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若愚
電視理論節目以影像視聽形式,對黨的創新理論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進行深入解讀,將馬克思主義理論通俗化大眾化,讓黨的創新理論以電視傳播形式“飛入平常百姓家”,是理論傳播的重要載體之一。近年來,以《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等為代表的電視理論節目,發揮電視媒體畫面直觀、聲情并茂等優勢,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進行解讀,在不同年齡段觀眾中尤其是在青年群體中達到了良好傳播效果。在眾多理論作品中,電視理論節目以其可視化而獨樹一幟,既有理論宣講面對面傳播的良好效果,又具有報刊、廣播、移動互聯等媒體廣泛傳播的優勢,因而具有獨特的傳播優勢和魅力。
內容是電視理論節目的靈魂。我們要堅持“內容為王”的創作理念,用多樣的電視手法和生動的理論語言,傳遞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將黨的創新理論以電視理論節目的形成呈現給觀眾,讓電視理論節目既有意義又有意思,在以娛樂為主要功能的電視節目中獨樹一幟,不斷開創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新局面。
內容選題策劃要做到緊扣理論創新和時代主題。電視理論節目的宗旨是傳播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必須緊扣時代主題進行選題策劃,讓觀眾獲得耳目一新的視聽體驗。電視表現形式要為展示內容服務,因此,電視理論節目要得到觀眾認可,既要體現鮮活清新的藝術風格,更要體現豐富扎實的思想理論內涵——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通過鏡頭深入挖掘理論指導實踐的生動事例和豐碩成果,促進黨的創新理論在中國大地上不斷走深走實。例如,中央宣傳部理論局、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聯合制作的電視理論節目《馬克思是對的》,緊緊抓住紀念卡爾·馬克思誕辰200周年這個重要契機,邀請理論研究專家和青年代表共同對馬克思成長歷程和經典理論進行深入解讀,帶領觀眾深刻領會黨的創新理論源泉,在敬仰千年思想家的同時領悟新時代的新要求。再如,浙江省委宣傳部和浙江衛視推出的電視理論專欄節目《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包括《第一季:十九大精神面對面》《第二季:紅船》《第三季:激蕩——改革開放40年的浙江實踐》《第四季:浙江精神》《第五季:起來》《第六季:治理》《第七季:初心》等,深入闡釋黨的創新理論,引導廣大黨員干部深刻領會黨的創新理論的核心要義和精神實質。這些節目的選題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將黨的十九大精神融入其中,讓觀眾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認識。
內容腳本編排要做到內涵豐富和邏輯嚴謹。
電視理論節目文字腳本的質量直接影響理論傳播效果。好的文字腳本講究內在邏輯和內容編排,用嚴謹的邏輯結構和理論自身的真理力量來凝聚觀眾,用豐富的內容和貼近群眾的演示來吸引觀眾,讓觀眾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理論知識,唯有如此,才能讓電視理論節目真正立體生動,觸碰觀眾心靈,真正取得理論傳播的實效。理論節目要做到叫好又叫座,要精心打造電視理論節目腳本。腳本要真實、準確地傳播黨的創新理論,要有鮮活清新的文風、可親可近的氣場、生動走心的故事,努力將理論通俗化,以簡短而生動的故事作為宏大主題的切入口,讓節目的表現形式和傳播形式都極富親和力、感召力。例如,中央宣傳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創作的《百家講壇》特別節目《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以習近平總書記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經典名句為切入點,設計原聲微視頻、思想解讀、經典釋義、現場訪談、互動問答、經典誦讀等六個環節,文字腳本凝練,充滿智慧,深深地打動人心,為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生動闡釋與廣泛傳播作出了積極貢獻,產生了強烈社會反響。再如,《馬克思是對》以“總—分—總”的結構對節目內容進行編排,第一集用時間為線索講述馬克思求學、愛情、事業等方面的故事,總述了馬克思光輝的一生。第二到第四集,分別從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三個方面進行深入探討,讓觀眾對馬克思主義有了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把握。第五集以《千年思想家》為題,總述馬克思主義理論如何改變中國和改變世界。清晰的邏輯、有血有肉的內容讓理論節目更加生動,讓觀眾對馬克思的生平及其思想有了更為直觀和深刻的認識。
