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思伊
現在的B站太不同了。
無論是自制綜藝還是網劇,B站的畫風都不同尋常。《說唱新世代》沒有撕,只有年輕人的自由表達;《風犬少年的天空》不是常見的“甜寵劇”,中二又觸摸生活。
B站的算法不以流量為核心,就意味著無法走“流量—廣告—流量”的商業模型,也因此,B站的財報一直顯示沒有盈利。但有趣的是,B站不僅活了下來,還越活越好,另辟蹊徑,找到了自己獨特的“大會員”模式。此外,B站嘗試的所有品類都迅速制作出“爆款”,像青春劇、美食紀錄片這種人們早已審美疲勞的類型,都能推陳出新,不斷打破人們固有的認知。那么,B站是否能打造出一條全新的視頻平臺發展之路?而B站在這條路上,又能走多遠?
在采訪B站的領導層后我發現,B站的邏輯其實并不復雜,無論是對up主自制視頻的支持,還是自制綜藝、紀錄片和網劇,一切決策都是以用戶為核心,而B站將用戶鎖定為年輕人。年輕人喜歡看紀實性視頻,所以B站有了自制紀錄片;年輕人喜歡看綜藝和劇,所以B站也切入了這兩個領域。2020年的跨年晚會讓B站第一次徹底“出圈”,因為這是一場最懂年輕人的晚會,總策劃楊亮將數據拉了個遍,無論是《亮劍》還是洛天依,只要年輕人喜歡就進入節目表。這的確是B站“爆款”制作方法論的核心,緊緊抓住年輕人的喜好。
但當B站用戶擴大到所有人時,問題也隨之出現。近幾年,B站各區逐漸出現一些極端情緒,彈幕也不如以前和諧,有很多煽動情緒的言辭。B站對此也很頭疼,嘗試了一些辦法,但都收效不大,因為極端也是當代年輕人的一種真實表達。如何形成對價值觀的引導,成為B站下一階段發展的很大挑戰。一些“夾帶私貨”的內容被包裝成年輕人喜歡的樣子在B站上傳播時,后果是很嚴重的。
另一方面,在“破圈”和擴大影響力的同時,能否依然堅持自己的調性,也是所有小眾平臺走向大眾過程中必然要面臨的兩難。

46/2020總第976期
@藍色承諾2011:一個好現象就是明星的流量少了,科學家、英雄人物的新聞多了,價值觀正常化了,社會風氣就會好起來,無形中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中國新聞周刊編輯部微博
http://weibo.com/inewsweek
《中國新聞周刊》?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掌握了時間和空間,就控制了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基礎信息。(@李樹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