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全滋(大連工業大學圖書館)
筆者曾于2009年與馬恒通先生探討過圖書館的本質問題,[1]而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社會其他媒體、組織和機構紛紛參與社會閱讀活動和工作,給圖書館帶來巨大沖擊和挑戰,因此,有必要重新審視和研究圖書館的本質問題。本質是事物的根本性質,是事物成為它自身的原因或根據。[2]圖書館本身并不是自然存在物,圖書館的本質當然也不可能是客觀存在的,它是社會分工賦予圖書館的特殊性規定。作為社會生態系統的一個分支,圖書館必然有屬于自己的獨特職能,只有準確把握圖書館的本質,才能明確圖書館的發展方向,這是圖書館學科得其獨立地位的前提,是圖書館學科研究的邏輯起點和形成學科基礎理論的基石,規定著圖書館學科的性質、基本內容和理論體系。[3]圖書館本質問題, “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實踐問題,它直接關系到每個從業人員對圖書館的認識,關系到圖書館性質、職能的定位,關系到辦館思想、服務理念的形成,也關系到如何向讀者宣傳,如何引導社會利用圖書館” 。[4]正如科學史所言,一門科學,在社會實踐和科學發展的條件下,隨著情況的變化,除了要研究新問題以外,往往還需要回頭對自己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進行再認識,而且常常產生不同的看法。[5]
1957年,劉國鈞先生的《什么是圖書館學》拉開了國內關于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研究的序幕。圖書館的本質或回答 “圖書館是什么” 這一問題,便成為所有此類研究的邏輯起點,也是各種圖書館學理論體系的基石。[6]在半個多世紀的圖書館本質研究中,前輩們取得了很多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圖書館的建設和發展。如今,社會閱讀環境變了,讀者閱讀行為和閱讀方式也變了,而盡管事物的本質是相對穩定的,但又并不是凝固、僵死、一成不變的,而是發展變化的,[7]建立在相對孤立的傳統圖書館(包括古代圖書館和現代圖書館,下文同)基礎上的本質觀點已經難以適應新時代圖書館的發展要求。 “文獻交流中心” “信息交流中介” “信息資源體系” “知識交流” “知識集合” 等各種圖書館本質觀點在競爭激烈的閱讀環境下難以指導圖書館實踐,當然,這是歷史的局限性而不是個人認識的局限性。 “藏用性” 觀點更接近圖書館的本質,為用而藏、因藏而用,它基本揭示了圖書館的基本矛盾。在全民閱讀的大背景下,圖書館、互聯網、廣播電視、數據商、專業網站等各種媒體、組織和機構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參與社會閱讀服務,搜集文獻信息不再是圖書館的專利,文獻信息資源也不再是圖書館的絕對優勢。隨著物聯網的進一步發展,圖書館與其他媒體合作共贏的空間會進一步擴大。筆者以為,探索圖書館的本質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尋找圖書館的未來出路,為了更清楚地認識和把握圖書館,需要排除慣性思維和歷史局限,從圖書館的產生與發展開始著眼。
巴特勒認為,圖書館的產生主要是為了滿足現代文明的文化需求。[8]圖書館誕生于人類的文化需要,這種文化需要也就是閱讀的需要,換句話說,圖書館是在人們的閱讀需求中產生的,閱讀與圖書館之間存在著必然的因果關系。既然圖書館因閱讀而生,那么必然也要為閱讀而行,這是事物發展的共性和規律。
在傳統圖書館階段,圖書館在文獻信息資源保障方面幾乎是一家獨大,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保存人類文化遺產成為圖書館的重要職責之一。在互聯網環境下,文獻信息資源越來越豐富,保存人類文化遺產的職責逐漸由博物館承擔,圖書館成為文獻信息服務中心,準確地說,圖書館成為了閱讀服務中心。圖書館的看家本領是 “為讀者找書、為書找讀者” ,其目的只有一個——促進閱讀,這應該成為圖書館一貫堅持并繼續堅持的根本宗旨。遺憾的是,圖書館曾長時聚焦于 “為讀者找書” ,突出表現就是 “買、買、買” ,同時,受評價指標等因素影響,圖書館更傾向于文獻收藏,并未完全做到 “藏用結合,以用為主” 。近年來,圖書館在 “為書找讀者” 方面有了一定起色,在資源開發、信息推送、讀者教育等方面有所改觀,但是對讀者建設工作仍不夠重視,導致讀者不斷流失、圖書館文獻利用率偏低、文獻借閱量持續下滑。閱讀是讀者與文獻信息的結合,圖書館的任務就是促成讀者與文獻信息的結合,這種結合越多圖書館的價值就越大。讀者與文獻信息如同天秤的兩邊,哪邊弱,圖書館就應該向哪邊加碼,圖書館正是在 “為讀者找書、為書找讀者” 、不斷推進讀者閱讀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和壯大起來。
