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1世紀以來,新媒體的迅速發展改變了傳統的新聞生態環境,許多社會公眾關注的事件或問題最先由網絡輿論引發,接下來才是主流媒體的跟進報道,進而產生一定的社會影響力。換句話說,在新媒體時代,輿論也可以成為新聞,是新聞報道的主要來源,其強大的輿論關注度成為決定新聞價值的重要力量,傳媒的新聞生產及傳播方式發生了轉變,從而面臨新的挑戰。本文從哲理角度對網絡輿論與現實的互構關系進行解讀,分析兩者相伴而生、相互交織的關系,以期對新聞傳播理論與實踐進行一些新的思考與探索。
關鍵詞:網絡輿論 現實 互構關系 哲理解讀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認為,世界是依其固有的規律運動、變化和發展著的物質世界,它在人們的意識之外并且不依賴于人們的意識而存在,但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可以被人的意識所反映,也就是說,物質世界是可以被主觀所認知的存在。新聞事實與輿論之間的關系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中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在傳播領域的具體體現。如果從傳統的新聞生產與傳播的流程來看,先有新聞,后有輿論。然而,隨著新媒體的普及與傳播范圍的擴大,這一傳統的新聞生產與傳播流程正在被打破,很多新聞報道是先從網絡輿論引發,進而成為爭相報道的對象的。如2019年9月9日,昆明理工大學學生李心草與朋友聚會醉酒后溺水身亡,她的母親因對其死因有諸多疑慮而又無從得知,于10月12日在網絡上發布了一篇題為《一個母親的血淚控訴:誰能告訴我一個真相?》的微博長文,希望通過輿論關注,促進事件真相的查明。其母在微博上的發帖控訴,引發了媒體對李心草死亡真相的追問以及對案件調查進展的關注。人民網、澎湃新聞、《新京報》等主流媒體針對案件最新進展及時跟進報道,使得事件熱度持續走高。李心草溺亡事件之所以能夠引發公眾關注和媒體報道,與李心草母親的微博發文有關,可以說,網絡輿論的作用在此事件中得到充分體現,微博不僅激發了網民的同情心和正義感,也使其本身成為媒體報道重要的信息來源。網絡輿論的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既有網民關注的熱點事件,也有網民廣泛監督的公共權力事件,更有公眾負面情緒的顯性表達及放大,使得新聞信息的來源豐富多樣。
一、網絡輿論與現實互構關系的哲理解讀
(一)網絡輿論建構的“擬態環境”符合物質統一性原理 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關于世界本質問題的一個基本原理。它包括三個基本觀點:世界是統一的,世界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物質世界的統一性是無限多樣的統一。新聞事實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輿論是對客觀事實表達的觀點與看法。先有客觀存在的新聞事實,然后才有一定意識傾向的輿論?!叭绻麤]有事件,就沒有什么可說的”。然而,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角度來看,新聞離不開客觀事實,但又不同于客觀事實而具有意識現象的特征。在網絡上,網民就一些事實進行大量的評論、回復和轉載,網絡輿論構成了對這些事實的“再現”,由于關注度高,這些真實的“再現”會成為媒體的重點報道對象,使其最終成為熱點新聞事件。從信息的生產流程上看,客觀事實是存在的,輿論反映了客觀事實,而這種“再現”又不是對客觀世界“鏡子”式的反映,因為輿論是有傾向性的,是將事實進行選擇和加工并重新加以結構化后向人們提示的環境,是一種“擬態環境”。這就構成了物質世界無限多樣性的統一。然而,由于這種加工、選擇和結構化活動是在一般人看不見的地方(媒介內部)進行的,所以人們通常意識不到這一點,而往往把“擬態環境”作為客觀環境本身來看待,構成了擬態環境的環境化。這是現代媒介社會中人們無法回避的一個物質世界,媒介構建的擬態環境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主觀世界,人們的興趣與追求會不由自主地隨著媒介而發生變化,成為決定人們態度、認知和行為的主要環境。
(二)新聞媒體的雙重角色體現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在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中,實踐決定認識,是認識的來源,而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認識具有無限性、上升性的特點。在新媒體時代,新聞從業人員同時兼具傳播者和受眾的雙重角色,既要從受眾角度出發隨時關注網絡輿情熱點,又要從傳播者角度出發研判輿論走向,起到信息的“把關人”作用。只有通過自身雙重角色的新聞實踐與認識活動,關注以微信、微博為代表的社會化媒體中的輿論熱點,了解受眾最關注的話題,深入事件發生的第一現場取得真實可靠的一手材料,形成獨一無二的新聞報道后,進而通過大眾媒介傳播形成社會普遍共識的作用。這體現了新聞從業人員作為網絡受眾的一員,其實踐活動是新聞認知和輿論引導的基礎,對新聞傳播活動起著決定性作用。這種方式不僅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受眾的需求,而且順應了當前媒體發展環境和經濟環境的變革,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仍將占據主流地位。
