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靈 楊小明 蔣小紅 黃孝文



[摘要]本文從賬外工程模型的設計原理出發,剖析了風險的“面—線—點”層層穿透預警方式,闡述了利用系統內數據識別系統外風險這一難題的攻克過程,推動工程審計從事后審計向事中預警轉變,從傳統抽樣審計向全量智慧審計轉變,從量價審計向工程管理審計轉型。
[關鍵詞]賬外工程 ? 風險導向 ? 工程管理 ? 智慧審計
一、構建賬外工程風險預警管理體系的實施背景
(一)審計轉型的需要
隨著現代企業的高速發展和風險管控的需要,企業管理層對內部審計的要求越來越高,對審計工作的質量和及時性要求越來越高。內部審計作為企業風險管理的第三道防線,傳統審計模式已難以滿足企業快、精、準的風險防控要求,必須轉變審計觀念,創新審計思路、方法和手段,構建審計信息化支撐體系,實現由合規審計向內控審計、管理審計、風險審計、效益審計轉變,由事后查錯糾弊向事中事前防范轉變。
(二)現代企業工程管理的需要
2018年,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電信)的資本性支出已超過700億元,隨著5G技術的逐步發展,中國電信還將繼續加大投資規模,為5G商用做好充分準備。其中,網絡優化改造、通信設備升級等工程項目將是企業發展不可缺少的。如何有效控制工程建設規模,提升工程管理水平一直是現代企業研究的課題,其中賬外工程既是工程管理的頑疾,也是審計工作的重點。通過賬外工程風險掃描模型建設,可為有效管控賬外工程、提升公司工程管理水平奠定堅實基礎。
二、賬外工程風險預警管理體系的內涵
中國電信對賬外工程的定義,是指未經立項決策且在三個月內仍未納入計劃建設系統或財務系統管控的工程。賬外工程風險預警管理體系是運用合理的賬外工程風險指標體系和科學的大數據分析算法,根據風險導向審計思路,從基本面中識別賬外工程風險較大的區域,聚焦風險較大的工程類型條線,鎖定具體疑似賬外工程,通過風險點分析揭示風險預警原因,實現風險的“面—線—點”的層層穿透預警、攻克利用系統內數據識別系統外風險的難題,規范工程項目管理,推動工程審計從事后審計向事中審計轉變,從傳統抽樣審計向全量智慧審計轉變,從量價審計向工程管理審計轉型。
三、賬外工程風險預警管理體系架構
賬外工程風險預警管理體系是從業務融合、流程穿透、大數據分析算法等方面共同賦能的成果,是集聚業務權威性、數據全面性、算法科學性、風險評估有效性于一體的工程審計風險預警體系。
(一)審計與業務緊密配合,共建權威業務體系
賬外工程風險防控屬于企業級的重要管控內容,涉及多個部門,需要從多個環節進行精確管理。審計部門組織了網絡發展、采購供應管理、企業信息化、財務及財務共享中心等6個業務管控部門與市州分公司共同參與,從投資管控、項目管理規范性、設計監理管理、采購管理、工程物資管理、進度管理、竣工文檔規范性7個方面設計出18個風險掃描點,用于賬外工程風險掃描預警。審計與業務部門、市分公司聯動的方式,共建權威的業務體系,提升預警體系提示風險的效果。
(二)工程建設全生命周期流程穿透,構建全面數據體系
以“關聯度”為標準,賬外工程風險預警體系梳理了工程建設全生命周期的流轉過程,打通了8個專業支撐系統,建立了151個指標的工程項目全視圖,聚合了企業生產運營中管理(M)域、運營(O)域數據,構建了工程審計全面數據支撐體系,提升了工程審計基礎能力。
(三)緊貼賬外工程特點,選定合理技術體系
賬外工程風險預警管理體系的難點是以系統內數據為線索,通過大數據算法分析,層層抽絲剝繭,最后識別出系統外風險。本體系選擇運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法與層次分析法相結合,既保留灰色關聯度分析法用數據說話的客觀性,又融合層次分析法中業務專家的經驗;既避免了純數據算法結果無法用業務解釋的尷尬,又具備發現新賬外工程風險操作手法的能力。由于每個工程項目的特點不同,還特別引入了浮動指標算法,為每個工程項目量身定制一套自適應的指標體系,利用“千人千面”技術,攻克了準確鎖定疑似賬外工程并揭示預警原因的難點。
四、賬外工程風險預警管理體系的特點
(一)工程審計理念創新
本體系踐行了風險導向審計思路,運用大數據分析算法和合理的指標體系,開創了一條智慧型工程審計模式,探索了工程審計從量價審計向工程管理審計轉變的路徑,實現了由事后審計向事中預警的風險管控職能。
