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會琳
河北省玉田縣醫院,河北 唐山 064100
上肢骨折患者需通過術后護理促進肢體功能康復,但患者受活動受限因素影響,治療配合度較差[1]。現為探討將健康教育應用于該疾病患者的術后康復護理中的臨床效果,特將2017年2月-2018年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80例該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行對比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7年2月-2018年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80例接受手術治療的上肢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研究對象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齡25-80歲,平均年齡為(51.28±3.80)歲。疾病類型:橈骨下端骨折8例、前臂雙骨折5例、肱骨髁上骨折7例、肱骨干骨折6例、肱骨上段骨折6例、鎖骨骨折8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齡26-79歲,平均年齡為(51.88±4.00)歲。疾病類型:橈骨下端骨折7例、前臂雙骨折6例、肱骨髁上骨折6例、肱骨干骨折7例、肱骨上段骨折8例、鎖骨骨折6例。確保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骨折類型、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行術后康復護理,術后將患者調整為其相對舒適的體位,將其患側上肢抬高20°,促進其靜脈血的回流,以防患者肢體發生腫脹。并對上肢肌肉進行按摩,以防發生肌肉萎縮。手術四天后,根據其恢復情況制定相應的康復方案,固定患肢,引導其進行手指、手掌、腕部的活動,并連續握手,促進肌肉運動。如患者患肢無腫脹后,可進行屈伸肩、肘等訓練,但不能旋轉。訓練結束后,將其疼痛、疲勞、腫脹等問題進行記錄,可實時調整其訓練方案。
觀察組在上述基礎上配合健康教育護理,患者入院后,將疾病相關知識、手術相關知識、術后注意事項健康教育卡片向其發放,采用圖文配合的方式,使患者更好的理解。并通過與患者及其家屬的溝通,了解其年齡、經濟情況、理解能力、民族風俗習慣、骨折部位以及骨折類型,給予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患者辦理住院后,應將住院須知、病房環境向其熱情介紹。并告知其責任護士和主管醫生姓名,并帶領其認識,緩解陌生感,提高信任感。給予患者飲食教育,告知應多食用含鈣豐富、高纖維素、高維生素、高蛋白的食物,以降低便秘發生率,促進骨折愈合。再給予康復鍛煉教育:告知其正確的康復鍛煉可促進腫脹消除,提高局部血液循環,預防關節僵硬、組織粘連發生,降低肌肉萎縮發生率,提高其訓練配合度。
1.3 觀察指標 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根據FuglMeyer評分量表進行評定,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根據Bartllel指數量表進行評定,生活自理能力根據ADL量表進行評定,每項滿分均為十分,分值與恢復程度成正比。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軟件處理,(%,n)表示計數資料結果,χ2檢驗;(Mean±SD)表示計量資料結果,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FuglMeyer、Bartllel以及ADL量表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表1 FuglMeyer、Bartllel以及ADL量表評分情況(Mean±SD,分)
上肢骨折主要包括橈骨下端骨折、前臂雙骨折、肱骨髁上骨折、肱骨干骨折、肱骨上段骨折、鎖骨骨折,受上肢活動范圍較大影響,骨折發生率較高,且骨折后直接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2]。目前,臨床對該疾病的主要治療方式為手術治療,效果顯著,但術后恢復期對功能影響較大,故護理人員應輔助其進行康復訓練,促進術后康復,并通過其他護理干預使患者盡快的適應,提高治療配合度[3]。
本研究表明,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FuglMeyer、Bartllel以及ADL量表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究其原因,健康教育護理干預是將護理人員的責任感、服務意識進行強化,對患者進行主動服務,通過規范化、系統化的健康教育,使患者的積極性、參與性提高,對患者的健康需求給予滿足,使其能夠更好地配合護理、治療,提高對康復訓練的配合度,縮短康復時間。
綜上所述,給予對于接受手術治療的上肢骨折患者行健康教育配合術后康復護理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