內容錄制場景設計要注重參與者體驗和觀眾體驗。與文字理論作品單純提供閱讀體驗、廣播理論作品單純提供音頻體驗不同,電視理論節目落腳點應該在觀看上。因此,提高電視理論節目可視性成為內容創新的重點之一。這就要求我們在表現形式上推陳出新,用新穎的表現形式、充滿感情的表達方式來展示主題,通過豐富的現場表現和節目環節提高節目的可視性,以講故事的方式使理論變得生動起來,用飽含深情的朗誦調動觀眾情緒,形成獨特的理論節目特色。這是電視理論節目的主要創新方式之一,也是形成電視理論節目鮮明特色的重要因素。例如,《馬克思是對的》將課堂搬入演播廳,采用青年學生提問與理論專家解答的互動形式,插入手繪動畫等可視化方式,呈現出別開生面的舞臺效果,使觀眾有了重返課堂和重現青春的心理感受,使理論更直觀地為觀眾接受。再如,《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選擇少數民族村莊、大學校園等各具特色的場景進行錄制,特色鮮明的錄制場景為參與者和觀眾沉浸到理論環境之中,在特定的情境中調動參與者飽滿的熱情,讓觀眾在真實生動的基層生活中更加透徹理解黨的十九大精神。將錄制場景選在戶外,不僅消除了演播室內鏡頭的壓迫感,讓嘉賓和觀眾迅速進入到理論節目氛圍,對于提高理論節目收視率和理論傳播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
理論深度是電視理論節目的靈魂。因此,節目環節不論如何設置,都要將理論的權威性放在首位。這就要求,參與電視理論節目的專家具有很高的政治素質、很強的理論功底、很好的氣質形象。
電視理論節目需要政治過硬的理論專家。在電視上傳播黨的創新理論是一項政治性很強的理論傳播工作,嘉賓選擇必須堅持政治標準,做到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要始終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上走在前作表率;要有良好的政治品德,懂紀律、守規矩,守底線、遠紅線;講道德、育美德,有實線、求高線。政治過硬不僅表現在政治道德上,也體現在個人的品德修養上。因此,在選擇電視理論節目宣講專家的過程中,不僅要進行八小時之內的政治考核,還要深入到專家的同事和鄰居中,考察了解專家在八小時之外的表現。要選出政治素質好、道德品質好,知行合一、群眾信服的理論專家上電視節目。
電視理論節目需要本領高強的理論專家。理論傳播是一項專業性強、技術含量高的工作,沒有深厚的理論功底、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難以勝任電視理論宣講這份工作。我們要選擇那些真正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堅定信仰馬克思主義,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論專家。要想從思想理論上說服人,不僅要懂和信,更要能說出來,這就需要宣講專家在熟練掌握黨的創新理論的基礎上,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改革發展實踐有深入的認識和把握,既善于用黨的創新理論闡釋實踐,又善于用基層實踐創新印證黨的創新理論,能夠準確地表達和宣講,能夠靈活自如地回答現場觀眾的提問,做到對傳播的內容真信、真懂,把理論闡釋清楚,既有理論邏輯,又結合實際、深入淺出,讓觀眾聽了就懂、懂了就信。
電視理論節目需要觀眾喜愛的理論專家。電視理論節目不僅要傳播黨的創新理論,還承擔著啟迪思想、傳承文化、激蕩夢想的責任,要當好大眾文化的引導者、精神文明的傳承者。因此,應邀請學養深厚、氣質優雅、舉止端莊、語言流暢,且能夠獲得觀眾認可和喜愛的理論專家。例如,《馬克思是對的》邀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專家、雙一流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等權威理論學者為觀眾解讀理論,《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邀請了著名黨史權威專家、黨建權威專家參與電視理論節目制作,均得到觀眾普遍認可。
電視理論節目要將黨的創新理論傳播給觀眾,必須創新電視表現手法,根據目標受眾的特點考慮節目環節設置和呈現形式,將嘉賓訪談宣講、理論專家與觀眾面對面交流、脫口秀等形式結合起來,創新節目形態,做到張弛有度;既緊湊又不失輕松,既有理論深度也有人性溫度。
