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煒
(山東社會科學院省情與社會發展研究院 濟南 250002)
20 世紀80 年代,文化旅游開始在國際旅游市場興起,成為許多國家發展旅游產業、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方式之一。進入21 世紀,文化旅游受到國內大眾的青睞,帶動并促進了我國現代旅游業的發展。據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統計,全世界約有37%的旅游活動涉及文化因素,文化旅游者正以每年15%的幅度增長[1],文旅融合發展已成為必然趨勢。目前,一系列鼓勵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措施的相繼出臺及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為深度開發旅游文化資源,加速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推出更多更好的特色文化旅游產品提供了強大動力。我國公共圖書館是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擁有豐富的文化信息資源,在文旅融合中起到了基礎性作用。在長期建設發展過程中,圖書館界對圖書館與旅游融合發展進行了認真的思考研究和積極的實踐探索。本研究通過梳理相關研究成果,考察公共圖書館與“行、游、住、食、購、娛”旅游六要素之間融合發展的典型實踐案例,對圖書館如何在文旅融合中堅守文化責任,拓寬發展空間,提出了對策建議。
國內圖書館界從1985 年起就開始對圖書館與旅游融合的相關問題進行了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①圖書館旅游服務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宋玉真(2003)[2]等認為,作為文化資源中心的圖書館在旅游活動中具有重要地位,應在深化文化旅游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傅寶華(2010)[3]認為,公共圖書館擁有豐富的地方文獻資源,應為本地區旅游經濟發展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務支持。②圖書館旅游功能。王世偉(1995)[4]從旅游要素、旅游資源和旅游環境文化等方面論述了圖書館旅游功能,提出了實現圖書館旅游功能的路徑和建議。唐峰陵、黃付艷(2010)[5]從休閑理論入手,闡述了圖書館旅游休閑功能內涵,提出了發揮圖書館旅游休閑功能的構想。③圖書館旅游信息服務。王新利(2004)[6]從文化發展的角度,提出了發揮資源優勢、拓展服務領域、提升服務層次的公共圖書館服務文化旅游和建設旅游文化的思路對策。黃雁湘(2009)[7]從加強優秀文化與旅游資源的整合,開發利用旅游信息資源的角度,提出了圖書館服務地方經濟文化旅游發展的具體措施。④圖書館旅游資源數字化。尹美菊(2008)[8]研究了館藏旅游數字化建設的原則、思路及要求,對不同類型的旅游信息數據存儲提出了技術規范要求。鄭紅京(2015)[9]分析了旅游信息數字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和用戶需求趨勢,提出了圖書館旅游信息數字化建設與利用的方式方法。⑤圖書館文旅融合。目前,這方面的研究還不是太多,比較有代表性的成果主要有:王世偉(2019)[10]梳理了國內外圖書館文旅融合的理論與實踐,總結了國內公共圖書館文旅融合的典型案例,從三個維度論述了開展公共圖書館文旅融合的相關問題。鄢瑩(2019)[11]分析了公共圖書館文旅融合部分實踐案例的經驗和價值,提出了未來發展的若干思路對策。金龍(2019)[12]分析了文旅融合趨勢下公共圖書館開展研學旅游的優勢,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創新發展路徑。從總體來看,圖書館與旅游融合的相關研究成果數量不多,一直處于“穩定”狀態,與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具有一定的差距[13]。
國家旅游局在90 年代初期,根據國內旅游業的實際情況,經過認真研究提出了旅游六要素,即“行、游、住、食、購、娛”。隨著我國旅游業的不斷發展,學界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對旅游要素進行了研究,并且對六要素的排列順序、名稱內容等也在不斷進行調整,目前學界對旅游要素還沒有公認的定論,但在一定程度上,六要素構成了旅游的基礎[14]。多年來,圖書館圍繞旅游六要素開展了相互融合發展的實踐,為圖書館文旅融合提供了許多成功案例和經驗。
“行”——自1981 年加拿大蒙特利爾建成世界上第一家地鐵圖書館——梅特米基爾圖書館后,日本、美國、韓國等也陸續建起了地鐵圖書館。隨著我國地鐵和軌道交通的普及,一些較大型的城市如上海、武漢、南京等也開始出現地鐵圖書館。
