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萍* 喻洪流
(上海理工大學醫療器械與食品學院 上海 20093)
假肢矯形工程是一門醫工結合,研究運用工程技術手段提高殘障人士生活質量的生物醫學工程分支學科,是現代科學技術與人體康復需求相結合的產物,亦是工程技術與康復醫學相互滲透形成的新興交叉學科。2014 年,國務院召開關于部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常務會議,要求遵循高等教育規律,引導和促進一批行業特色鮮明、專業設置與職業崗位聯系密切的本科專業進一步明確專業定位,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實施專業綜合改革試點,提高專業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1]同年,上海市教委決定通過試點推動、示范引領,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增強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上海理工大學“假肢矯形工程”作為特色顯著、應用型強的本科專業入選上海市第一批應用型本科試點專業。根據高水平應用型本科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按照專業建設與產業需求相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相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工程對接的原則,我們以行業應用型人才素質能力需要,反向設計人才培養方案,構建了以“雙師融合”為支撐、以“雙證融通”為導向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取得了顯著成果。
堅持立德樹人,構建學校、企業及行業協會共同參與的“雙證融通”的全過程人才培養模式,提升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圍繞這一導向,構建了相適應的培養方案,并建設了相關專業核心課程及教材。學生畢業時可以考取假肢矯形器相關中級職業證書。通過課程體系改革推進特色人才培養模式,包括:
(1)構建創新的課程體系。①構建了由理論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素質與創新教育三部分組成的課程體系;②按知識層次構建了3 個知識平臺,即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課和專業課及專業方向課,并按學科體系構建課程體系;③制定了完備的教學大綱、規范教學,有課程建設規劃和完備的課程檔案。
教學體系的構建以“雙證融通”為導向,參照國際假肢矯形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發揮我校理工學科優勢,在培養理念、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改革創新,提出了以能力培養為目標的模塊化課程體系,構建了“雙證融通”的實踐教學課程,開展問題導向、項目驅動、案例教學等教學改革,從而建立起“雙證融通”的培養體系。
(2)在課程建設方面,建立以能力為本位的教育模式。體現本專業以技術應用為主體的教學特色,形成教學、生產相結合的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本著能反映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要求、反映專業特色建設要求,體現知識、能力和素質的模塊化課程;本著課程教學、實驗教學合一,產學結合;構建相對獨立的理論和實踐教學體系;本著必修選修課相結合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發展,方案制訂的規范化和標準化以有利于教學管理,構建基于彈性學制的學分制模式下的培養計劃。
(3)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不斷改革優化,特色突出。教學內容上圍繞假肢矯形工程人才培養目標,突出康復器械設計與裝配的特色;構建了完整的知識點—知識線—知識體系課程群,理論教學體系與實踐教學體系并行設置;積極選用符合培養要求的高質量教材,并將國內外前沿和專業教師的最新實踐成果充實進課程教學內容;將思想品德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身體心理素質滲透到了培養方案中,培養學生全方位的實踐型學習能力。
(4)堅持追求卓越的人才培養目標,注意與本專業國際教育發展的趨勢接軌。“假肢矯形工程”專業始終堅持高標準、嚴要求,積極實施因材施教,優化人才培養方式。根據國際ISPO(國際假肢矯形器學會)對本科假肢矯形器專業人才培養規范的要求,不斷完善課程設置,在滿足ISPO基本課程要求的基礎上,增加工程特色課程,使課程體系既具有自己特色,又能與國際規范接軌。對所有學生要求“寬、專、交”,在接受通識教育的同時,學好相應的專業知識,形成不拘于本專業思維的開闊思路。對少數拔尖學生提出“精、深、通”和批判性思維的更高要求,以此造就實踐型和學術型相融合的卓越創新人才。
為實現學生“雙證融通”的目標,我們構建了校企融合的“職業雙師型”教師隊伍。“職業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徑。[2]假肢矯形工程專業從人才培養目標入手,進行師資隊伍建設,注重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創新實踐指導能力和國際化能力的提升,選派教師到企業、國外實習、學習、兼職,不斷更新教師的知識結構,保證專業教師既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基礎,又具有實踐教學指導能力,既是知識的傳播者,也是實踐技能的示范者。此外,聘請企業界工程師到校講課,保證師資中來自第一線具有豐富工程實踐經驗的工程師占有一定的比例,并確保實踐教學內容的實時更新。這種“校企融合、師(教師證)職(專業職業資格)融合”的“雙師融合”模式,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支撐。
