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士娟
常熟琴湖惠民醫院,江蘇 常熟 215500
隨著社會科技的高速發展,醫療檢驗器械技術的逐漸成熟,目前,血常規檢驗已成為臨床疾病診斷和治療時常用的輔助性診斷手段。血常規檢驗主要是觀察研究血液中不同功能的細胞形態及數量變化情況來了解患者的疾病類型,它能快速有效的為疾病診斷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然而由于采集血液標本到出具檢驗報告,需要涉及多個環節,因此容易忽略細節管理,從而導致血常規檢驗結果出現誤差[1]。本次研究擇取在我院檢驗科接受血常規檢查的120例患者為例,探討血常規檢驗過程中產生誤差的原因及解決策略。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從2018年3月-2019年2月在我院檢驗科接受血常規檢查的檢查者中隨機選取120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根據入院時間先后順序,分為參照組和研討組,每組60例。參照組男34例、女26例,年齡18-65歲,平均年齡(36.1±2.3)歲。研討組男35例,女25例,年齡19-66歲,平均年齡(35.8±2.5)歲。將兩組患者的資料進行對比(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進行分析比較。
1.2 方法 本次研究的120例患者的血常規標本(2 mL靜脈血)均根據規范,在空腹狀態下進行采集,采用全自動血球儀進行血液標本的檢驗。參照組根據常規的質量控制措施對血液標本進行血常規檢驗。研討組采用質量改進控制措施,將可能會影響血常規質量的原因進行分析,制定相應的改進措施,從采集血液標本到血液標本檢驗過程中,嚴格進行質量管控。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血常規標本臨床檢驗的質量分數及誤差率。
1.4 統計學方法 將所用數據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檢驗質量分數,用(Mean±SD)表示,用t檢驗;檢驗誤差率用百分數(%)表示,用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檢驗質量分數對比 研討組患者質量檢查分數[(86.25±2.57)分]顯著高于參照組患者質量的分數[(77.31±2.89)分],具有統計學意義(t=7.123,P<0.05)。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檢驗誤差率對比[n(%)]
2.2 兩組患者的檢驗結果對比 通過數據對比可知,研討組檢驗誤差率明顯低于參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下表1。
血常規檢測是一種常用的臨床檢驗指標。在臨床檢驗工作中,由于各種原因可導致檢驗結果出現誤差。經本次研討可以發現,血常規檢驗誤差的主要因素及措施有以下幾方面:(1)患者因素導致血常規檢驗誤差。在患者進行血常規檢查前,沒有與醫務人員進行有效溝通,沒有了解到各項檢查時需要注意的事項及內容,而錯過最佳的檢查時間和狀態,甚至檢查前服用藥物等原因使血常規檢驗誤差大,因此在患者檢查前,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讓患者意識到飲食、用藥等均會引起檢驗結果出現誤差,需要配合醫護人員做好檢查前的準備工作,及時與醫護人員進行有效溝通后,再進行取樣、檢驗;(2)檢測人員技能因素影響血常規檢驗誤差。檢驗人員自身專業知識掌握不牢固、職業素養不高等原因在血液檢驗過程中未按要求進行規范化操作。因此應加強對血常規檢驗人員的技術培訓、規范血液采取及檢測人員的各項操作流程、檢測及監督實施過程、制定完善的責任管理制度、定期考核等措施[2],保證醫護人員嚴格按照規范標準進行血液標本采集、保存、送檢、檢驗等工作;(3)抗凝劑比例不對導致血常規檢驗誤差。抗凝劑濃度過高或過低均不能保證標本的質量。因此應規范選用合理的抗凝劑,嚴格在規定時間進行檢測分析,另外在血液標本運送及檢測過程中醫護人員應重視管理,避免振動,保持血液標本平穩的放置。
綜上所述,血常規檢查前,針對可能影響血常規檢驗結果的影響因素實施防范策略,進行血液檢驗質量控制,不僅降低了誤差發生率,而且還提高了檢驗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