2015 年,國家圖書館與京港地鐵合作建立了“M 地鐵·圖書館”。該圖書館通過建立站內圖書館、圖書專列、主題車站和圖書漂流等形式,推薦優秀經典圖書,方便公眾利用出行時間享受閱讀的樂趣。同時,圖書館還提供電子圖書在線免費閱讀服務,乘客只需通過掃描車站內、車廂內的二維碼就可以免費在線閱讀國家圖書館提供的5 萬余冊圖書和300 余種期刊。2016 年8 月,中國國家圖書館“M地鐵·圖書館”項目榮獲國際圖聯頒發的“國際圖書館營銷獎”,該獎項旨在表彰圖書館實施富于創意并注重應用效果的營銷項目或推廣活動[15]。在2019 年4 月23 日的“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國家圖書館與京港地鐵共同舉辦了以“人無再少·書可重讀”為主題的閱讀推廣活動,活動通過線上向公眾征集主題讀書清單、分享閱讀體會及閱讀故事,線下陸續在京港地鐵所轄線路的燈箱、梯牌、部分列車車廂以及北京大學東門地鐵站備用房等地鐵媒體展示相結合的方式,引導乘客回顧經典讀物,重拾經典著作的文字魅力。目前,“M 地鐵·圖書館”已開展了11 期主題閱讀推廣活動,吸引了20 余萬人次的閱讀[16]。圖書館將閱讀推廣活動融入地鐵環境中,宣傳和展示了圖書館的優秀文化資源,為乘客打造了一個具有文化品位的出行線路和閱讀空間。
“游”——圖書館不僅保存著與名勝古跡、自然風光等有關的文化旅游資源,而且其頗具特色的外觀建筑、內部環境和歷史淵源也往往成為文化旅游的重要內容。聞名世界的文化旅游景點就包含有國外一些歷史悠久的圖書館和國內許多文化價值頗高的古代藏書樓。
近年來,一些特色圖書館成為了新的文化旅游地標。如2017 年,北京有關部門向公眾推出了十大特色圖書館,上海市旅游部門也向游客推薦了九家不同風格的特色圖書館[17],國家圖書館和天津濱海新區圖書館可謂是其中的典型代表。1987 年落成的國家圖書館曾被評為20 世紀8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之首,以其館藏宏富,品類齊全和宏偉的建筑、優雅的環境、獨特的氛圍吸引了眾多讀者和游客[18]。2017 年10 月開放的天津濱海新區圖書館以現代建筑理念和科技方法,通過“書山有路”“文化天地”“知識海洋”“濱海之眼”等獨特設計,創造了極具美感和想象力的學習空間,迅速登上了網絡熱搜,成為新一代“網紅打卡點”。其開館不到兩個月,便接待讀者達40.56 余萬人次,3 萬多人辦理讀者證,借出圖書共計153 800 冊[19]。2018年9 月,天津濱海新區圖書館榮登美國時代周刊“2018 年最值得去的100 個地方”榜首[20]。作為文化旅游新地標的圖書館不僅增添了城市旅游的文化品位,還成為了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窗口。
“住”——隨著旅游消費需求的升級換代,許多設計精美、獨具特色的民宿,成為許多游客向往的“詩和遠方”。圖書館將閱讀服務與民宿結合起來,擴大了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延伸了圖書館服務空間,發揮了文化服務在城市旅游、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
重慶市渝中區的文創產業園民宿多、分布廣,客源以本地年輕人以及外地游客為主。為提升園區文化品位,擴大閱讀群體,重慶市渝中區圖書館與城市精品民宿“米民宿”合作,在民宿內建立了“24 小時城市書房”。書房根據游客特點,擺放了以社科類為主的圖書3 000 余冊,并提供24 小時開架借閱、網絡服務和自助服務等,書房還經常組織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受到了游客和讀者的歡迎[21]。在鄉村民宿興起的當下,浙江圖書館人勇于探索,敢于實踐,在大山深處建立了一批民宿特色分館,將書香與美好的休閑生活、田園風光結合在一起。近日,由中國圖書館學會等組織主辦的“新時代公共圖書館文旅融合發展浙江現象研討會”在浙江省淳安縣下姜村舉行,浙江省部分市、區圖書館在會上分別介紹了文旅融合發展的做法和經驗。專家對浙江省的“圖書館+民宿”文旅融合模式給予了高度評價和充分肯定,認為“浙江館鎮合作,亮點突出,惠民惠客,多方兼顧,書屋和民宿的結合,改善了相對單一的旅游狀態,為全國其他地區提供了示范”[22]。
“食”——圖書館積極與餐飲業開展跨界合作,將文化資源與商業服務聯合起來,讓顧客在品味美食的同時,享受閱讀的快樂,為城市營造了愛讀書、好讀書的文化氛圍,構建了文明、和諧的都市旅游環境。
2014 年, 江陰市圖書館在全國率先推出了“公共圖書館+咖啡館”的合作模式,開創了“三味書咖”城市閱讀聯盟。江陰市圖書館根據咖啡館的實際情況,提供了中外名著、小說詩歌、歷史演義、名人傳記、健康養生等多類別圖書3 000 余冊,市民和游客可在店內免費閱讀圖書,并可通過市民卡、市圖書館借書證在店內辦理借閱手續,實現與總館通借通還。此外,咖啡館還提供免費Wifi,讀者可以上網查詢江陰市數字圖書館館藏圖書,在店內預約新書。目前“三味書咖”城市閱讀聯盟已有包括咖啡館、茶社在內的九家加盟分館,各分館還不定期舉辦各種閱讀活動,豐富市民的文化生活[23]。2017 年8 月,“浙江圖書館肯德基24 小時分館”正式開館,這是浙江圖書館首個24 小時開放的自助分館。該分館有藏書2 200 余冊,為滿足家長和兒童讀者的借閱需求,館內還配有大量中外優秀繪本、少兒讀物以及親子教育類圖書,分館還通過支付寶線上辦證、自助機自助借閱,與總館及其他分館“通借通還”等措施,共享浙江圖書館文獻資源,目前,浙江圖書館已與肯德基聯合建起了兩家分館[24]。