為培養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創建校企一體的實踐平臺,在校外建設了12 家實踐教學基地,校企之間通過科研創新平臺、特色工作室支撐學生生產實踐、畢業論文及創新創業活動。在校內建設了400 多平方的現代化一流實踐教學實驗室,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和產業應用需求全方位融合。最重要的是以“職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為支撐,實施“教師教學—實習實踐—學生創新”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
設計集成的競賽指導課程群,以賽促教、以賽促學、賽學相長,采用“做中學”的教學模式,將學科知識和專業技術進行有機地融合。學生組成3-5 人的實踐小組,以各級創新實踐大賽為依托,著力培養學生應用型創新能力。與企業聯合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內容健康向上的科技文化活動,擴大學生的參與面,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職業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通過這一方式,實現了專業學生人人有特長,個個有技能。
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將專業教育和雙創教育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合作企業的積極作用,分階段地將創業認知、創業模擬和創業實踐課程全面融入到專業課程體系中,將專業課程中的情景教學和案例教學與企業的生產實踐結合,通過直接到合作企業拍攝情景實踐教學視頻等方式,打造以培養雙創復合型人才為目標的校企一體化實踐平臺。
在“新工科”建設背景下深化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合作新模式。結合辦學特色以及人才培養規格,以產業和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推動專業教育改革。深化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秉承“注重基礎,加強實踐,力求創新”的原則,實現專業課程內容與行業標準相對接、教育過程與生產過程相對接、畢業證書與行業職業資格證書相對接,通過企業群支撐專業發展,融合企業發展需求、崗位能力需求以及專業素養需求,形成面向殘疾人事業的人才按需培養。專業人才的供給與企業人才需求的精確匹配建立在行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的基礎上,這一做法可有效縮短學校與企業、理論與實踐的距離。人才鏈與產業鏈的有機融合實現了假肢矯形專業人才培養與行業人才需求的無縫對接。
實施制度保障,加強過程管理。依托學校出臺的實踐教學管理文件,有力地保障了實踐教學規范、有序地進行。強化考核評價,完善監控體系。建立“三級雙向”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即學校教務處和督導室、專業教學科和督導組及同行、領導和學生評教“三級監控”,實行教學督導反饋和評教反饋“雙向反饋”制度。對實習實踐帶教老師的教學實行實習基地管理人員評價、學生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促進實踐教學質量提高。與此同時,加強行業依托,完善校企合作機制,以此為契機形成完整的多級專業人才培養體系。
不斷完善教學管理制度,完善實踐教學管理體系,確保學生專業修養與專業技能同步提高。“假肢矯形工程”專業構建了“133”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即圍繞“1”條主線——以專業能力培養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抓好理論加實踐課程教學、校內實踐教學和校外實踐教學“3”個實踐教學關鍵環節,實現工學交替、理實結合;建立學科競賽、技能大賽、創業創新大賽“3”大實踐能力輔助培養體系,將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技能融合在一起。
深入調查市場需求,及時掌握社會需要,達到教學與市場的無縫對接。在假肢矯形工程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堅持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學校推進的協同育人機制,把握國際發展趨勢,堅持本土化戰略,以服務于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為宗旨,尋求與專業實力匹配的企業,實現高效合作。
假肢矯形工程專業基于“職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為支撐,通過課程體系改革推進特色人才培養模式,推進產教深度融合,實現校企協同育人等方式構建了“雙證融通”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體系,體現了應用型本科專業建設的精神實質,在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上效果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