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蓓蓓
江蘇大學附屬醫院,江蘇 鎮江 212001
腦外傷氣管切開術后吞咽障礙可進一步降低免疫功能和影響康復速度,因此,使用積極有效的治療方法和護理方法至關重要[1,2]。臨床工作中使用的傳統護理只能滿足腦外傷氣管切開術后吞咽障礙患者的基本需求,因此在治療中需要給予有效的護理干預, 以更好減少相關誤吸的發生。本研究分析了腦外傷氣管切開術后患者吞咽障礙實施康復護理的價值,報告如下。
1.1 基礎資料 將我院收集2017年3月- 2018年12月的60例腦外傷氣管切開術后吞咽障礙患者,隨機分組,康復護理組年齡23-73歲,平均(43.90±2.89)歲,體重 52-84 kg,平均(64.21±2.12)kg。男女分別19例和11例。傳統護理干預組年齡24-75歲,平均(43.68±2.81)歲,體重 52-85 kg,平均(64.11±2.68)kg。男女分別17例和13例。
兩組基礎資料可比。
1.2 方法 傳統護理干預組用傳統方法,康復護理組用康復護理。第一,成功案例護理。護理人員耐心傾聽患者的想法并針對患者不良心理進行針對性心理疏導。對患者介紹治療的重要性,介紹成功治療案例,說明可能出現的誤吸以及相關的預防措施,以提高患者的治療信心。第二,訓練面部肌肉。給予吮吸動作訓練,張口深吸氣之后將氣管套管口封閉,做閉口-鼓腮和吐氣動作,促使氣流經聲帶從鼻子呼出,促使呼吸道阻力提高,并指導患者訓練面部肌肉,每次15分鐘,每天3次。第三,吞咽反射訓練。用冷凍棉簽頭進行舌根、咽喉壁等部位刺激,多次反復做吞咽動作訓練咽部反射。第四,舌運動。指導患者做伸舌主動訓練。第五,聲門閉鎖功能。指導患者深吸氣,封閉氣管套管口之后屏氣,緊閉聲門然后吹起,大聲發出“啊”,預防誤吸。第六,進食訓練。給予糊狀食物,從少量開始,選擇小尺寸的勺子。
1.3 指標 比較兩組滿意度;治療依從性(分值是0-100分,分值越高則治療依從性越高);護理前后吞咽功能測評值(采取藤島一郎吞咽功能標準,0-10分,分值越高越好,);誤吸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SPSS 25.0軟件進行t、χ2檢驗,P<0.05為差異顯著。
2.1 滿意度 康復護理組滿意度98%高于傳統護理干預組滿意度82%,P<0.05。
2.2 吞咽功能測評值 護理前兩組吞咽功能測評值接近,P>0.05;護理后康復護理組吞咽功能測評值的改善幅度更大,P<0.05。如表1。

表1 護理前后吞咽功能測評值分析(Mean±SD)
2.3 治療依從性 康復護理組治療依從性94.21±2.14分高于傳統護理干預組的83.11±2.56分,P<0.05。
2.4 誤吸發生率 康復護理組誤吸發生率1(3.33)低于傳統護理干預組的10(33.33),P<0.05。
腦外傷氣管切開術后吞咽障礙患者可出現抑郁、煩躁情緒,對治療的順利實施產生了影響[3,4]。而不良情緒加重了患者的癥狀,可影響患者的康復進程。因此,對治療腦外傷氣管切開術后吞咽障礙患者實施積極有效的護理策略至關重要。康復護理關注患者的心理疏導,先借助心理疏導,提高患者的認知和配合度,以便康復訓練更好開展。另外在訓練中循序漸進,從面部肌肉和吞咽反射再到進食訓練,可逐步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減少誤吸風險[5,6]。
本研究中,傳統護理干預組用傳統方法,康復護理組用康復護理。數據顯示,康復護理組滿意度、吞咽功能測評值、治療依從性、誤吸發生率方面相較傳統護理干預組更好,P<0.05。
總之,腦外傷氣管切開術后吞咽障礙患者實施康復護理效果確切,可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和降低誤吸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