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宇,李 焯,郭 銀
(1.黃河水利委員會河南水文水資源局,河南鄭州450004;2.黃河水利委員會水文局,河南 鄭州450004)
小浪底水庫位于黃河中游最后一段峽谷出口處,控制流域面積69.4萬km2,占黃河流域面積(75.2萬km2,不含內流區)的92.3%,設計庫容126.5億m3,是黃河干流重要的控制性工程之一。1999年10月蓄水運用以來,通過蓄清排渾、調水調沙,有效延緩了黃河下游“地上懸河”和“二級懸河”發育,提高了河道主槽過洪能力,改善了下游防洪形勢[1]。然而,水庫運行20 a來,已累計淤積泥沙約31億m3,如何通過合理的水沙調節,以更少的水量將更多的泥沙排出水庫,延長水庫運行壽命,是治黃的重要課題之一。
在小浪底水庫以往的運行管理和研究中,確定了一系列減少泥沙淤積的運行方式,主要包括攔粗排細、調水調沙、異重流排沙、相機降低水位排沙等,取得了較好的減淤排沙效果。攔粗排細是在小浪底水庫運行初期的蓄水攔沙階段,將粗顆粒泥沙淤積在攔沙庫容內,而細顆粒泥沙暫時淤積,在適當水流條件下排出庫外;調水調沙是通過水庫調度,合理配置水沙過程,將水庫泥沙和河床淤沙輸送入海,實現水庫減淤和增大下游河道行洪能力的效果;異重流排沙指待異重流運行至壩前時打開底孔排沙,保留上部清水;相機降低水位排沙指利用入庫洪水過程,通過降低水庫水位達到沖刷水庫淤積并排沙出庫的效果[2]。
2018年主汛期的7月3—11日,黃河防總借助小浪底水庫低水位運行的有利時機,加大三門峽水庫下泄流量沖刷小浪底水庫淤積泥沙,并適時加大小浪底水庫下泄流量排沙出庫,是應用“相機降低水位排沙”方式減少水庫淤積的典型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排沙效果。
根據氣象預報,2018年汛期黃河上中游降水量較多年平均增大50%以上,特別是主汛期7—8月發生暴雨洪水的概率顯著增大。基于對天氣形勢的預判,黃河防總統籌上中游水庫進行聯合防洪調度。小浪底水庫的防洪預泄大致可分“前期清水預泄”和“主汛期防洪預泄”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自汛前開始,水庫下泄清水,騰空防洪庫容,5月10日庫水位降至防洪限制水位254 m,6月29日降至死水位230 m;第二階段自7月初開始,在上中游洪水形成但尚未演進至水庫之前,由三門峽水庫加大下泄流量,在小浪底水庫低水位條件下沖刷庫區內淤積泥沙,同時,小浪底水庫加大下泄流量排沙出庫。“主汛期防洪預泄”一方面進一步騰空了三門峽、小浪底兩庫的防洪庫容,為迎接上中游洪水進行了準備,另一方面在三門峽、小浪底兩庫均起到了良好的排沙效果,特別是小浪底水庫的排沙效果十分顯著。本文重點研究2018年“主汛期防洪預泄”的過程和效益。
(1)小浪底出庫水沙過程。小浪底水庫自7月3日起加大泄量,3日10時流量超過3 000 m3/s,16時超過3 500 m3/s并持續至4日20時;期間4日16—17時流量短時超過4 000 m3/s,16時48分洪峰流量為4 490 m3/s;4日20時之后大幅回落,到5日2時減小至2 000 m3/s左右。
5日11時起再次加大下泄流量,5日18時—8日6時流量在3 000 m3/s左右波動;期間7日8—12時流量短時超過4 000 m3/s,10時洪峰流量為4 150 m3/s;8日6時之后持續回落,到9日8時減小至2 000 m3/s以下。
9日11時起下泄流量再次增大至2 700 m3/s左右,并持續到11日16時本次預泄過程結束。
出庫含沙量過程滯后于流量,自7月4日8時開始排沙出庫,含沙量持續增大,4日 16時超過5 kg/m3,5日16時超過 50 kg/m3,7日 0時超過 100 kg/m3,7日22時達到沙峰154 kg/m3;9日12時之后含沙量逐漸減小,到11日預泄過程結束時含沙量減小至30 kg/m3左右。小浪底出庫水沙過程見圖1。經統計,本次過程歷時208 h,出庫洪量為20.03億m3,輸沙量1.274 億 t。

