀察、捕捉細節的能力。將“真實”與“想象”結合,豐富“微寫作”文章內容,提高作文質量。
綜上所述,“微寫作”對于作文教學的重要意義不容忽視。從基礎層面上說,它能夠拉近初中生與書寫之間的關系,減少他們對作文的抗拒和陌生感,為他們進行作文練習做鋪墊。從深層次講,通過持久的“微寫作”訓練,能力有限的學生可以夯實自己的作文基礎、掌握更多的作文技巧,能力較好的學生能夠形成獨具特色的文風,進一步提升綜合能力水平,使文章更具特色,更有可讀性。初中語文教師勢必要利用好“微課”等教學平臺,優化“微寫作”教學結構,為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