“閱讀推廣” 是 “閱讀” 和 “推廣” 兩個概念的合成詞。 “閱讀” 是指個體從印刷文字、圖解、圖表等書面材料中獲取信息或意義的過程。個體在閱讀時,把文字等符號的視覺信息與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比較、預測、判斷、推理和整合,從而理解文字等符號所表達的意義,[9]閱讀既包括科普閱讀、也包括專業閱讀,既包含消遣閱讀、也包含科學研究。 “推廣” 是指擴大事物的使用范圍或影響范圍。[10]2011年,國際圖聯素養與閱讀專業委員會發布了《用研究促進圖書館的素養和閱讀:圖書館員指南》,將閱讀推廣的概念定義為 “使用不同策略促進閱讀,以及為促進個體形成言論和終身學習習慣的閱讀享受模式” 。[11]萬行明認為,閱讀推廣即推廣閱讀,就是圖書館及社會相關方面為培養讀者閱讀習慣、激發讀者閱讀興趣、提升讀者閱讀水平、促進全民閱讀所從事的一切工作的總稱。[12]于群等認為,閱讀推廣是指圖書館通過開展各種閱讀活動向廣大市民傳播閱讀知識、培養市民的閱讀興趣、促進全民閱讀的活動。[13]張懷濤認為,閱讀推廣是社會組織或個人為促進人們閱讀而開展的相關活動,也就是將有益于個人和社會的閱讀活動推而廣之。[14]但是,筆者認為,閱讀推廣與閱讀推廣活動(準確地說是閱讀活動)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閱讀推廣是一項比較復雜的事業,包括閱讀主體、閱讀客體、推廣策略、推廣方式等,閱讀推廣活動只是閱讀推廣的一種最簡單的方式而已。其一,閱讀既是個人行為也是社會行為,推廣閱讀需要全社會自上而下統籌推進;其二,閱讀由閱讀主體(讀者)與閱讀客體(文獻信息)兩個方面相互作用,只有合適的文獻信息在合適場合遇到合適的讀者,才能產生閱讀行為;其三, “推” 需要借助外力作用, “廣” 需要達到一定范圍,光有 “推” 的動作,沒有 “廣” 的效果是沒有意義的;其四,閱讀推廣的目的是 “閱讀最大化” ,但僅憑借閱讀推廣活動實現 “閱讀最大化” 是不現實的。綜上,筆者認為,閱讀推廣是通過管理、制度等策略平衡讀者與文獻信息之間的矛盾,從而實現閱讀最大化的過程。
本質是事物根本性的或最重要的質,即事物的根本性質。[2]定位事物本質的實踐雖然具有主觀性,但這種主觀性歸根結底是以尊重事物在特定條件下各種質的確定性為前提的,并不能離開事物固有的質而主觀隨意地賦予事物某種功能和本質。[7]圖書館本質在不同發展階段的表現有所不同,圖書館經歷了由收藏文獻到收藏借閱文獻再到收藏、整合、開發推送文獻(含信息、知識)與讀者建設的推廣階段,準確地說,圖書館從未停止過閱讀推廣工作,只是因相當長時間內讀者需求相對穩定,閱讀推廣處于隱性狀態。如今,讀者被互聯網等媒體、組織分流,圖書館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閱讀推廣也由隱性變為顯性、從幕后走到了臺前,成為圖書館行業關注的焦點。筆者以為,閱讀推廣能否成為圖書館的本質關鍵要看它是否滿足以下三個要件:充分揭示圖書館最基本、最一般的矛盾運動規律,體現圖書館在社會中的獨特價值和職能,指導圖書館事業可持續發展。
圖書館的構成要素包括文獻信息、讀者、館員和技術設備等,它們之間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了錯綜復雜而又相互交織的閱讀共同體。圖書館的職能是推進社會閱讀,閱讀是閱讀主體(讀者)與閱讀客體(文獻信息)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閱讀需求與文獻信息提供構成了圖書館的基本矛盾。自圖書館誕生(向公眾開放)之日起,閱讀矛盾就一直伴隨圖書館的發展而發展,只是在不同發展階段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有所變化。當館藏文獻信息資源不能更好地滿足讀者閱讀需求時,讀者可通過館際互借或文獻傳遞等方式獲取所需文獻;當讀者閱讀需求不足時,圖書館應在研究讀者、培育讀者、發展讀者和提升讀者方面增加人、財、物投入,培育新的閱讀群體、挖掘潛在讀者、提升現實讀者閱讀能力,進而提高讀者閱讀需求。圖書館的工作始終圍繞閱讀、讀者和文獻信息展開,圖書館事業正是在保障閱讀的過程中實現自身發展。圖書館的其他矛盾包括館員與讀者、讀者與讀者、館員之間、人與設備、管理與服務等,皆因閱讀而起;離開了閱讀,圖書館一切矛盾都將失去價值和意義。
