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黎明 張德言 董小娟 沈玲玲
河南許昌市許昌醫院外四科 許昌 461000
喉返神經( RLN)損傷是甲狀腺手術中常見而嚴重的并發癥之一,如何避免其損傷是甲狀腺外科醫生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之一。隨著人們對RLN和甲狀腺解剖的深入研究,甲狀腺手術中常規顯露RLN可以有效降低其損傷發生率臨床已達成共識[1]。我們將RLN顯露運用于甲狀腺的再手術中,以探討不同RLN顯露途徑在甲狀腺再手術中的臨床效果。現對我科59例甲狀腺再手術中常規顯露RLN的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5-11—2019-12間在許昌市許昌醫院普通外科接受甲狀腺再手術的59例患者臨床資料。首次手術距本次手術時間1~3 a,平均2.15 a。首次均在全麻下經頸前低位弧形切口施術,其中結節性甲狀腺腫雙側甲狀腺腺葉大部切除術38例,甲狀腺腺瘤患側腺葉切除11例,甲狀腺乳頭狀癌患側腺葉全切+對側腺葉大部切除+患側中央區淋巴結清掃術10例。再手術原因均為術后定期超聲復查發現甲狀腺結節,其中頸部淋巴結異常腫大10例。本研究經過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根據RLN顯露途徑不同分為2組。甲狀腺下動脈組30例:男8例,女22例;年齡24~78歲,平均52.51歲。甲狀軟骨下角組29例:男9例,女20例;年齡26~77歲,平均51.68歲。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術前均行喉鏡檢查排除聲帶麻痹的患者。氣管插管靜脈復合麻醉,患者仰臥,肩部墊高,充分顯露頸部。切除原切口瘢痕,上下游離皮瓣。切開頸白線,游離并顯露甲狀腺。處理甲狀腺中靜脈和上下極。甲狀腺下動脈組:提起甲狀腺下極,將其向內上方牽拉,在甲狀腺下動脈區深面細心解剖,左側RLN走行相對固定,右側RLN位置變化較多,必要時結合手指觸覺,如有琴弦樣感覺,蚊式鉗分離,可見銀白色條索狀組織,沿其走行繼續向上分離,直至入喉。甲狀軟骨下角組:提起甲狀腺中上極,向內前方牽拉,在甲狀軟骨下角前下方1 cm區域,結合手指觸覺細心分離,可見銀白色條索狀組織入喉,確認為RLN后,沿其走行繼續向下分離至甲狀腺下動脈水平。2組均在直視下保護RLN,并根據術中冰凍切片結果實施相應的手術方式。為減輕RLN水腫和局部組織水腫壓迫RLN,術中靜脈推注地塞米松針10 mg。術后靜脈滴注地塞米松針10 mg/d,持續應用2~3 d。
1.3觀察指標(1)尋找RLN用時:從游離好甲狀腺至確認RLN的時間。(2)RLN損傷發生率:術前喉鏡檢查聲帶活動正常,術后出現聲嘶,喉鏡檢查顯示聲帶麻痹,為RLN損傷。隨訪6個月,喉鏡檢查顯示麻痹的聲帶恢復正常為暫時性損傷,否則為永久性損傷[2]。

2.1 RLN的顯露效果59例患者共解剖RLN 97條(左側46條,右側51條),單側顯露21例,雙側顯露38例。術后出現7例(7.22%)暫時性RLN損傷,給予對癥處理后緩解。1個月后復查喉鏡聲帶活動良好,無永久性RLN損傷。
2.2尋找RLN用時甲狀腺下動脈組用時(14.83±4.91)min,甲狀軟骨下角組為(12.86±3.50)min,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RLN損傷發生率甲狀腺下動脈組顯露RLN 50條,RLN損傷發生率為4%(2/50);甲狀軟骨下角組顯露RLN 47條,損傷發生率為10.64%(5/47)。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近年來,甲狀腺的疾病發病率上升較快,甲狀腺癌已居女性惡性腫瘤的第4位。因此,甲狀腺手術的數量和再手術的數量也隨之增加[3]。與首次手術比較,再手術的難度和風險較大,并發癥發生率較高。其中最為常見的并發癥是RLN損傷,達首次手術的8倍[4]。其原因在于:(1)瘢痕形成,層次不清,增生的纖維組織與RLN不易鑒別。(2)局部組織水腫、粘連,分離困難,出血增加,術野不清。(3)原有組織解剖結構破壞,RLN位置發生改變。(4)術后復發病變的腺體不規則,真假被膜間隙消失。(5)與術者對局部解剖的熟悉程度和技術操作水平密切相關。單側RLN損傷可引起聲嘶,雙側RLN損傷引起失音、呼吸困難,甚至窒息[5-7]。因此,如何防止RLN損傷是甲狀腺再手術時應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
RLN暫時性損傷是多為術中牽拉或術后血(水)腫壓迫所致。永久性損傷則為術中切斷、縫扎、電刀灼傷等所致。自1938年Lahey首次提出甲狀腺手術中常規顯露RLN可以減少其損傷后,學術界對此觀點一直爭議不斷[8]。不主張常規顯露RLN者認為,在顯露RLN的同時也增加了其損傷的概率;而主張者則認為,顯露RLN可在直視下操作,即使出現損傷也多為暫時性的,很少出現永久性RLN損傷[9]。近年來,隨著神經探測儀的應用,越來越多的學者主張術中常規顯露RLN。
我們在甲狀腺再手術中常規顯露RLN,59例患者中出現暫時性損傷7例,其中1例為腫瘤包裹RLN所致,均于術后3個月內恢復正常,未發生RLN永久損傷。
術中顯露RLN的途徑有多種[10],本研究采用了甲狀腺下動脈途徑和甲狀軟骨下角途徑兩種方法。結果顯示,甲狀軟骨下角途徑比甲狀腺下動脈途徑尋找RLN用間更短,可能與RLN在入喉處位置固定,易于尋找有關。但2組RLN損傷發生率無明顯差異,與有關研究的結果有所不同[11],可能于本組病例為再手術所致,尚有待大樣本量確認。我們體會,為避免甲狀腺再手術中顯露RLN時發生損傷,除了術者需具備豐富的甲狀腺手術經驗外,還應當做到[12]:(1)精細化操作,保持術野清晰,直視下結扎動靜脈。(2)動作輕柔,薄層分離,不隨意鉗夾、結扎條索樣組織,辨認確定后再進行處理。(3)甲狀腺外后方盡量減少使用電刀,以免熱傳導損傷RLN。(4)解剖RLN宜適度,避免過度“裸化”。(5)熟悉各種RLN顯露途徑,結合術中情況和切除范圍,靈活選擇,個性化采用,必要時觸摸[7]定位RLN。(6)如常規顯露RLN困難,可采用神經探測儀輔助顯露RLN。有文獻[13]報道其僅能降低暫時性RLN損傷率,而不能減少永久性RLN損傷率。不能完全代替常規顯露RLN的方法[14]。
綜上所述,甲狀腺再手術時RLN損傷風險較高,常規顯露可以降低RLN損傷的發生率。術者應熟悉各種顯露途徑,結合術中情況和手術切除范圍,個性化靈活選擇,盡量避免RLN的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