(三)網絡輿論推動新聞報道的發展符合事物發展連續性的原理 在辯證否定觀中,事物的發展具有連續性。換句話說,事物內部存在著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維持事物存在,否定因素促使事物滅亡。否定是新舊事物聯系的環節,辯證的否定是發展與聯系的環節,是實現新事物產生和促使舊事物滅亡的根本途徑。一個新聞事件從發生、發展,甚至反轉是一個系列過程,新聞媒體的報道雖然是新近發生的各種事實,但不一定是客觀現實的全部,有時具有新聞價值的事實也許是整個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某一個橫斷面。網絡輿論則體現了受眾較為關注的焦點部分或重點內容,反映出網民對新聞事件報道中的某一個薄弱環節而產生的疑惑,這樣一來,倒追媒體必須做出全面的了解與報道,這也是為什么近年來新聞事實反轉經常出現的原因。因此,網絡輿論在推動新聞報道事態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繼承和否定的積極作用。沒有否定,就沒有質變;沒有事物的前進和發展,也沒有對事實真相的揭露。
二、網絡輿論與現實的互構關系對新聞傳播實踐的啟示
(一)遵循新聞在先,輿論在后的新聞傳播原則網絡輿論的出現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信息生產的流程,更新了新聞傳播的理念與方法,但是網絡輿論帶來的許多新的問題正如《草根媒體》一書中所言:“科技給我們一個新世界,在這世界中,幾乎任何人都可以發表看起來很可靠的網頁。只要有計算機或手機,誰都能在網絡上發言,只要對 photoshop 或其他的影像處理軟件有基本了解,誰都可以扭曲事實,這些特征甚至讓影片也難以信賴?!笨梢?,網絡輿論由于傳播主體的匿名性和把關機制的弱化,帶來的最大弊病就是關于傳播內容的真實性問題,而真實性是新聞傳播實踐需要遵循的首要原則。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應該遵循新聞在先、輿論在后的新聞傳播原則。輿論與新聞雖然不能截然分開,但是從倫理學角度而言,卻有一個先后順序的問題。這就要求新聞媒體做好“把關人”,及時、公開、透明地在第一時間報道官方信息,抓住輿論的“黃金四小時”,不要讓網絡謠言滋生,給不良的網絡輿論可乘之機,失去在新聞報道上的主動權,而影響了新聞受眾對新聞事實的判斷,產生不良后果。換句話說,還是要按照傳統的信息生產流程,先有新聞報道進而引發輿論關注,不能背道而馳。這也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中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和實踐與認識的辯證法原理的第一個前提。前文已論述過,輿論更多的是情緒的表達而非事實真相的“再現”,因此,輿論在哲學價值關系上來說次于事實。但是,輿論與事實的價值并不矛盾,而是具有內在統一性,這個統一是有條件的,那就是媒體主觀能動的新聞傳播實踐活動。
(二)適當運用網絡輿論進行“議程設置”引導輿論引導一直是我國政府和新聞媒體的主要工作之一,長期以來一直依靠傳統媒體如報紙、廣播、電視等發揮引導作用,但是隨著新媒體技術的普及和發展,網絡輿論已成為公眾參政議政的平臺和輿論陣地的主戰場。政府逐漸意識到新媒體在輿論監督和引導上的重要性,新聞媒體應重視并利用新媒體進行“議程設置”的輿論引導。習近平同志在2018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反復強調輿論尤其是網絡輿論對治國理政的重要性。這是此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沒有涉及的新領域,是在新時期習近平新聞思想的突出亮點。
早在1998年,原新華社總編輯南振中就首次提出了兩個輿論場的概念:一個是以黨報、國家電視臺、通訊社為代表的“主流媒體輿論場”,一個是以新媒體為代表的“民間輿論場”。在我國互聯網興起之初,由于普及和發展的速度較慢,沒有引起政府和傳統媒體的足夠重視。如今,隨著政府的政務微博、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等一系列新媒體的出現,兩個輿論場出現彼此交叉、融合的趨勢。只有主流媒體輿論場與民間輿論場在某些社會事件、熱點話題上保持高度的一致,新聞報道和輿論引導雙管齊下、互為補充,才能使新聞事實的整體性和連續性得到保證。例如近年來,一些違反黨規黨紀、貪污腐敗的公權人物因某一不當言論或行為引發了網絡輿論的廣泛關注,相關部門調查后將其繩之以法;又如很多受到普遍關注的社會熱點事件也是最先由網絡輿論引發的。新媒體的話語權越來越大,在突發事件中,網絡輿論的發布也愈加及時,逐漸成為反映新聞事實的第一信源。政府一方面及時收集和分析網絡輿情熱點;另一方面有重點、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拓寬言論渠道,加大信息公開的程度,通過這些手段有效地實施輿論的“議程設置”引導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銳生.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3] 習近平.習近平新聞輿論思想要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7.
[4] 趙子忠.媒體融合與兩個輿論場[N].北京:光明日報,2014-11-08.
基金項目: 山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普通高校人文課堂文本教學范式的構建實踐——以〈傳播學〉課堂教學改革為例》 (項目編號:GH-18174)
作 者: 王欣,碩士,山西大學商務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新聞傳播理論與實踐。
編 輯: 張晴 E-mail: 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