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永麗,田 華,甘黎明
(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 石油化學工程學院,甘肅 蘭州 730060)
油品分析專業是我校省級特色專業之一,本專業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需要的,既具良好人文素養、工匠精神和創新意識,又掌握油品分析、工業分析行業相應崗位必備的理論基礎知識和專門知識,具備油品分析檢驗、燃料油生產質量監控、潤滑油脂小型調合、油品及石化產品計量和儲運等相關崗位能力,掌握較強的油品分析及加工、化學分析、儀器分析的職業崗位技能,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油品分析》是本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通過對油品分析課程學習,學生能很快適應煉油、化工行業的原油、成品油和煉油過程的分析。
油品分析專業的特色在于分析“油”的各項性能指標,這也要求本課程在理論的基礎上必須配套開展實踐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理實分開上,聯系不緊密,學生學習完理論再進行實踐,有些指標會記憶模糊,達不到理想的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應用現代化教學設施已經是必然趨勢,對于本課程,我們也著力應用新技術、新方法,但是成效不大,應用面也不廣,沒有起到積極的推助作用[1]。
隨著信息化教學和科技的發展,傳統的以學科為體系的專業課程結構和教學方法,出現了短缺[2]。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就必須改革創新,更新教學觀念,調整培養目標,積極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只有積極學習積累,才能掌握新的知識和新的育人理念,因此,專業教師必須加強專業理論和技能的學習,積極參與現代教育技術和各類專業進修。比如選派教研室教師去國內外交流學習,擴展視野,提升能力,鼓勵教師參加信息化教學培訓,積極進行校內、校外交流探討活動,業余時間學習網絡課程等。
本校的實訓基地基礎雄厚,學生能完成所有課程內容的實操學習,這些實訓基地為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提高創造了有利條件。對于《油品分析》這門課,除了開展相應的實訓課程之外,在理論課的講解過程中,也穿插講解相關實訓項目,有時會搬小儀器到教室,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理解更透徹,或者,直接帶學生到實訓室講解,讓學生看現象,看結果,掌握更徹底。
為了讓學生認識體驗企業實際生產過程,感受企業文化,除了本校的實踐基地,積極聯系校外實踐基地,通過《認知實習》課程,帶學生去企業參觀,實地體驗企業相關工作崗位,讓學生從本質上認識到本課程的意義。
加深信息化教學改革及應用,積極將云班課、智慧職教、爾雅通識課、在線精品課等帶入《油品分析》理論課,實現線上教學、線下教學和面對面教育相互融合。教師備課過程中,努力尋找與課程相關的各種學習資源,學生認識范圍更加廣闊[4];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積極開展各種教學活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效果也明顯好轉;在課外,教師針對教學內容上傳一些習題,根據學生完成的情況調整教學內容,這種互動很好地了解了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也讓教師了解到上課過程中知識點的掌握情況。該模式激發了教師的教學激情和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師生的互動交流,提高教學質量。
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一般都是平時表現和期末考試成績,這雖然也能評價,但是不全面。對此,教研室教師積極地探討,對學生的評價要多元化[5],這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學生加入線上班課,在平時的各種活動中,都有學生學習的記錄,或是學習資源的經驗值,或是上課積極參與活動的經驗值,這些,都有大數據支持,教師可以很好地掌握學生平時地學習狀況。二是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每學習完一章內容,都讓學生自己總結重難點,我們把這個作業也納入到期末考評,學生都總結地非常好,也很到位,同時,將優秀作業在云平臺進行展示,這樣,讓學生自己多動腦,掌握更徹底,對優秀同學的鼓勵,也激發了其他同學的學習熱情。
學習不僅是學生的事,教師也要時時刻刻地完善自己,通過對課程的改革,教師也認識到現有的知識真的不能掌控現有的資源和信息化的大環境了。教師也加大了學習的力度,包括對新技術的學習,對新設備的摸索,尤其是老教師,也不甘示弱,給青年教師做了好榜樣,這也讓年輕教師更有動力。
有一部分學生平時不怎么學,期末突擊,雖然偶然也能取得考試的好成績,但是不能評價整體的學習成效。通過信息化教學模式上課,平時所有成績都記錄在案,大數據清晰地能反映出一個學生的所有學習記錄,這樣,對所有學生而言,都是公平、公正、合理的。最后的成績也讓大家信服。
通過理論+實踐的課堂教學,讓學生更直觀地學習每個知識點,這樣,學生對理論掌握地更好,也很難忘記。此外,通過對學生的調卷問答,學生對這種改革很認同,學生的崗位技能、職業素養也得到整體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