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華
(吉林省長春市第一五五中學 吉林長春 130000)
近年,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國民經濟增長迅猛,在這些可喜的成果背后,我們也看到了一個莫大的危機:環境惡化迅速。由于我們在追求經濟利益的過程中,對資源的開發利用規模和各行業污染物排放量也會隨之增加,人們只關注于經濟增長的數字,卻忽略了其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價:資源的掠奪式開發造成環境的極大破壞。我國近年來的生態環境問題呈幾何級數增長。保護環境已迫在眉睫。新時代的教師要把環境保護教育作為自己的光榮使命。筆者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積累了一些培養學生環保意識的方法途徑,與大家共同分享:
教師在常規教學中,從導言的設計,到相關知識點的拓展延伸,時時抓住培養學生形成環境保護意識的教育契機,從點滴處向學生不斷滲透環保教育。特別是實驗課的教學,從實驗的操作到實驗的歸位整理,實驗室衛生及器材的維護等等。教師用實際行動落實對學生環保意識的培養。
目前,中國教育最嚴重的問題是知行不統一。我們天天要求素質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但學校教育只重視升學率,分數仍是評價一個學生好壞的唯一尺子。這也導致教師只重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情感教育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會習慣性地將很多知識性不太強的內容打入“冷宮”,而恰恰這些內容是對學生進行環保意識教育的最好素材。教師應該充分、合理地將它們利用起來,使環保意識潛移默化地進入學生的內心。例如,教師在講授“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這節課時,對“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這部分教學內容的處理是:首先,教師組織學生分析資料,討論并交流問題。學生交流后,得出“每一個生態系統都與周圍的其他生態系統相關聯”。其次,教師引導學生說一說各個生態系統是如何關聯的,從非生物因素、地域關系、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等進行闡述。進而引導學生說明,當人類活動破壞生態環境時,影響的不單單是周圍的環境和生物,而會影響所有的生態系統中的生物。最后,教師由分析得出結論: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是最大的生態系統,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我們應該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日常生活的點滴做起,多做一些對環保有益的事,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不聯系實際的理論講解如空中樓閣。因為,這些實例都是學生不熟悉的東西,或者遠離學生生活的東西,學生對這些實例的體驗和理論的理解不夠深刻。所以,教師要讓學生從身邊的實例中,認識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他們不僅能夠深刻理解,而且可以立即投入實際行動。例如,教師在教學“擬定保護生態環境的計劃”時,這是最具有教育契機的一課,可讓學生課前調查學校周圍生態環境的狀況,形成調查報告,親自獲得第一手材料。根據調查結果,確定一個最值得我們重視的問題,并討論、制定相應的保護方案。這樣,讓學生親身參與到保護環境的活動中,增強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而不再是一味地空喊口號。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生物實驗和研究既是科學探究活動,也是生物學課教學的基本構成形式。因此,教師在中學生物學實驗教學中滲透環保意識,是提高學生環境保護意識的重要方式之一。每次實驗過程時,教師都會引導學生要愛護實驗器材。實驗結束時,教師都會組織學生將實驗器材歸位,并將實驗室衛生打掃干凈。對于有特殊實驗材料的實驗,教師還會引導學生要愛護小動物。例如,在進行“探究光對老鼠生活的影響”的實驗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實驗結束后,將老鼠放回自然環境中;“觀察小魚尾鰭內的血液流動”的實驗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時,常用滴管往棉絮上滴水,盡量減少對小魚的傷害。實驗結束后,教師還會組織學生將小魚放回魚缸中。
教師在課堂上時時講環保,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但如果只是這種比較單一的教學方法,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對這一話題失去興趣。從而導致他們的思維和認識停滯不前。為此,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還要尋求新穎的方法和形式。對學生進行環保意識的教育。以此,提升學生的認識。例如,教師可以在“中國環保日”“地球日”“世界無煙日”等傳統的環境教育日臨近的時候,組織學生觀看相關的專業講座,組織學生進行征文比賽、繪制手抄報等主題活動,讓學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參與到環境保護中。這樣,不僅讓學生對環保有了新的認識,也能更好地指引學生進行環保行動。
教師對學生的環保教育如果只停留在對書本的講解上;只將活動的范圍局限在實驗室中;只讓學生充當對某種環境保護的設計者。那么,學生對環保的認識就只能停留在文字上,而無法付諸行動。這樣,就失去了教師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的真正意義。因此,教師要將學生放到更廣闊的空間中,積極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切身體驗什么是環境保護,如何進行環境保護。
教師可以有序的組織學生對學校周邊的白色垃圾進行定期處理,并設計出具有特色的宣傳標語,讓人們認識到白色垃圾的危害。從而在生活中減少白色垃圾的形成。
由于學生的特殊身份,決定他們在生活中有大量的廢紙產生,學生對廢紙的處理無非是隨手扔掉。這樣,不僅會造成資源浪費,而且教室的地面、操場紙片橫飛,嚴重影響學校的環境衛生。開展此活動后,教師在每個班級設立了廢紙儲藏箱,并由專門的學生管理,對學生的廢紙進行統一收集,并定期賣掉,賣掉的資金會充作每個班級的班費。這樣,我校的環境衛生也得到了改善。
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將自己家中及家庭附近的可回收垃圾進行回收、整理和變賣。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垃圾對家園的污染,同時,用賣廢品的錢購買一棵楊樹苗,栽于自己家附近,可以綠化、美化我們的環境。如果賣廢品的錢有剩余,可以調動家長也參與到行動中。以此,擴大環保的隊伍。
以上是筆者在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環保意識的方法及途徑的點滴積累。對于同一個教學目標,我會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達成,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也會有不同的途徑,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是一個長期而持久的事情。筆者在今后的教學中,會將已有的教學經驗進一步改進和完善,還要不斷摸索新的培養學生環保意識的教學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