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承奇
(重慶市第一中學校,重慶 401120)
從當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來看,形勢不容樂觀,閱讀教學手段方式單一,學生主體地位得不到有效彰顯,從而嚴重限制了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有必要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探討分析文本分析策略的具體應用,從而更好地豐富閱讀教學方法,充分發(fā)揮文本分析的作用價值,最終實現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質量水平的有效提升。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做好文本分析策略的應用,最為直接的作用價值就是能夠有效提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質量水平。在傳統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通常都是以比較單一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文本閱讀,很少能夠立足于閱讀文本自身,做好深入的細致分析與解讀,而通過應用不同的文本分析策略,能夠引導學生采用不同的文本分析手法,從多個角度層面實現對文本的深入分析,深入體會文本所蘊藏的感情,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這對于提升初中語文閱讀質量水平而言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傳統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模式下,教師仍占據有絕對的主導地位,學生文本閱讀學習過程顯得較為被動,而文本閱讀本身是一件非常自由的事情,但由于學生主體地位得不到有效的彰顯,整個閱讀過程仍由教師來進行把控,從而抑制了學生閱讀學習積極主動性,再加上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文本閱讀的手段比較單一,長此以往,導致學生的文本閱讀興趣逐漸下降,不利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質量水平提升。而通過應用多元化的文本分析策略,教師能夠從不同角度提出相關問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文本閱讀,從而在每次閱讀過程中都能夠獲得新的體驗,發(fā)現新的隱藏內容,感受新的樂趣,從而更有助于學生文本閱讀興趣培養(yǎng),提升語文閱讀教學質量水平。
對于文章的感悟能力是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一種重要體現,而通過在初中閱讀教學中應用多樣的文本分析策略,引導學生嘗試采用不同的文本分析技巧,從不同視角、不同時間維度、不同的目的入手,采用各種文本分析技巧,能夠對文本實現更加深入的分析與解讀,從而能夠引導學生對文章有一個更加深層次的感悟,加深學生對文章主旨大意、思想情感的認識與理解,長此以往,學生對文章閱讀的感悟能力將會得到顯著的提升,這對于增強學生文學素養(yǎng)而言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一是文本分析要緊扣文本內容。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文本策略,首先應圍繞文本本身,引導學生能夠緊扣文本進行深入閱讀,教師提出的相關問題也應來自文本,從而讓學生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文本之上,在不斷閱讀探索過程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避免學生對于文本浮于表面。例如在開展《陋室銘》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熟讀文章句子的基礎上,從字詞入手,找出自己所認為的關鍵字詞,并說出自己的理由,從而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始終緊扣文本,加深學生對該文章的理解。比如“上階”“入簾”是關鍵詞,因為這是一種對苔蘚與青草在陋室生長的動態(tài)性描寫,借助這些意象,能夠促使陋室變得更加妙趣橫生、生機盎然。
