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榮楨
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湖南 郴州 423000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心衰在醫學上被稱作肺心病,其發病原因為人肺部動脈血管、肺部組織等產生慢性變化,導致其動脈壓力壓力過大,血液循環受到嚴重阻礙,右心室逐漸變肥厚。隨著病情加重,進而導致心力衰竭,會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應在治療中提供整體護理,對于疾病治療效果有積極推動作用[1]。我科本研究嘗試對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心衰患者進行整體護理,效果明顯,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研究選擇2017年3月-2018年7月在本院就診的80名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心衰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所有患者均獲得明確診斷。將患者隨機分組,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均為40例,觀察組患者男26例,女14例,年齡為20-74歲,平均(44.25±5.36)歲;病程為4-15年,平均(6.32±2.02)年。對照組組患者男23例,女17例,年齡為19-75歲,平均(46.30±6.35)歲;病程為2-15年,平均(4.89±2.32)年。兩組患者基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為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主要護理為用藥指導、病情觀察、檢查生命體征等。
觀察組是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整體護理。
(1)健康知識教育。入院后,護理人員應給予患者基礎指導,使其能夠對自身疾病加以認識,還可介紹治療注意事項、治療方法、發病原因、發病癥狀、用藥指導以及護理流程與護理方法。對于患者不懂的信息,可鼓勵患者及時提出并對其實行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另外,對于患者護理人員需給予積極指導,生活習慣改善對于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心衰患極其重要。應提醒患者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對于并發癥應做好積極預防。
(2)心理護理。由于患者在治療疾病中總會產生負面情緒,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對于患者的病情多加觀察,了解患者身體變化。對于情緒不好患者,實施積極引導與鼓勵。可將本疾病治愈成功案例作為心理護理范本,樹立其與疾病對抗決心,緩解其不安情緒。
(3)飲食調整。以患者的身體恢復情況與身體素質為基礎,為其制定專門的護理飲食規劃。對于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心衰患者,需要謹記禁止水食用辛辣刺激、油膩食物,多補充維生素與鈣元素,飲食應以清淡為主。

表1 兩組對健康知識的了解程度
(4)運動護理。護理人員需要以患者身體為參考依據,制定運動計劃。如果患者身體允許,可指導患者進行腹式呼吸,例如氣球訓練,3-5次/d,3 min/次,運動程度應適度,避免運動過度給身體恢復造成影響。
1.3 觀察指標 ①評估兩組對健康知識的了解程度。以100分為健康知識評估標準。對健康知識的了解程度可分為對健康知識的了解程度、一般了解、不了解。非常了解,80分以上;一般了解,40-80分;不了解以及了解不多,39分以下。對健康知識的了解程度為非常了解、一般了解所占總人數百分比。②兩組住院時間對比。
1.4 統計學分析 用SPSS 20.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Mean±SD)、計數資料行t檢驗、χ2檢驗對比。P<0.05為差異顯著。
2.1 對健康知識的了解程度對比 經過對比,觀察組對健康知識了解程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住院時間對比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觀察組為(63.45±5.24)d,對照組住院時間為(89.63±8.54)d,觀察組是住院時間低于對照組(t=16.52,P=0.00)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心衰是醫學臨床上一種典型疾病,其發病危險性較高、病情惡化也相對較快,致死與致殘的概率相對較高。其醫學臨床上常見的癥狀有咳嗽、心率過快、高熱,導致患者的心肌結構產生病變。在治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心衰過程中,應配合護理,提升護理質量就變得至關重要[2]。新時代整體護理模式的出現,為患者的病情改善提供了專業護理模式。其主要是以患者為主體,以護理理念為依據實施全方位護理。在本研究中,經過兩組護理,觀察組對健康知識的認識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觀察組住院時間也明顯縮短(P<0.05),由此可知,為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心衰患者采用整體護理,可加強患者于健康知識了解。
綜上所述,為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心衰實施整體護理,可將住院時間縮短,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