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琴琴 ,單 飛,施裕新
1.復旦大學附屬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影像科,上海 201508;
2.上海市影像醫學研究所,上海 200032
肺癌是威脅人們生命健康最常見的腫瘤,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居中國首位。相關研究[1]發現,Ⅰ期肺癌患者術后10年生存率可達92%。肺癌的早期發現、診斷和治療能極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其生活質量。目前,低劑量CT(low-dose computer tomography,LDCT)是肺結節篩查、隨訪最常用的檢查方法。但高危人群長期隨訪的累積輻射損害以及敏感器官,如乳腺、甲狀腺等部位射線暴露可能誘發新的腫瘤[2-4];并且,LDCT診斷依賴形態學特征,如分葉、毛刺等,對病變良惡性判斷的能力有限。因此,具有無放射損害、多序列多參數成像等優勢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術成為關注的焦點。以往受磁敏感偽影、呼吸運動偽影等影響,MRI使用較少。近年來,隨著快速采集技術和去偽影技術等發展,如快速弛豫增強序列(rapid acquistion with relaxation enhancement,RARE)、雞尾酒技術(controlled aliasing in parallel imaging results in higher acceleration,CAIPIRINHA)等,信號采集時間顯著縮短,偽影減少,對比度和圖像信噪比顯著提高,小病灶的檢出率增加,MRI檢出、診斷肺結節成為可能。研究發現,擴散加權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動態增強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等功能成像方法,對病變良惡性判斷和療效評估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隨著放射組學和放射基因組學研究的深入,可以通過對圖像的獲取和分割,圖像特征的提取和量化,預測模型的構建和統計學分析,建立將影像圖像特征與臨床、病理及基因組信息相結合的預測模型,從而在分子水平和基因水平反映腫瘤的異質性,為精準醫療提供新的方法。
MRI檢出肺結節常用的掃描序列包括快速自旋回波(turbo spin echo,TSE)序列、半傅里葉采集單次激發快速自旋回波(half-Fourier acquisition single-shot turbo spin-echo,HASTE)序列、平衡穩態式自由進動(balanced steadystate free precession,bSSFP)序列、三維容積內插屏氣檢查(three-dimensional volume interpolated breath-hold examination,3D-VIBE)等。采用以上掃描序列能檢出3~4 mm的實性小結節[5]。不同MRI序列檢出實性結節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各不相同。1.5T MRI TSE序列檢出直徑≥6 mm 實性結節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分別為80%~87%、93%~96%[6]。HASTE序列檢出直徑<3、3~5、6~10和>10 mm結節的靈敏度分別為73.0%、86.3%、95.7%和100.0%,檢出直徑>3 mm結節總靈敏度為92.1%,直徑>5 mm為97.6%[7]。HASTE序列容易區分結節和流空的肺外周小血管,而由于T2衰減快,容易導致圖像模糊。bSSFP對直徑4~6 mm的實性結節檢出率達75%[8]。另1項研究[6]發現,1.5T bSSFP檢出直徑≥6 mm實性結節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分別為65%~70%、96%~98%,其中,檢出惡性結節的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分別為100.0%、98.0%、88.9%、100.0%。3D-VIBE檢出直徑4~8、≥8 mm的實性結節靈敏度分別為64.1%、100.0%[9]。3.0T MRI VIBE采用CAIPIRINHA快速采集技術,可將直徑≥5 mm結節的靈敏度提高至93.1%。壓脂方法能明顯減少運動、化學位移偽影,增加圖像對比度[10]。有研究[6]表明1.5T短時反轉恢復序列(short-time inversion recovery,STIR)檢出≥6 mm實性結節的靈敏度為85.9%。其中,檢出惡性結節的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分別為100.0%、98.0%~100.0%、88.9%~100.0%和100.0%。但STIR壓脂重復時間(repetition time,TR)長,信號選擇性較低,某些T1值與脂肪相近的信號也會被抑制。頻譜衰減反轉恢復序列(spectral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SPAIR)結合了化學飽和法和STIR的優點,能選擇性地抑制脂肪信號,提高病變的對比度。Yan等[11]研究發現,SPAIR(3.0T MRI)檢出結節總靈敏度為88.6%,明顯優于STIR(68.2%),其中檢出直徑為1~5、>6 mm結節的靈敏度分別為61.5%、100.0%。
