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少梅,陳喻
瀘州市人民醫院沙茜院區,四川 瀘州 646000
尿毒癥患者主要采用血液透析進行治療,動靜脈內瘺是重要的輔助方式[1]。動靜脈內瘺成形術是通過外科手術方法將臨近動靜脈相吻合,形成血流通道,能夠提成血液透析治療效果。動靜脈內瘺在患者皮下直接溫和,無暴露部分,可降低感染、血栓和導管脫落等并發癥的發生風險[2]。為了保證動靜脈內瘺的長期使用,需要加強術后護理,減少并發癥。本文分析了綜合護理干預在動靜脈內瘺成形術后護理中所取得的護理效果,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時間確定為2017年2月-2019年4月;病例選擇我院診治的尿毒癥患者86例。患者均確診為尿毒癥,符合血液透析指證,選擇左上肢橈動脈-頭靜脈側吻合術進行治療。患者意識清楚,簽署護理知情書。按照雙色球分組方式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3例,觀察組中男22例,女21例,年齡為(61.6±0.3)歲;對照組中男21例,女22例,年齡為(69.1±0.5)歲,患者基線資料相比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術后護理,觀察組患者應用綜合護理干預,實施方法如下。
1.2.1 術后早期護理 ①動靜脈內瘺在使用前需仔細觀察,觸摸靜脈內瘺處是否有強弱震顫,內瘺是否通暢,聽診血管是否通暢等,發現異常要立即尋找原因進行處理。若包扎過緊可造成局部血腫等,警惕是否有血栓形成。患者術后需穿寬松衣物,將術肢抬高,促進靜脈血液回流,減少腫脹。嚴禁使用術肢提拉重物、測量血壓和穿刺等,保護血管。②術后2周可進行早期鍛煉促進傷口愈合,如手握健身球等,10min/次,4次/d。在止血帶輕輕壓在吻合口上,加壓至靜脈中度擴張,間隔15min松開一次。③術后可服用適當抗凝劑,降低血栓發生風險。常用抗凝藥物有潘生丁,0.1g/次,1次/d。根據患者恢復情況選擇抗生素和血管擴張劑進行治療。
1.2.2 使用期護理 ①動靜脈內瘺在使用期間需加強護理,選擇“繩梯式”穿刺方法,定期輪換,使整條動脈化的靜脈使用均勻,促進穿刺點愈合,避免硬結、瘢痕等形成。動脈穿刺點需選擇距離吻合口5cm位置,靜脈穿刺點需距離動脈穿刺點8cm,針尖向心,減少局部血液再循環情況。②透析后護理。透析完畢后需觀察內瘺是否通暢,妥善處理穿刺點,避免出現血腫、滲血等情況。穿刺點的包扎要松緊適宜,以在兩穿刺點之間可觸摸搏動為宜。透析后24h嚴禁劇烈運動,24h可輕微活動手掌,給予局部熱敷等護理來促進血液循環。
1.2.3 健康教育 護士要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導,講解動靜脈內瘺的保護方法,提升患者的安全意識。充分發揮患者自我護理能動性,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建立長期應用動靜脈內瘺進行血透的信心。
1.3 指標評價 統計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和并發癥的發生率,綜合評價術后護理效果。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護理分析所取得的指標數據選擇SPSS19.0軟件包進行記錄與檢驗,計量資料表示為(Mean±SD),差異用t檢驗,只有當檢驗結果P<0.05時可認定數據有統計學意義。
2.1 住院時間 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為(4.1±0.7)d,對照組患者住院時間為(7.8±0.4)d,t=18.49,P<0.05,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數據相比有統計學意義。
2.2 并發癥 觀察組患者術后出現2例并發癥,對照組患者出現10例并發癥,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例數顯著少于對照組,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出現例數對比(n,%)
尿毒癥患者動靜脈內瘺成形術后進行綜合護理干預可綜合降低并發癥的發生風險,縮短患者康復時間(見表1)。護士要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做好術后早期護理和內瘺使用護理。充分提升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做好個人衛生護理,保持積極的透析治療心態,保障血液透析治療效果。護士要提升自身護理技能,提高穿刺技術,制定符合患者康復需要的護理方案,提升患者對護理的依從性,減少并發癥的出現。
綜上,應用綜合護理干預進行尿毒癥患者動靜脈內瘺成形術后護理可顯著降低并發癥發生率,縮短患者康復時間,臨床護理價值高,值得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