二是文本分析應注重多元解讀。針對不同的文本,采用的分析策略也有所不同,這也從側面說明了文本分析具有開放性特點。因此需要充分利用這一特點,來對文本內容進行多元化的解讀,從而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感受文章不同的意境表達,獲得不同的理解與閱讀體驗。正如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凡例》中所言:“古人之言,包含無盡,后人讀之,隨其性情淺深高下,各有會心。”例如開展《蒹葭》文本閱讀教學時,不同時代的人,對于該篇文章閱讀理解也有一定的差異性:比如在春秋時期,當時的學者認為《 蒹葭》是一篇富有隱喻意味的詩,暗指“秦襄公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認為這是一篇充滿政治意味的詩;而到了清朝,當時的學者則認為《蒹葭》是一首“招隱詩”。如今步入現代社會,很多學者認為這是一首“愛情詩”,描寫的是作者立于長滿蘆荻的浩渺秋水中,懷念自己的“心上人”。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向學生普及不同的看法,并引導學生嘗試從自己的視角入手,來對《蒹葭》進行多元化解讀,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提升閱讀效果。
三是文本分析應注重辨識細部。無論對于何種文本,都是由字、詞、句組成,作者的很多核心思想均隱藏在字詞之間,有時僅僅是對一個句子、詞語甚至是一個字理解存在偏差,都將會導致對整個文本進行了錯誤的理解與解讀。以《涼州詞》閱讀教學為例,該文本之中有一句“欲飲琵琶馬上催”,對于“催”的解讀,實際上源自“嗺”,與“嗺酒”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因此將催解讀為“嗺酒”,更能感受到整首詩歡愉與苦澀交織,既豪壯又凄烈,促使整首詩歌的張力與內涵得到顯著的提升。一字之差,對于該詩歌文本的理解便有著天壤之別,因此在初中閱讀教學中應用文本分析策略,應注重辨識細部,更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所謂激發(fā)聯想文本分析策略,就是引導學生在結合現有的文本內容描述,展開科學合理的聯想與想象,從而激發(fā)他們對文章內容的深層次思考,激活他們的情感體驗,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提高閱讀學習效果。例如在開展《秋天的懷念》文本閱讀教學時,圍繞文章題目,教師便可以讓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然后教師再繼續(xù)向學生提問:“秋天的懷念能否改為懷念的秋天?”學生便因此能夠感受到詞語位置的變化帶來語義改變,從而能夠深刻認識到秋天的懷念實際上是指秋天的某個事件或某個人物的懷念。有的學生對于“脾氣暴躁無常”的作者理解不夠深刻,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大膽發(fā)揮想象,假如是自己一人坐在屋子里,不能動,看著滿天飄落的葉子,自己會想些什么呢?從而讓學生調動自己的想象力,深刻體悟作者的感情,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深刻理解。
所謂自擬閱讀目標文本分析策略,就是能夠使得學生在開始閱讀前就能夠有一個大致的閱讀方向,實現深入、有針對性的文本分析閱讀,這對于學生閱讀效果提升有著非常重要的幫助。初中學生經過多年語文學習,自身已經掌握了一定的閱讀技巧,并且具備良好的學習能力,因此教師要求擬定目標時,他們有能力完成,在此基礎上,再通過與班級同學進行互動交流,使得閱讀目標更加完善,提高閱讀效果。例如在進行《一棵小桃樹》教學時,一些學生利用掌握的“托物言志”方法完成了閱讀目標擬定,有的學生則根據文章中反復描寫“小桃樹”沒出息部分進行閱讀目標擬定。總體而言,大致分為以下幾種:一是理清文章思路;二是學習作者運用的描寫手法;三是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感悟文章情感;四是深入理解運用托物言志手法。最后由教師完成學習目標總結后,再帶領學生一起討論,對于一些簡單的閱讀目標,教師可要求學生自行解決,然后再將上述閱讀目標信息總結完善,由學生一起完成目標問題解決,最終達到閱讀教學效果提升的目的。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文本分析策略整個過程中,需要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并且對于整個文本分析過程而言,相對較為煩瑣,比較考驗學生的耐心,很多學生在實際進行自主文本分析過程中,由于教師提出的問題缺乏吸引力,難以激發(fā)學生積極性,最終導致很多學生跟不上教師閱讀教學節(jié)奏,限制了語文文本分析教學作用價值的發(fā)揮。基于此,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在實際應用文本分析策略時,注重采用多種手段,做好不同課內外資源的有效整合,從而成功激發(fā)學生的認知矛盾,讓學生產生 一種“從內而外”的閱讀的動力,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深入細致的閱讀,運用自己所學知識進行文本深入分析,最終實現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作用效果的提升。
綜上所述,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面對傳統閱讀教學存在的種種問題,需要教師提高對文本分析策略應用的重視程度,結合教學實際,遵循應用原則,確保相應的教學策略得到切實有效的落實,最終實現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質量水平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