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勁峰,封加濤,葉華安,趙鐸,張明翰、曾建瓊、林家旺,楊宗達
廣東省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心血管外科,廣東 佛山 528000
主動脈夾層起病急,進展快,通常需要緊急手術。但體外循環手術時間長、創傷大,容易出現術后感染并發癥。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 PCT)作為一項感染指標,目前PCT在監測主動脈夾層術后早期感染的研究鮮有報道。為此本研究探討PCT對監測主動脈夾層術后早期感染的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5月-2019年5月住院的60例體外循環下施行主動脈夾層的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齡32-63歲(46±6.7歲)。發生早期感染的18例為感染組,另42例為非感染組。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體外循環下開展標準孫氏術。在術前、轉流前、體外循環結束、術后4 h、術后24 h、術后48 h和術后72 h均采集患者的動脈血,進一步測定患者的白細胞計數、C反應蛋白(CRP)、白介素(IL)-6、IL-8、TNF-α以及PCT等。
1.3 統計學分析 以SPSS 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本研究數據,連續性變量資料(PCT值),依次使用(Mean±SD)表示,t檢驗,得出數據若P<0.05,即表示差異顯著,若P>0.05,即表示無差異。
2.1 PCT、WBC計數、IL-8及TNF-α自體外循環結束時升高,術后48 h為峰值,在術后72 h降低。。IL-6在體外結束后迅速升高,術后4 h即可達到高峰,術后24 h逐漸降低。CRP在體外循環間未見任何變化,術后24 h上升,術后72 h為高峰。
2.2 PCT與炎性因子的相關性 見表1。其中PCT與白細胞計數、TNF-α和IL-8相關性最高,IL-6其次,CRP相關性最小。

表1 觀察組中PCT與CRP及細胞因子的相關性
2.3 感染組患者的PCT值于術后第24 h、48 h及72 h均高于無發生感染的患者,見表2。3例合并嚴重的肺部感染患者PCT(術后72 h)的范圍是5.25 ng/mL-12.1 ng/mL;1例合并膿毒血癥患者PCT(術后72 h)是42.05 ng/mL。
主動脈夾層是極為兇險的疾病,體外循環(CPB)及腦灌注保護逐漸發展成熟,但是開展手術的死亡率較高。CPB可對補體及凝血纖維蛋白進行激活,進一步刺激炎性細胞因子發生釋放,引發SIRS,CPB時間越長,炎性細胞因子產生得越多,可造成組織器官功能損害,導致術后發生多種并發癥[1]。夾層動脈手術因為時間長、出血多,植入物多、術后高血糖、留置各種管道等因素早期可出現各種感染并發癥,因此,臨床上需要尋找一種快速、準確,且用于早期診斷的感染因子,針對該類因子進行及早干預對患者的治療效果具有積極的意義[2]。一般情況下,發生感染后臨床檢查的常規指標包括WBC、TNF-α、IL-6、IL-8、IL-10以及CRP等,但是這些指標的敏感性及特異性較低。部分發生嚴重感染、全身感染的患者檢測血漿中IL-6、TNF-a指標均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上述研究中,PCT、WBC計數、IL-8及TNF-α自體外循環結束時升高,術后48 h為峰值,在術后72 h降低。IL-6在體外結束后迅速升高,術后4 h即可達到高峰,術后24 h逐漸降低。CRP在體外循環間未見任何變化,術后24 h上升,術后72 h為高峰。從表1得出PCT與IL-6、CRP間無明顯的相關性。因此,PCT作為早期感染的檢測指標,其敏感性及特異性明顯高于常規炎性因子。
嚴重、全身感染及非感染患者均會使得SIRS誘發[3],進一步刺激PCT不斷產生。細菌及真菌感染造成的全身感染患者中,PCT水平會明顯上升,因此,增高程度與患者的感染嚴重程度具有密切的聯系,通過給予患者合理的抗生素治療后其PCT水平明顯降低。若患者為病毒感染或機體局部細菌感染,PCT不會升高。因此,PCT對嚴重和局部感染、細菌與病毒感染患者進行鑒別。進而診斷合并嚴重感染的患者。PCT屬于特異性指標,但是PCT不能代替血細菌培養與痰培養等實驗室檢查方法[4]。
大量臨床研究表明,目前醫學界對PCT臨界值均有一定的爭議[5]。在一般情況下,在機體循環中PCT濃度較低,一般情況下是小于0.1 μg/L,感染性疾病診斷的分界值為0.5 μg/L,但是該分界值不適用于開展體外循環手術的患者。PCT濃度在5 μg/L以下時無感染并發癥發生;大于5 μg/L時患者可能發生術后感染,同時且需要觀察PCT數值及變化趨勢。

表2 觀察組中有并發癥與無并發癥PCT的結果(ng/mL)
綜合上述研究,PCT是一種良好的早期感染監測指標,且敏感性及特異性較好,有助于主動脈夾層術后感染高危患者的鑒別,進而為該項疾病患者給予針對性治療措施,最大程度上減少術后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