優化設置嘉賓與觀眾互動環節。重大理論宣講一般采取直播領導重要講話、播音員播發相關理論稿件、宣講員宣講等形式,往往能夠達到比較好的傳播效果。但如果理論傳播全部選取這種單向度的信息傳播方式,反饋機制不夠完善,沒有和受眾的交流,傳播效果就會打折扣。從傳播實踐看,增強電視理論節目的可視性有利于提升理論傳播的有效性,因而需要加強互動環節設計。例如,《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第二季《紅船》,在節目錄制現場專門布置朗誦區,通過追光效果和現場音樂伴奏,強化朗誦的儀式感,增強了與觀眾的情感共鳴。節目通過現場朗誦、故事講述、嘉賓觀眾互動等方式,追根溯源,深入闡釋紅船精神的理論貢獻、深刻內涵、歷史地位和時代意義,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再如,吉林電視臺《好好學習》節目圍繞理論傳播的主題,設置了好學生領任務、學習進行時、好老師點評、好好學習小課堂等環節,在實踐體驗和游戲競技中完成一系列學習實踐任務,使理論學習變得生動有趣。《馬克思是對的》邀請的嘉賓不僅有理論專家、青年教師,還有高校青年學生。通過節目特別設置的互動環節,以課堂的表現形式,讓青年學生代表與嘉賓面對面溝通,從年輕人的視角提出大家普遍關心或疑惑的問題,極大增加了節目的親切感。
優化設置節目背景。要充分發揮電視的優勢,用好舞美燈光設計、音樂伴奏等表現形式,使得電視理論節目熱情洋溢、朝氣蓬勃,讓觀眾在情感共鳴中獲得崇高的精神力量。例如,《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設置具有儀式感的詩歌朗誦環節,讓年輕人用充沛的情感朗誦激情飽滿的篇章,致敬社會主義新時代,取得良好傳播效果。
優化設置節目場景。大多數電視理論節目都是在演播室內攝制的。近年來,在電視理論節目創新中,電視工作者大力推進場景創新,改變以往多在直播間正襟危坐的呈現方式,走進工廠車間、軍營高校、街道社區和田間地頭,真正走到群眾中和群眾交流,從中發現故事、講述故事、闡釋思想,通過談話、親歷者講述、文藝表演等多種電視藝術形式,廣泛傳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既以小見大展示實踐成果,又深入淺出進行理論闡釋,達到了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
移動互聯時代,手機移動端越來越成為理論傳播的重要手段,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成為人們碎片時間獲得信息的主要渠道。電視理論節目必須順應時代發展和受眾接受信息習慣的變化,有效利用融媒體傳播渠道,提升電視理論節目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推進電視理論節目新媒體矩陣傳播。新媒體時代,電視理論節目既要充分發揮傳統媒體受眾面廣、公信力高、能夠引導輿論等優勢,又要加強與網絡視頻平臺合作,主動注冊和運維自媒體平臺,實現與觀眾的互動溝通,打造融媒體傳播矩陣。例如,《馬克思是對的》等電視理論節目都是由主流媒體首播,然后以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自媒體進行深度傳播,通過騰訊、愛奇藝、優酷等APP平臺推出完整版和精簡版,通過整合傳播,強化電視理論節目的傳播效果和品牌影響力。
推進電視理論節目移動互聯微傳播。與電視觀眾能夠花半小時左右時間觀看完整節目不同,微信、微博觀眾通常都是利用上班路上、工間休息等碎片化時間觀看。這就要求我們用大數據分析各種傳播渠道受眾觀看習慣,推送更有針對性的信息,進行精準傳播。例如,《馬克思是對的》完整版時長30 分鐘,在視頻網絡平臺上推出時長4分鐘的內容精編版,比較好地滿足年輕受眾碎片時間的觀看需求。
推進電視理論節目聯合攝制和傳播。采取聯合攝制、聯合傳播的方式,能夠一檔理論節目在多個省市區電視臺播出,產生事半功倍的傳播效果。例如,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指導,由全國33家衛視聯合制作播出大型電視理論節目《思想的田野》,這些理論節目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為基本框架,緊密結合本地區具體實際進行創作,主題突出,特色鮮明,具有較強的創新性、引領性、指導性、推廣性。這些電視理論節目既真實又生動,讓人們真切地感受到人民生活正在發生的日新月異的變化。這種聯合制作播出的形式,為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作出了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