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春梅
(廣東省韶關市乳源瑤族自治縣乳城鎮中學小學 廣東韶關)
《義務教育階段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合作探究式的教學,是開展教學改革最有效的方式,不再要求學生單純記憶知識,而是在合作、探究中,找尋到數學知識學習的技巧和方法,彼此感受不同的數學思維,形成智慧,解決實際的問題,實現優勢互補,提高學習的效率,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1]為此,小學數學教師要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策略,構建知識體系,巧妙地組織合作學習,迎接合作學習中的各種挑戰,與學生攜手共同解決合作學習的困擾。教師還要創新小組合作的模式,更新教學思想,徹底打破以學生為中心的合作形式,全面開啟學生合作探究的潛質,提高學生的合作水平,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本文就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以及采取的有效對策,進行如下闡述:
教師關注教學改革的進程,注重教學情境的創設。但是,卻沒有認識到要把小組合作學習融入其中,單純依靠教材,設置出不同的教學情境,總認為再把小組合作放進去,會耽誤時間,學生沒有機會參與,不能發表自己的看法,也不能提高對知識的認知能力。這樣,學生無法找到合作的感覺,缺乏對小組合作的正確認識。[2]
活動是踐行教學的重要保障。但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由于部分教師對合作的認知意識不高,在組織活動時,形式單一,缺乏活力,對學生沒有吸引力,合作活動缺乏實效性,最終導致學生在合作活動中,失去了熱情,學到的知識也很有限。這樣,直接影響了課堂教學整體效果的提高。
教學情境的創設,要與小組合作學習有機的統一起來,以實現教學模式的優化。教師在考慮情境創設時,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結合教學內容,合理布置小組合作的任務,成功引起學生對小組合作的關注,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和意識。比如,教師在進行“位置和方向”的課堂教學中,可以把每個小組成員引入到知識的學習中,把班級每個成員的位置,設計成電影院的場景。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分發每個成員的座位號,按照手中的序號,進入到教室內。在此過程中,需要小組成員之間通力合作,把每個小組按照一定順序,安排到班級的座位上,讓學生逐步理解“一排八號、兩排九號、三排七號、四排三號、五排四號”等等,清楚地找到自己準確的位置,加強各小組之間的合作,從而全面展示小組合作的成果。[3]
課堂教學的形式是多樣的,富有活力和生機的,而活動的方式,更是豐富多彩的。教師只有把活動與合作進行完美的融合,學生的學習內容才會不斷得到拓寬。教師要根據學生愛玩的天性,設計出精彩的游戲活動,把游戲真正運用到小組合作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習慣,拓寬學生所學的領域,從而達到學生合作能力的全面提高。比如,教師在教學“除法”一課時,可以先引導學生在小組內,開展乘法口訣的背誦。然后,以乘法知識的回憶為例,接著組織充滿趣味性的游戲活動,開展比賽,看一看哪個小組完成的速度最快。從而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和水平,加深學生對除法知識的學習,并學會靈活運用除法運算法則,展示出小組合作的無限優勢。從而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整體效果和質量。
總之,合作學習擁有獨特的優勢,能讓學生釋放出無限的活力和生機,真正引領學生進行探究合作學習,順利打開學生自主合作的大門,全面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入進行。教師要根據當前學生合作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結合上述具體的策略,給學生創造充足的時間,去指導學生進行合作、交流,完善合作學習的各個細節,總結合作學習中的得與失,引發學生的合作興趣,營造良好的合作氛圍,優化合作學習的教學手段。從而發揮出合作學習的最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