MRI對檢出實性小結節有較高的靈敏度和特異度,但對部分亞實性結節和純磨玻璃結節,MRI顯示能力有限,其檢出率與實性成分百分比密切相關[12]。相關研究[13]發現,超短回波時間(ultrashort echo time,UTE)序列可以清晰地顯示亞實性結節及純磨玻璃結節,檢出結節的靈敏度分別為57.7%、90.9%,特異度分別為97.6%、98.0%。但是,顯示結節邊緣較CT更加平滑,最大長徑與CT測量值變異較大。
不同序列的聯合應用可進一步提高結節的檢出率和特異度。1.5T MRI T2W MultiVane XD、bSSFP和T1高分辨各向同性容積激發序列(enhanced-T1 high resolution isotropic volume examination,THRIVE),檢出直徑為4~5、6~7、8~14、≥15 mm實性結節的靈敏度分別為69.3%,95.2%,100.0%,100.0%,特異度分別為96.4%、99.6%、99.6%、100.0%。對于直徑<20 mm的亞實性結節,其靈敏度和特異度分別為72.7%、99.2%。并且,MRI顯示結節的最大直徑與LDCT一致[14]。3.0T MRI聯合T2W FSE FS 和 3D T1WI VIBE,總靈敏度為93.2%,直徑>5 mm的結節靈敏度增加至97.9%[15]。不同序列檢出結節的靈敏度和特異度見表1。綜上,MRI檢出直徑>5 mm的結節,靈敏度較高。根據美國放射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ACR)2017年版肺癌指南,只有直徑≥6 mm的結節存在超過1%的惡性風險,需要短期隨訪。因而,無放射損害的MRI可以作為CT的可替代檢查方法,用于肺結節的檢出。
表1 不同研究報道的各種MRI序列肺結節檢出結果分析
肺結節見于多種良惡性病變,如肺結核、真菌感染及肺腺癌等,缺乏典型表現的結節鑒別診斷存在一定難度。MRI功能成像如DWI、體素內不相干運動成像(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和擴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和DCE-MRI等,通過定性、定量的評估,能夠為疾病的鑒別診斷、分期分型、療效評估提供參考。
惡性腫瘤由于細胞密度高、增殖細胞體積大以及細胞外空間減少,導致水分子擴散受限,DWI呈高信號,表觀擴散系數(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降低。相關文獻[18-19]Meta分析顯示DWI ADC值鑒別良惡性病變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分別為80%~88%,89%~93%。肺癌的ADC值顯著低于良性病變[20-22]。盡管ADC值具有一定的鑒別診斷價值,但由于磁敏感效應、病變內部壞死等因素的影響,測量的準確率和重復性減低。研究[23-24]發現,直徑≤2 cm的結節,ADC值的變異系數較高,但對于直徑≥2 cm的結節,ADC值的重復性較高。并且,病變的平均ADC值容易受b值參數的影響,最佳的診斷b值存在諸多爭議[25-27]。DWI病灶/脊髓信號比率(lesion-tospinal cord ratio,LSR)的定量評估方法幾乎不受b值的影響,重復性和準確性更好[28],鑒別良惡性病變的靈敏度、特異度和準確率分別為88.8%、96.7%和93.9%[29]。
DWI獲得的擴散信息并非水分子的真實擴散,而是包括了組織的微灌注。IVIM在DWI的基礎上,采用多b值的檢查、雙指數模型分析的方法,獲得快擴散系數D、慢擴散系數D*及比例系數 f,其中D主要反映組織擴散,D*反映毛細血管的灌注,f 為灌注信號的比例。Deng等[30]發現炎性反應的f 值顯著高于肺癌,診斷靈敏度和特異度為80%和75%,而D和D*無明顯差異。Wan等[31]發現惡性肺結節的ADC值和D值明顯低于良性結節,D值較ADC值評價效果更好,靈敏度和特異度可達92.16%和81.82%。ADC、D和f值鑒別肺癌與阻塞性肺不張具有重要意義,而D*值診斷的準確率較低[32]。Das等[33]研究發現,DKI圖像上肺癌的平均峰度(mean kurtosis,MK)顯著高于良性結節,診斷效率與DWI相仿。
