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印度特約記者 肖昀 ●本報特約記者 陳欣
印度著名高校尼赫魯大學師生突遭蒙面人暴襲,引爆該國新一輪全國范圍抗議潮。7日,印度數個主要城市的學生、教師、普通市民甚至寶萊塢明星都在校園和街頭表達不滿。目前,警方正在對襲擊事件進行調查,但對莫迪政府的尖銳批評,以及執政黨和反對黨之間言辭激烈的相互指責已經充斥印度輿論場。這是《公民身份法》修正案通過后,印度大學一個月內第二次發生流血事件。尼赫魯大學師生遭襲事件成為莫迪政府的最新考驗。此前面對抗議乃至全國大騷亂,印度總理莫迪沒有退讓,但國家已然陷入深度分裂。有人發出“印度處于獨立以來的低潮”的哀嘆。尼赫魯大學校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巴納吉7日說:“任何關心這個國家形象的印度人都應該擔心。”
幾乎全國都在聲援尼大
“占領印度門”,在5日晚尼赫魯大學師生遭襲事件發生幾小時后,數以百計的孟買抗議者就以“占領”印度這個標志性地點的方式表達不滿。《印度斯坦時報》稱,截至7日上午,抗議者在警方壓力下轉移至他處,“印度門”被前所未有地“占領”了40多個小時。類似的抗議場景7日在班加羅爾、加爾各答、金奈、海德拉巴等印度幾個主要城市上演。一名印度人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幾乎全國都在聲援尼大。”
襲擊視頻在網上流傳并被印度電視臺播出后引發印度舉國震驚。5日晚,一群手持木棒和鐵棍的蒙面人突然闖入尼赫魯大學。他們在夜幕下橫沖直撞,驚恐的學生和老師四散逃跑。一名女教授7日對《印度時報》說,那些蒙面人攜帶著“致命性武器”。最初她的肩部被一塊大石頭砸中,之后一塊更大的石頭砸到她頭部,隨即血流滿面。超過35名學生和教職員工在襲擊中受傷。
尼赫魯大學的受傷學生指控,右翼組織“全印學生聯合會”(ABVP)策劃并實施了此次暴力事件,警方則姑息了他們的行為。與執政黨印度人民黨有關的ABVP是極右翼組織“國民志愿服務團”(RSS)的青年學生分支。ABVP對相關指控予以否認,并指責學生“賊喊捉賊”。
一名印度分析人士7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因尼大校方提高學生住宿費而引發的校內抗議示威,在《公民身份法》修正案和“公民身份注冊”的推波助瀾下持續延燒。5日晚的暴力事件則令矛盾徹底激化。而更深層的原因是,尼大作為印度頂尖的公立大學,一向被左翼活躍分子視為“天堂”。近年來,該校學生參加了不少針對莫迪及其領導的印度人民黨的抗議活動,與校內外的右翼學生團體積怨不少。《印度時報》評論說,過去幾年,印度大學校園已經成為意識形態斗爭的前沿陣地。
7日,極右翼的“印度教捍衛組織”聲稱對襲擊事件負責。在推特上的一段1分59秒的視頻中,該組織負責人說,其成員闖入尼大校園是因為那里正在進行“反民族和反印度教的活動”。他警告“如果還有人沉迷于這種反國家活動”,未來他們將在其他大學采取同樣行動。新德里電視臺援引分析人士的話說,“印度教捍衛組織”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邊緣社會組織,此時突然站出來宣稱負責很可能是轉移公眾對ABVP的視線。
