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詠梅
(江蘇省宿遷市泗陽縣王集鎮中心小學 江蘇宿遷 223800)
《義務教育小學數學新課標》的“數學思考”明確指出:數學實驗是探討真理的過程,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綜合實踐一系列具有邏輯關系的活動,能培養自己探索的能力,促進羅輯思維的發展,并具備良好的數學科學素養。數學實驗是一種新的教學形式。教師要改變傳統數學教育中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問題,并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得出結論。為了充分說明“數學實驗”的教學效果,筆者以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的“空間幾何”為例,展開分析。[1]
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應該從小學開始,其能為學生今后對立體幾何的學習打下基礎。空間幾何的數學實驗是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將抽象的空間幾何圖形用實物直觀地表現出來。加上對大腦的刺激,學生能更好地掌握所學的知識,并體會到數學的對稱之美。
以“認識軸對稱和軸對稱圖形”為例,學生先是對空間幾何進行觀察,通過觀察不同的對稱圖形與不對成圖形,再結合動手實驗,利用折疊、拼剪等形式,總結出軸對稱圖形的特點,再與課本上總結的內容相對應,從而補充自己的結論。以探究實驗展開的教學形式可以有效促進課堂效率的提升,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肯定了動作與思維之間具有相關性,而數學實驗是建立兩者聯系的橋梁。以蘇教版五年級上冊“釘子板上的多邊形”為例,為了探討釘子數量與構成圖形的面積是否存在數量關系,我們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實驗,驗證相關結論。第一步,我們從定性的角度出發,探討釘子數量是否會影響構成多邊形的面積。實驗發現改變釘子的數量確實會對圖像的面積造成影響。釘子數量與面積成正比。第二步,我們從定量的角度確定了數量與面積的公式。當多邊形的邊上與內部釘子數量分別為4個、1個時,多邊形對應的面積為2;邊上釘子數量分別為5、6、7時,面積分別對應為2.5、3、3.5。可見,釘子數量是多邊形面積的2倍。
整個數學實驗的過程邏輯非常清楚,從定性和定量兩個角度展開實驗。學生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逐步探究出多邊形面積的數量公式。這便提高了學生的探究能力。而且,學生對結論的印象也更加深刻,
數學實際上是一門不斷實驗、不斷嘗試的自然學科。數學中的定理、公式都是數學家在一次次實驗的基礎上得出的結論。數學的發展離不開數學實驗。學生通過數學實驗,在不斷嘗試中發展其內在的規律。每一次的嘗試都是一次思考探索的過程,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定理或是公式。以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為例,為了鼓勵學生自主探究面積的公式,教師可采用剪一剪、拼一拼、算一算的方式讓學生探討多邊形的面積公式。教師也可以采取小組討論的形式。數學實驗+小組合作學習對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加強其自身的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由于每個獨立個體的思維不同,在實驗探究的過程中,每位學生都是小小數學家。他們能體會到每個定理或是公式都是學者不斷努力研究的結果。
小學是學生思維高速發展的階段。抓抓小學階段的思維培養對學生今后的發展有重要作用。低齡兒童的思維具有不可見性。由于其思維表達的能力有所欠缺,因此,兒童的思維是隱藏的。如何最大限度地引導孩子們的思維,教師便可以利用有助于開發大腦和發散思維的學習方法。例如,思維導圖的運用就可以培訓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實際上,數學實驗與物理實驗、化學實驗同樣重要。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一步步探尋真理。教師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可以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必要時進行提點。[2]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第8冊學習三角形內角和為例,傳統教育是將“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的結果灌輸給學生。學生會直接利用結論來解題,但缺少對定理的推導。為了鼓勵學生自主探究,教師在課程設計上可分為兩個層次:先觀察特殊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以及等邊三角形的內容和都是180°,并提出疑問,是否所有的三角形內角和都是180°;帶著第一步的問題,過渡到普通三角形。學生可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探索,如“翻折法”“剪拼法”“輔助線法”等。教師再利用角的關系推導出內角和。這樣探索的過程有助于學生觀察力的培養,并在無形之中對學生的思維起到了鍛煉的作用。
綜上所述,數學概念與定理盡管抽象,但使用數學實驗的方法將其形象化、思維化,利用顯性的圖形將隱形的數學思維表現出來,能使學生體會數學實驗為數學教學增添的樂趣。“數學實驗”符合新課標的教學要求,活躍了學生的數學思維,使其真正體會到了什么才是有意義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