(1)閱讀決定圖書館價值。圖書館因閱讀而有價值,蘇聯圖書館學家丘巴梁指出: “圖書館——群眾閱讀的組織者” ,[15]于鳴鏑先生提出: “圖書館不能消極地、被動地坐等讀者進館閱讀,而要積極、主動地‘組織’讀者進行卓有成效的閱讀” 。[16]圖書館的效益表現在圖書館為人與社會持續轉移和不斷創造客觀知識關聯價值,即圖書館積極促進客觀知識與人的匹配關聯、人與社會交流和利用客觀知識的轉化關聯的價值。[17]閱讀是衡量圖書館價值的重要尺度,推廣閱讀就是追求閱讀最大化的過程,也是圖書館實現自身價值最大化的過程。
(2)搜集文獻信息以促進閱讀。圖書館搜集文獻信息是開展閱讀服務的前提和條件,離開了文獻信息搜集,就談不上閱讀。為了讓讀者更好地利用文獻信息,圖書館要源源不斷地搜集與讀者需求相適應的文獻信息資源,特別是在以紙質文獻為主的傳統圖書館階段,圖書館一直處于 “采購” 文獻資源的狀態,文獻信息資源建設成為圖書館的重中之重,也正是在閱讀需求的刺激下,圖書館館藏文獻信息資源體系建設得到了長足發展。如今,社會閱讀環境變了,讀者閱讀行為和閱讀方式變了,文獻信息資源也變了,提供文獻信息服務不再是圖書館的專利,圖書館也不再是讀者閱讀的唯一選擇。盡管如此,圖書館還是不遺余力地搜集文獻信息,開展共知、共建、共享等館際聯盟與合作,加大館藏資源開發和整合力度,為不同的閱讀群體提供文獻、信息、知識、數據等服務,努力打造自己的資源特色和服務品牌。
(3)發展讀者以擴大閱讀。通常情況下,讀者需要什么文獻圖書館就搜集什么文獻,讀者需求是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建設最主要的決策參考依據,讀者參與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建設已經成為圖書館發展建設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但在互聯網環境下,部分讀者從圖書館轉移到互聯網或移動終端,圖書館館藏文獻利用率不斷走低。事實上,在互聯網時代,圖書館的最大優勢是擁有一支專業的館員隊伍,這是社會上其他任何媒體、組織和機構都不具備的,同時,圖書館具備組織文獻信息資源、開發與研究讀者、指導讀者、發展讀者等得天獨厚的先決條件,正如中國圖書館學會閱讀推廣委員會主任吳晞所言,圖書館在閱讀推廣工作中要做到引導、訓練、幫助和服務。[18]對缺乏閱讀意愿的人,圖書館應引導他們感受閱讀的魅力,逐步培養其閱讀習慣;對有閱讀意愿而不善于閱讀的人,圖書館應幫助他們學會閱讀;對具有較好閱讀能力的人,圖書館可為其提供閱讀便利,豐富服務方式。
社會閱讀需要造就了圖書館,為圖書館的存在、發展提供了必要前提,[19]閱讀推廣是圖書館履行社會職能、實現自身價值的根本遵循。也許有人認為閱讀推廣并非圖書館所獨有,從事閱讀推廣的社會媒體、組織、機構和個人有很多,且在公共文化服務方面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其所從事的閱讀推廣與圖書館閱讀推廣存在本質上的差異。互聯網時代,信息數量呈幾何基數增長、質量良莠不齊,普通讀者難以進行篩選,而圖書館推廣閱讀屬于政府行為,圖書館是文獻信息的組織者、開發者、傳播者、傳遞者,是讀者的教育者和組織者,圖書館有責任、有義務保證文獻信息的科學性、準確性和可靠性。讀者的閱讀權利應該得到充分保障,圖書館有責任保證每一個服務對象(不僅僅是到館讀者)享受到公平的閱讀自由,圖書館應充分發揮專業閱讀推廣人的人才、技術優勢,沒有任何社會機構在閱讀這一功能上可以取代圖書館。[18]
探究圖書館本質不能脫離圖書館實踐,缺乏實踐檢驗的理論研究必然是空洞的。閱讀推廣以閱讀為中心,既注重文獻信息資源建設,也注重讀者建設,在做好文獻信息保障、滿足讀者閱讀需求基礎上,積極主動尋找新的閱讀增長點,只要社會還需要閱讀,推廣就不會停止。作為全民閱讀主體,圖書館擁有其他媒體、組織和機構難以比擬的閱讀推廣優勢和條件,在全民閱讀中理應承擔起獨有的社會責任,完成歷史使命。[18]尤其在推廣讀者方面,圖書館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空間優勢和專業人才優勢,閱讀推廣的本質決定了圖書館將以閱讀為中心、以推廣為手段,堅持讀者與文獻信息資源建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工作總基調,圖書館必將在全民閱讀道路上闊步前進。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本文的觀點是在近三十年圖書館工作實踐基礎上、在網絡環境下圖書館面臨各種閱讀危機和挑戰大背景下經過反復斟酌之后提出來的,屬于一己之見,真誠希望通過與圖書館同行的深入切磋和交流能夠達成共識,共同推動圖書館事業興旺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