“購”——圖書館文創商店通常被稱作是圖書館的“最后一個閱覽室”[25],具有文化內涵和文化特色、富有書香氣息的圖書館文創產品既有文化價值、使用價值,又有收藏意義、紀念意義,能夠引起游客關注,產生購買欲望,形成新的文化消費熱點。
2016 年5 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文化部等部門發布的《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要求各級文化文物單位依托館藏文化資源,開發各類文化創意產品,推動中華文化實現創新性發展,使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隨后國家圖書館等7 家圖書館被確定為文創產品開發試點單位。2017 年9 月12 日,“全國圖書館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聯盟”在北京成立,這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加速提升圖書館文創研發水平,開創圖書館文創新局面注入了新的活力。聯盟成立僅半年多時間,就有近30 家成員館經歷了文創產品從無到有的過程,54%的成員館建立了專職文創機構。2018 年5 月在河北廊坊舉辦的中國圖書館學會年會上,多家圖書館展示了500 多種文創產品。現在聯盟成員已達116 家,年接待讀者達1.5億以上人次。目前,國家圖書館依托恢宏的館藏資源、強大的研發力量、豐富的文創產品和線上線下的銷售渠道,引領了圖書館界文創產品的開發,2018 年共有270 多種文創產品在國圖文創商店“上線”,經營收入達5 900 多萬元。實物文創產品種類總數達到近700 種,數字產品有12 種[26]。
“娛”——我國各級公共圖書館不僅通過多種形式的文化服務為公眾學習科學知識、提升文化素養提供了重要平臺和場所,還通過在節假日舉辦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動的方式,使之成為大眾了解歷史民俗文化、獲取旅游目的地信息、體驗文化休閑旅游的首選地之一。
近年來,上海圖書館抓住文化旅游快速發展的契機,相繼開展了一系列的文化旅游服務和娛樂活動,如在館內設置專門的旅游書架和閱覽室,為讀者提供旅游信息服務,定期舉辦不同主題的讀者旅游沙龍活動,交流旅游信息,分享旅游經歷[27],還推出了“美麗中國攝影藝術西部篇”“中國四大名園”等精品旅游攝影展,向公眾推介、宣傳文化旅游景區景點。為加強中外文化交流,上海圖書館還在不同國家舉辦數百場巡回展覽,向世界展示中華優秀文化。目前,上海圖書館的“上圖展覽”已成為知名的圖書館文化品牌[28]。為讓市民和游客充分享受文化大餐,感受美好生活,湖北省圖書館在2019 年春節期間舉辦了“迎春書畫展”、新春影視觀摩、愛心捐書、“金豬納福”VR 體驗等十余項豐富的文化活動,有2.46 萬名讀者和游客共享了內容充實和富有趣味的“文化新年”[29]。2019 年元宵節期間,寧波圖書館策劃的“寧波老味道”展覽在浙江圖書館展出。展覽通過傳統菜肴、小吃美食和猜燈謎、做湯圓的體驗活動,體現當地生活氣息,宣傳地域民俗文化,吸引公眾前往[30]。
2019 年1 月12 日,由中國人民大學發布的“2018 年中國文化產業系列指數”顯示,我國文化消費綜合指數繼續走高,在文化旅游的意愿支出上,受訪者愿意每年在文化旅游領域支出3 000 元以上的占比超過50%,但意愿支出與實際支出有較大差距,這說明文化旅游有很大發展空間[31]。從圖書館與旅游相互融合發展實踐可以看出,我國圖書館界早已對圖書館文旅融合內容、形式進行了認真思考和初步實踐,并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益。伴隨著旅游市場和文旅融合進程的不斷擴大和推進,會有更多的機構和組織陸續加入進來,文旅融合模式、文旅融合產品和文旅融合內容將向著多元化、特色化方向發展,這給圖書館文旅融合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公共圖書館是公益性文化事業機構,在為公眾提供閱讀學習、獲取知識、文化休閑等方面,發揮著其他機構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文旅融合趨勢下,如何保持服務初心,堅守文化擔當,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水平,拓展公共文化服務的廣度和深度,創新圖書館文旅融合發展,是圖書館人需要認真研究的時代命題。