新德里警方表示,將盡快確定暴徒身份并將其繩之以法。尼大校方7日下午也召開新聞發布會,表示希望盡快恢復校園秩序。但抗議活動沒有偃旗息鼓的跡象。據法新社報道,印度交易商聯合會號召8日舉行全國范圍罷工,以抗議政府的“反人民暴行”,全印已有超過60個學生組織表示支持。
莫迪遭遇“最激烈對手”
“莫迪的政治議程遭遇最激烈的對手。”美國《華盛頓郵報》指的是印度年輕人。該報說,盡管尼大師生遭襲并非由《公民身份法》修正案直接導致,但這些政府政策是印度全國持續動蕩的背景。印度人民黨日益無所顧忌地將穆斯林邊緣化,這個年輕人占人口多數的國家正在反擊。
尼大襲擊事件引發印度執政黨和反對黨之間新一輪的互相指責。印度國大黨主席索尼婭·甘地要求對暴力事件進行獨立的司法調查。她說:“暴徒對印度年輕人實施的令人震驚、前所未有的暴行惡劣且不可接受。”該黨領導人拉胡爾·甘地稱,此次暴力事件表明印人民黨政府害怕“勇敢的學生們發出的怒吼”。印度《德干紀事報》報道說,與印人民黨鬧掰的前政治盟黨濕婆軍黨領導人甚至將尼大襲擊與孟買恐襲相提并論,攪動了不安的政治氛圍。
印度人民黨7日在社交媒體上發表官方聲明,反指尼大暴力事件是“無政府主義力量的絕望嘗試”。聲明指責“他們用學生當炮灰,試圖以此制造動蕩并借機縮小其(與印人黨的)政治差距”,強調大學應該是學習和受教育的地方。
“最震耳的聲音是莫迪的沉默”,印度共產黨(馬)領導人亞秋里將矛頭直指總理莫迪。他在推特上指責,當學生、老師在距其官邸數千米的地方遭到暴力襲擊,作為總理保持沉默,莫迪“或者是同謀,或者不稱職”。印度信息和廣播部長賈瓦德卡爾則說,是有人故意在尼大和其他地方散播誤解以煽動暴力。
7日下午,在襲擊事件發生近兩天后,印度副總統奈杜就尼大襲擊事件表態,成為截至目前公開發聲的最高級別官方人士。《印度時報》援引他的話說,“我們決不能讓校園成為仇恨和暴力的避風港,學術活動和課外實踐才是大學應有的首要職能,而不是派系政治和分裂斗爭”。
“新公民法引起的全國抗議已經讓這個國家陷入分裂。”法新社這樣評論說。西孟加拉邦的國大黨成員奧布萊恩對卡塔爾半島電視臺說,2020年,包括學生在內的普通公民將成為運動的主角。印度報業托拉斯稱,莫迪政府正遭到反對派、青年團體、非政府組織、商業大亨甚至是演藝明星的口誅筆伐。面對空前的批評聲浪,如何應對將成為莫迪政府不小的挑戰。
印度的國際形象在改變?
“發生在尼大校園的暴力事件是印度獨立以來的低潮”,印度管理學院艾哈邁達巴德校區負責人艾洛爾·德蘇扎在社交媒體上說,大學代表的是包容、對話和討論精神,無論出于何種動機的暴力行為都是大學精神的反面。新德里首席部長柯內瓦爾質問:“如果我們的學生在(大學)校園內不安全,這個國家將如何發展進步?”
印度一向以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自居。“印度還是民主國家嗎?”英國《新政治家》6日這樣發問。文章的作者說,49名印度各界人士去年夏天寫信給他,敦促他不要歧視穆斯林。但現在,這個國家的民主內容正在被掏空。《印度斯坦時報》稱,類似暴力襲擊對任何民主國家來說都是污點。一個容忍對大學實施暴力的社會,最終只能毀滅。
《華盛頓郵報》評論說,印度經濟正處于低迷時期,如何提振經濟才是政府的當務之急,而非引發不必要的社會沖突。仇恨和偏見被武器化,可能會以危險的方式改變我們認識的印度。學生和穆斯林群體為爭取其應有的社會地位抗爭,這對莫迪的選情也許不會造成影響,但經常性的國內沖突至少將影響印度的國際形象。▲
環球時報2020-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