(二)賬外工程預警難點突破
1.突破專題目標實現難點。在傳統審計中,賬外工程風險“難審”“難防”,主要通過現場審計抽樣核實的方式發現,在工程管理中難以防控。本體系實現了通過系統內數據線索預警賬外工程風險,使管理者對賬外工程可防,讓內部審計對賬外工程可審。
2.突破賬外工程業務梳理難點。由于工程管理流程較長,賬外工程雖未納入系統管理,但總會在流程的某些環節中與系統產生交集。本體系通過審計與業務聯動,梳理出7個方面18個風險點,精準掌握賬外工程在系統中的蛛絲馬跡,通過預警讓其無所遁形。
3.突破風險定位難點。本體系通過“面—線—點”層層穿透,識別出風險較大區域,預警出工程類型條件,鎖定具體的賬外工程,深挖預警原因,不僅服務于審計項目,更應用于日常工程管理對賬外工程的風險防控。
(三)賬外工程穿透創新
1.跨域、跨系統數據穿透。構建工程基礎數據體系需要跨M域和O域數據,打通8個專業系統,實現工程審計數據流程穿越。
2.科學預警算法實現專家經驗與客觀數據的穿透融合。風險模型應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法與層次分析法,實現審計經驗與科學閾值生成穿透使用,主觀判斷與客觀數據的有機融合。
3.獨創浮動指標算法實現對單個工程指標靈活穿透。應用浮動指標算法打破了固定指標體系的評估模式,根據工程項目所處的不同流程環節、類型與操作模式差異,為每個工程項目量身定制獨特的指標體系,通過指標間的靈活穿透,實現單個指標的準確風險評估。
五、實踐應用情況
賬外工程風險預警管理體系采用構建業務風險架構,梳理指標體系,夯實基礎數據,嵌入模型算法,形成一套可視化的具有“面—線—點”層層穿透能力的工程管理智慧預警體系(見圖1)。
(一)業務設計
1.構建風險導向審計管理架構。中國電信湖南公司于2018年3月制定并發布了《風險掃描派單審計管理辦法(暫行)》,將風險掃描派單審計制度化、流程化、標準化,使之成為并列于傳統經濟責任審計、財務收支審計、工程項目審計、管理審計的第五大常規審計內容。賬外工程風險預警管理體系是該管理辦法的具體實例,管理辦法也可較好地保證賬外工程預警體系的應用執行。
2.構建風險架構。該體系的業務設計由審計部、6個業務管控部門、1個分公司共同完成。風險架構梳理了7個風險大類、18個風險點,其中14個風險點為系統風險掃描模型,4個風險點為現場核查方法。
3.構建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從14個賬外工程風險掃描模型中,細化形成由22個指標組成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作為賬外工程風險模型量化評價的最小數據單元。根據指標反映的業務風險,對指標進行業務分類,劃分為投資管理、項目審計規范性、設計監理管理、采購管理、工程物資管理、進度管理、竣工文檔規范性7個業務大類。根據重要程度的不同,梳理出5個可直擊風險的關鍵指標和17個能反映風險現象的輔助指標。根據處理方式的不同,將指標轉化成指標值在連續區間的連續指標和指標值是0或1的布爾指標。根據指標值打分機制的不同,設計成比例指標和時間指標,避免預警區域規模不同對風險判斷的影響(見圖2)。
(二)數據整合
1.業務數據整合。根據業務設計內容,涵蓋工程基礎信息、財務信息、采購物資信息、材料使用信息、結算/決策審計信息、臨時工程項目信息、實際使用物資信息、影像憑證信息等,涉及8個生產管理系統數據。為實現業務需求,智慧審計平臺進行了跨域數據整合,打通了8個專業系統,匯聚了工程全生命周期信息,構建了工程審計寬表,形成了工程審計全視圖和多維風險分析應用。
2.綜合數據比對。為保證跨域、跨系統間數據質量,保證業務需求的實現,賬外工程風險預警管理體系進行了跨域間的數據比對,如計劃建設系統與資源管理系統數據比對。同時,還進行了域內系統間數據比對。
(三)模型算法
1.構建賬外工程風險模型架構。本模型采取從基礎數據開始自下向上歸集的思路,通過層次分析法和灰色關聯度分析算法計算出指標得分,再運用層次權重和浮動指標算法計算出工程風險得分,最后分別以工程分類和地域維度計算出工程分類風險得分和地域風險得分,形成地域風險(面)、工程分類風險(線)、工程風險得分(點)三個層次的量化風險分數,并將分數轉化為風險級別,生成“面—線—點”層層穿透的模型預警結果(見圖3)。