文旅融合是在文化和旅游各自良好發展基礎上的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圖書館文旅融合的目的是要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心,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促進社會經濟文化健康有序的發展。作為歷史文化資源和社會文明成果集散地的圖書館在文旅融合趨勢下,要時刻牢記服務使命,堅守文化擔當,在保證社會公益性,為公眾提供高質量公共文化服務的前提下,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不斷拓寬新時期圖書館的發展空間。
文化事業是牢固民族發展根基的事業,不可急功近利。圖書館文旅融合并非意味著圖書館的一切服務都可以隨意與旅游融合,當發展時機不成熟或與公益服務相矛盾的時候,圖書館寧可放慢或放棄融合速度或項目,切不可為了“融合”損害公眾利益和圖書館形象,影響文化事業的發展。圖書館要堅持“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發展原則,充分考慮各方因素,扎實推進圖書館文旅融合進程,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和旅游產業的共贏。
我國圖書館文旅融合是一個新生事物,目前還處于探索發展階段。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省市層面,都缺乏完善的運行機制和制度措施來管理、規范和指導實踐活動。國家和政府是推動、指導文旅融合發展的關鍵。所以,文化和旅游部等相關部門要盡快制定和完善相關的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規,構建職能更為完善的監管機制,為圖書館文旅融合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各地區、各部門應結合本地文化、旅游發展的實際情況,合理制定文旅融合規劃,統籌整合本地區文化旅游資源,可選擇一兩個帶動能力強的圖書館文旅融合項目作為試點,重點扶持,培育圖書館文旅融合典型,總結形成可復制、可借鑒、可推廣的經驗和模式,發揮示范、引領和輻射作用,達到以點帶面、點面結合的效果,推動本地區的圖書館文旅融合深入發展。
首先,加強圖書館文旅融合相關理論研究。圖書館要了解和掌握文旅融合發展現狀和趨勢,圍繞圖書館文旅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關系以及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等進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加大相關理論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夯實圖書館文旅融合理論基礎,為實踐活動提供理論支撐。其次,創新多元化的文旅融合模式。圖書館要通過深度挖掘館藏旅游文化資源,將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巧妙融入旅游活動中,積極創造多種形式、多種模式的文旅融合,打造圖書館文化旅游品牌,提升旅游景區文化內涵和文化特征,讓游客能夠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導和培養公眾文化消費理念和消費習慣,提高公眾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素養。最后,提升圖書館服務營銷和推廣能力。隨著市場細分、差異化服務競爭的日益加劇,服務營銷和推廣在圖書館文旅融合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新媒體以其傳播速度快、交互性強、信息量大等特點成為了人們了解文化旅游資訊的重要渠道。圖書館要重視官方微博、微信、APP 等新媒體平臺建設,應用新媒體平臺及時宣傳圖書館文旅融合發展動態,推介圖書館文旅融合項目,并通過用戶點擊率、反饋信息等數據分析,精準把握消費者的現實需求和潛在需求,調整發展策略,開發具有市場潛力的文旅融合形態。
圖書館從業人員的文化素質和文化修養既體現在讀者服務工作過程中,也體現在產品研發、服務銷售和市場推廣等方面。一方面,圖書館應加強對文旅融合從業人員的培養,通過文化培訓、文化體驗等活動,提高他們的道德修養、文化修養和鑒別、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文化之風的能力。另一方面,圖書館文旅融合從業人員也要時刻保持對文化的敬畏和尊重,在弘揚民族文化的同時,不斷加強對民族文化知識的學習,用充滿文化氣質的服務內容和服務產品感染游客、吸引游客、打動游客,引導游客走進絢麗的文化世界,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進而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播的紐帶和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