圖1 小浪底水庫防洪預泄出庫水沙過程
(2)對應的三門峽出庫水沙過程。三門峽、小浪底兩庫區間產水產沙量較小,因此用三門峽出庫水沙過程作為小浪底入庫過程。三門峽水庫7月3日20時開始加大泄量,5日1時36分出現洪峰,流量為4 060 m3/s;5日14時出現沙峰,含沙量為255 kg/m3。到10日三門峽泄流過程基本結束(見圖2)。經統計,該洪水過程的洪量為12.63億m3,輸沙量為0.824億t。

圖2 與小浪底水庫防洪預泄期對應的三門峽出庫水沙過程
(3)對應的下游花園口水文站水沙過程。小浪底水庫防洪預泄形成了花園口水文站的洪水過程,由于小浪底—花園口區間(簡稱小花間)的伊洛河和沁河流量均較小,因此上下游水沙過程呈現較好的響應關系。花園口站7月4日6時流量起漲,5日8時達到第一個峰頂3 940 m3/s;短暫回落后又再次起漲,7日22時達到第二個峰頂4 360 m3/s;之后逐步回落,到12日15時洪水過程基本結束。含沙量過程滯后于流量,6日11時含沙量超過5 kg/m3,9日8時達到最大含沙量38 kg/m3,12日過程結束時又回落至20 kg/m3以下(見圖3)。經統計,花園口站洪水過程的洪量為22.92億m3,輸沙量為0.418億t。

圖3 與小浪底水庫防洪預泄過程對應的花園口站水沙過程
小浪底水庫自2002年至今開展了18次調水調沙,將此次防洪預泄過程的排沙效果與歷次調水調沙進行對比。歷史上18次調水調沙平均出庫水量為38.10億m3,平均出庫沙量為0.347億t,平均含沙量為9.1 kg/m3;最大場次出庫沙量為0.751億t,最大平均含沙量為29.0 kg/m3(見表1)。

表1 小浪底水庫歷次調水調沙水沙特征值
本次防洪預泄小浪底出庫水量為20.03億m3,沙量為1.274億t,平均含沙量為63.6 kg/m3,即每1 m3水可挾帶63.6 kg泥沙出庫。本次的出庫沙量和平均出庫含沙量均明顯大于歷次調水調沙,排沙效果良好。即使考慮前期清水預泄水量34.79億m3(防洪限制水位254 m至死水位230 m),則總出庫水量為54.82億m3,平均出庫含沙量也達到了23.2 kg/m3,與歷次調水調沙的最佳排沙效果相當。
初步分析排沙效果差異的原因,發現庫水位對排沙具有重要的影響。由歷次調水調沙期間的平均庫水位與平均出庫含沙量的相關關系(見圖4)可見,兩者具有較好的響應關系,確定系數R2達到0.827 5,說明在合理的調度運用前提之下,降低水庫水位能夠顯著提高排沙效果。同時,從圖4可以看出,當排沙期平均庫水位高于235 m時,平均出庫含沙量很小;當平均庫水位在225~235 m時,平均出庫含沙量變化不大,為5~12 kg/m3;當平均庫水位降至225 m以下時,出庫含沙量明顯增大,普遍大于 15 kg/m3,多數超過20 kg/m3,排沙效果明顯提高。李昆鵬等[4]在小浪底庫區異重流排沙對接水位研究中,認為2013年異重流排沙在庫水位220.99 m以下時排沙效果良好,當庫水位提升4.85 m(即225.84 m)后對排沙產生不利影響。該成果可佐證本文得出的結論。
分析還發現,歷史18次調水調沙在小花間干流的平均淤積量為0.001億t,沖淤基本平衡;而本次防洪預泄過程中花園口的輸沙量僅為0.418億t,說明出庫泥沙在小花干流淤積0.856億t。初步分析可能與泥沙顆粒較粗、后續洪水動能不足有關,需要加強相關研究剖析其成因,并在后續的水庫調度運用中合理利用上中游洪水沖刷下游河道,排沙入海。

圖4 調水調沙期間小浪底平均庫水位與平均出庫含沙量的關系
(1)2018年主汛期小浪底水庫防洪預泄過程歷時208 h,最大流量4 490 m3/s,最大含沙量154 kg/m3,出庫水量20.03億m3,出庫沙量1.274億t,平均含沙量63.6 kg/m3。出庫沙量和平均含沙量均明顯高于歷次調水調沙,取得了良好的排沙效果。
(2)分析歷次調水調沙資料,認為在小浪底水庫合理調度運用的前提下,降低水庫水位能顯著提高排沙效果。當排沙期間的平均庫水位降至225 m以下時,排沙效果明顯提高。
(3)本次防洪預泄在小花間干流河道淤積泥沙0.856億t,建議在今后工作中加強相關研究,合理調度上中游洪水沖刷下游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