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平
江蘇省如東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江蘇 南通 226400
孕產婦圍生期階段相對比較特殊,生理、心理變化明顯,從而產生的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不可忽視,有可能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分娩情況、安全性、胎兒發育狀況。為了穩定孕產婦情緒,需重視圍生期健康教育工作,以提高孕產婦的配合能力和自護能力,改善分娩預后[1]。為進一步探討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落實對圍生期孕產婦情緒等方面的影響,提高圍生期護理質量,本文對我縣圍生期孕產婦保健數據進行回顧分析,總結健康教育方案與干預措施效果。
1.1 基本資料 本文對象選自2018年我縣產前保健的3720例孕產婦,其中共80例孕產婦出現抑郁、焦慮癥狀。納入標準:①初次妊娠者;②參與者知情同意,配合良好;③孕婦體檢健康;④胎兒發育良好。排除標準:①肝腎功能異常者;②胎兒發育異常者;③妊娠者不具備配合能力或拒絕配合;④嚴重妊娠并發癥。按照出現心理問題的產婦是否接受健康教育活動措施進行分組統計數據,常規組38例:年齡22-38歲,平均(27.6±2.8)歲;妊娠時間18-27周,平均(24.5±2.5)周。健康教育組42例:年齡22-36歲,平均(27.9±3.2)歲;妊娠時間20-27周,平均(25.0±3.5)周。2組孕產婦基線資料接近,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規組:落實妊娠直至分娩階段檢查指導、飲食干預、情緒疏導等方面的常規護理指導。
健康教育組:在以上常規組基礎上落實圍生期健康教育措施。(1)分娩前教育。工作人員結合孕婦個體情況講解妊娠階段發生的生理變化,并以提供科普知識手冊、個別指導、醫患交流會、孕期經驗交流等多種方式給予孕婦孕期飲食、個人衛生、性生活、運動等方面指導,指導孕婦孕早期補充葉酸,講解妊娠不同階段胎動特點、意義,叮囑孕婦有不適需及時就診,并觀察孕婦妊高癥等并發癥高危癥狀。(2)分娩期教育。向孕產婦講解分娩知識、產程特點、注意事項、配合要點。產房階段以按摩以及撫摸等方式減輕產婦宮縮疼痛情況,并給予產婦持續心理疏導以穩定情緒。(3)分娩后教育。產后以放映錄像、示范宣教、交流座談會、電話咨詢等多種方式給予產婦產后多方面指導,例如指導產婦個人衛生,分娩24h后輔助產婦進行室內下床活動以促進子宮復舊,指導產婦做健身操以促進產后恢復,產后階段的飲食側重清淡易消化以促進身體恢復。另外,給予產婦新生兒喂養指導、心理疏導以及新生兒照顧指導,以穩定產婦情緒、提高自護以及照護新生兒能力。
1.3 分析指標 分析兩組孕產婦焦慮、抑郁情緒以及護理滿意度、依從性及母乳喂養率情況,情緒狀況參考SAS與SDS量表評價[2]。
1.4 數據分析 以軟件包SPSS19.0建模計算相關數據指標。計數型指標(護理滿意度、依從性、母乳喂養率)計算百分比,以n(%)形式描述,行χ2檢驗;計量型指標(情緒評分)計算均數和標準差,以(Mean±SD)形式描述,采用t檢驗。P<0.05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計數指標比較 經計算兩組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孕產婦組間相關計數指標分析[n(%)]
2.2 情緒改善比較 干預后評分兩組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孕產婦組間情緒評分對比(Mean±SD,分)
孕產婦是相對脆弱的群體,女性妊娠直至分娩階段生理與心理變化明顯,易產生焦慮以及抑郁心理障礙,且分娩前后階段情緒狀況較差,明顯高于正常人群,影響自身身心健康、胎兒狀況,重視并有效落實圍產期預防保健工作是確保產婦順利分娩、新生兒健康的關鍵。圍產期健康教育工作中通過給予孕婦分娩前飲食、個人衛生、性生活、運動等方面教育以及分娩期產程知識教育、分娩后個人衛生、心理、飲食等方面教育,可以穩定產婦身心,提高照護能力[3]。王會民等同志的研究指出[4],圍生期健康教育在改善孕產婦生活質量、控制產后抑郁發生方面效果顯著。
本文對我縣發生心理問題孕產婦的健康教育數據統計結果顯示:健康教育組、常規組產婦情緒評分、護理滿意度(95.23%vs73.68%)、依從率(85.71%vs65.79%)、母乳喂養率(73.81%vs52.63%)等數據效果差異顯著,P<0.05。此組數據表明,圍生期健康教育工作的落實可以通過各個階段的身心護理,更好地改善了孕產婦尤其是心理問題孕產婦的情緒、提高了產婦母乳喂養成功率以及依從率,也提高了護理質量,患者滿意度更好。本文統計結果和賈姣元,商玲霞,倪靜娜研究結果相似[5]。
綜上所述,孕產婦圍生期階段較業發生明顯的焦慮、抑郁狀況,從而影響母體自身健康、母乳喂養及胎、幼兒健康發育狀況,需重視并體諒孕產婦的情緒與干預工作。而健康教育工作的落實通過給予孕產婦心理、生活、飲食、衛生以及各個妊娠階段的干預指導,可以在提高孕產婦自護能力、知識掌握能力的基礎上避免或改善孕產婦圍生期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促進孕婦妊娠水平,改善分娩預后及母乳喂養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