2.層次分析算法。模型運用該算法計算指標大類權重,通過對工程管理相關的業務專家發放問卷的方式,獲取專家個人經驗對賬外工程指標體系7大業務分類重要程度判斷的矩陣。通過列歸一化、行歸一化處理后,形成指標大類特征向量。運用最大特征根法驗證特征向量是否合理,驗證通過則表示生成的大類權重合理。
3.灰色關聯度分析算法。運用該算法計算第二、三層指標得分,運用實際指標根據數據之間的大小關系、順序、強弱等關系自動生成指標權重,避免了在22個指標中人為干預定義指標權重導致風險失真的問題(見圖4)。
4.浮動指標算法。運用該算法將指標得分生成工程風險得分的過程中,可根據每個工程指標得分有無和高低情況,將空值指標信息自動過濾,生成一套適配于每個工程的個性化指標評估體系,重新生成指標權重,形成工程風險得分。
(四)功能系統
1.工程審計功能。本體系在數據整合過程中,對跨域、跨系統的數據整合結果形成可提升工程審計基礎數據能力的兩個應用,分別是工程審計全視圖和工程審計自助多維分析。工程審計全視圖從工程基本信息、費用組成、列賬明細、訂單信息、設計材料、出入庫、審計信息、竣工決算資源系統等11個方面對數據進行展示,只需輸入項目編碼即可一點查詢。工程審計自助多維分析提供了工程名稱、項目屬性、相關工程日期等21個篩選維度,工程審計人員可根據需求自由組合成各種個性化風險掃描模型,滿足審計人員自定義數據分析需求。
2.賬外工程風險預警管理體系。本體系從審計人員風險核查思路出發,采用圖表結合與層層下鉆的方式可視化展示賬外工程地域風險、工程類型風險、具體疑似賬外工程風險(見圖5、圖6)。
工程風險等級統計表中風險較高、風險極高與合計列中的數據均可進行明細級工程鉆取,即可鎖定具體的疑似賬外工程。
六、應用成效
賬外工程風險預警管理體系不僅可以識別預警賬外工程風險,還可提升工程審計總體審計能力,是智慧工程審計的嘗試與探索。同時,本體系從設計架構、模型算法到可視化輸出展示是一套完整的產品,可以在中國電信集團公司或不同省分公司進行擴展推廣使用。
(一)通過系統內數據有效識別疑似賬外工程
本體系于2018年11月建成并開始投入使用。通過模型掃描,從全省數萬個工程項目中進行精確識別,將疑似風險范圍縮小到20余個,為賬外工程風險預警提供精準靶向目標。通過風險掃描與現場核實相結合,能準確發現賬外風險,對工程風險精確管理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跨域、跨系統的工程數據綜合應用有效提升工程審計能力
工程審計中有很多類風險,賬外工程只是其中一類。中國電信湖南公司在實現賬外工程風險預警管理體系的同時,打通了8個與工程相關的系統,貫通了工程全生命周期流程。通過跨域、跨系統的數據比對和整合,形成工程審計全視圖和工程審計自助多維分析。審計人員可通過自助多維分析,根據自己的思路與經驗篩選出各種存在疑似風險的工程項目,再通過工程審計全視圖進一步核實特定疑似風險的工程項目具體情況,從而判斷篩選模型的準確性,并確定是否需要進行風險掃描派單審計或通過審計項目進行現場核實。這種方式改變了審計人員無法主動獲取工程數據或被動依賴被審計單位提供數據的情況,提供了全生命周期數據查詢能力和數據篩選分析能力,提升了工程審計的準確性,增強了工程審計發現風險、挖掘審計價值信息的能力。
(三)打造“基礎能力加專題應用”的智慧工程審計模式
工程審計基礎數據寬表、工程審計全視圖、自助多維分析都是工程審計基礎能力,賬外工程風險預警管理體系作為一項專題應用,屬于基礎能力的衍生產品。通過賬外工程風險預警體系的成功經驗,運用風險導向模式和智慧審計思路,還可以衍生出更多模型產品,探索出一條智慧工程審計的發展模式,綜合提升工程審計效率和效益,并可在經責審計、財務收支審計中推廣。
(作者單位: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分公司,郵政編碼:410011,電子郵箱:hn_ywjsjlxl@chinatelecom.cn)
主要參考文獻
王漢生.數據思維:從數據分析到商業價值[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7
朱紅章.工程項目審計[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