DCE-MRI能連續、快速地獲取注射對比劑前后的圖像,將病變的形態學特征與灌注、滲透信息結合。惡性結節的最大信號強化率(maximum enhancement,ME)、早期峰值(early peak,EP)、初始斜率(initial slope,SI)及第4 min最大強化值均高于良性病變,其中EP>15%,ME>40%檢出惡性病變的特異度達100.0%[34]。Zou等[35]發現,當第4 min最大增強率≤65%時,鑒別活性炎性結節與肺癌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可達93%和100%。EP、ME及廓清率對肺癌和富血供的良性結節也具有較高的鑒別診斷價值[36]。ME(0.13)和強化斜率(0.016/s)能進一步診斷高、低生物學活性的良性病變,為選擇干預治療或隨訪提供臨床依據[37]。肺癌的容積轉運常數(Ktrans)和速率常數(Kep)數值高于良性病變,靈敏度分別為90.6%、87.5%,特異度為82.4%、76.5%,明顯優于PET/CT(靈敏度75.0%,特異度70.6%)[38]。Mamata等[39]發現良性病變的Kep值均小于1.0 min-1,Kep閾值設為1.0 min-1時,診斷靈敏度、特異度、準確率、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分別為76%,100%,80%,100%和45%。通過不同功能成像方法如DCEMRI和DWI/IVIM的聯合應用,可以進一步提高良惡性病變診斷的效能[40-41]。呼吸運動是影響DCE-MRI的主要因素,與屏氣掃描相比,自由呼吸掃描結果重復性更好[42],同時,采用3D非剛性運動校準方法也可以大大減少呼吸運動導致的圖像形變,減少漏診和誤診機會[43]。
2.2.1 組織分型
肺癌的組織學分型包括小細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和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其中,NSCLC包括大細胞肺癌、鱗狀上皮細胞癌和肺腺癌。高分化腺癌的ADC最小值顯著高于其他組織類型的肺癌(鱗癌、低分化腺癌、SCLC)[44-46]。NSCLC的ADC值、D值顯著高于SCLC[47-48]。而D*和 f 值在腺癌、SCLC中無明顯差異[41]。DCE-MRI結果顯示[48],NSCLC的Ktrans、Kep和血管外細胞外容積分數(Ve)均高于SCLC,并且,腺癌上述值也顯著高于鱗狀細胞癌,其靈敏度分別為73.1%、69.2%,69.2%,特異度分別為85.7%、84.3%、100%。Pauls等[49]也發現NSCLC的最大強化率(maximum contrast upslope,mCUS)和最大強化值(maximum contrast uptake,mCU)明顯高于SCLC,鱗狀細胞癌的達峰時間(time to peak,TTP)明顯高于腺癌。
2.2.2 肺癌的TN分期
肺癌常合并繼發性改變,如肺不張等,影響T分期評估,MR T2WI序列及功能成像DWI、IVIM、DCE-MRI能區分實質腫瘤和肺不張[21,31,50-53]。并且,MRI高軟組織分辨率能清晰反映鄰近胸膜的受累情況[50,54]。
CT測量淋巴結短徑超過10 mm及異常強化是診斷肺癌淋巴結轉移的常用方法,但早期浸潤的淋巴結無明顯腫大。MRI通過信號改變可早期發現受累的淋巴結[54-55]。研究[56]發現,STIR和DWI用于N分期的靈敏度分別為84%、69%,特異度為91%、93%。常用的評估方法包括形態學特征(如邊緣皮質的增厚或淋巴結脂肪成分的消失[57-58])肺癌和淋巴結的ADC差值[59]、STIR淋巴結信號強度與0.9% NaCl溶液信號強度比率、淋巴結-肌肉信號比[59]。與DWI、PET/FDG相比,STIR評估淋巴結轉移的準確率和靈敏度更高[60]。
放化療后腫瘤細胞壞死、凋亡,水分子擴散受限程度降低,ADC值明顯增加[61-62]。ADC值與肺癌的治療預后有關,在治療后的3或6個月內,ADC值與腫瘤復發率呈顯著的負相關,ADC值可以作為預測早期治療效果的獨立預測因子[63-64]。關于DCE-MRI的研究[65]發現,接受化療后肺癌的Ktrans和Ve明顯降低。腫瘤組織的Ktrans值越高,對化療越敏感,當Ktrans閾值為0.032 min-1時,靈敏度、準確率和特異度分別為84.62%、77.78%和81.82%。Tao等[64]也發現Ve值(<0.24)可以預測NSCLC對放化療的早期反應,從而及時提供療效評估結果,指導對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
既往研究[5-10,14-15]發現,MRI檢出直徑≥5 mm實性結節的靈敏度和特異度較高,對肺結節的篩檢和隨訪具有重要意義,可以作為CT篩查的可替代檢查工具。但是,對部分亞實性結節和純磨玻璃結節,MRI檢出能力有限。由于受運動、磁敏感偽影的影響,MRI顯示小結節的大小、邊緣與CT檢查存在一定差異。并且,由于MRI檢查時間長、費用昂貴,如何優化檢查序列,制定合理的篩查、隨訪方案仍然需要進一步探討。
MRI診斷肺結節具有獨特的優勢,其功能成像方法有助于良惡性病變的診斷、組織學分類、腫瘤治療效果評估和預后預測,從而指導臨床治療。隨著放射組學和放射基因組學的研究和發展,MRI新技術,如DKI、IVIM、動脈自旋標記(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等能提供更多靈敏的影像標志物,將圖像特征與基因表達、蛋白質水平等聯系起來,促進精準化醫療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