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科技大學 劉澤剛 李星淵 崔帥鵬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物質文化生活變得頗為豐富多樣,精神世界不再單調乏味。與此同時,在快節奏的時代下,中國傳統養老模式也日漸消失,很多子女為了求學或是為生計所迫遠赴他鄉,留下老人獨自在家。現如今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空巢老人數量高達人口總人數的一半,孤獨居住的現象變得越來越普遍,空巢家庭的養老問題變得日益突出。
隨著國家經濟的不斷發展,國民生活水平總體有了較大的提升,但是農村發展速度還相對較慢,經走訪發現,農村空巢家庭經濟收入低,主要來自低保、賣糧種地以及子女偶爾的經濟補貼。這就使得農村空巢老人的生活水平受到很大的限制,抱著能吃飽就行的態度,過一天算一天的生活觀念,老人飲食較為單一,營養搭配不均衡,生活方式不規律等,這導致老年人患病率不斷上升,心臟病、腦血栓、糖尿病、肝功能退化等疾病頻發。60 歲到70 歲的空巢老人,身體狀況尚可,可以適當參加農業生產勞動,靠出售一定量的農產品維持生計。而70 歲以上的老人,身體素質不斷下降,身體機能逐漸衰退,國家的低保幾乎成為農村大齡空巢老人的唯一經濟來源,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加拮據,營養搭配更不全面。
在我國,雖然養老體系不斷改進完善,但很多偏遠地區的醫療條件依然有限。由于子女經常不在自己身邊,空巢老人的飲食起居主要靠自己與配偶相互扶持,多數空巢老人都或多或少地患有慢性疾病,由于看病需要昂貴的醫藥費用,加之不愿增加子女的經濟負擔,致使許多老人的疾病不能得到及時醫治;由于不愿影響子女的工作,導致患病老人身邊無人照料;此外,節儉的生活態度使得空巢老人選舍不得花錢看病,多抱有拖一天算一天的心態,使得病情不斷惡化甚至危及生命。空巢老人如果生病了,則需要老伴去悉心照料,但由于年紀較大,精力和體力都顯得力不從心,日常生活起居都顯得比較困難。因此,患病空巢老人的疾病救治及照料變得非常困難。
當今社會,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外出打工,把自己的父母留在家里。長期處于空虛孤獨狀態下的空巢老人,慢慢變得不愛說話,體弱多病,行動不便時,老人對待生活變得越來越消極,產生了湊合過日子的心理,身體素質也逐漸降低,隨之也會產生各種疾病。孤獨就是無形的殺手,在孤獨寂寞的狀態下,農村空巢老人會慢慢變得沉默寡言,反應遲緩,對任何娛樂活動都不像原來那樣感興趣,在農村空巢家庭中,如果還有配偶,還能一起相互交流,還能步履維艱地繼續生活。但那些只剩下一人的空巢老人,情緒就會顯得異常低落,甚至會出現抑郁,久而久之,可能會產生自殺傾向。
養兒防老是我國自古以來的傳統。父母為了自己在年老之時能得到照顧,所以生育、培養子女。但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人們的思想觀念會發生改變,就居住觀念來說,曾經的四世同堂已經很難出現在現代社會。老年人與青年人的思想觀念、生活習慣等都產生了巨大差異,年輕人多喜歡現代快節奏的生活,而老年人由于經歷過特殊的歷史時期,多崇尚艱苦樸素,所以兩代人生活在一起就會有各種的沖突與問題,很多新婚夫妻多會選擇和老人分開居住,這就進一步促使了獨居的形成。
我國是一個具有典型的二元社會結構的國家。城市養老保障制度與農村養老制度差別很大。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綜合實力的提高,城市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相對比較完善,能夠最大限度地享受國家的優惠政策,使老有所依。但是我國農村養老保障體系相對比較弱化,國家補貼相對于物價消費水平而言,還遠遠不夠維持他們的日常開銷,使得他們不得不節衣縮食地生活。而且,由于我國東西部經濟發展差異較大,偏遠地區地方財政資金有限,社會救濟、社會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很難達到一個比較合理的水平,使得農村空巢孤寡老人倍感生活的艱辛與不易。
社會的不斷發展與變遷使人們的職業觀念不斷地發生著改變,過去人們崇尚“父母在,不遠游”,但隨著新時期社會的發展,這樣的職業觀已經不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在競爭如此激烈的職場,為了獲得更好的求學機會和工作機會,子女們通常認為外出工作和學習能夠獲得更多的收入從而提高生活水平,這也就加速了社會流動。同時,伴隨著我國的城鎮化進程加速、生產力的進步,農村剩余勞動力得到了極大解放。鄉鎮企業如雨后春筍般興起,一部分農民在農閑時開始外出務工。有很多進城打工人員由于收入相對可觀,久而久之,就不再愿意回農村靠務農養家糊口。而且由于老年人對原地區的留戀和無法適應城里的生活,愈來愈多子女外遷的老年人成為“空巢老人”。
3.1.1 完善農村養老體系和養老保障制度
面對社會老齡化的不斷加劇,外出務工的農村青壯年不斷增多,空巢家庭養老問題日益凸顯。雖然目前我國農村養老保障體系有了進一步的完善和發展,但是,其中仍然有不足之處。國家應使農村養老機構規范化、制度化,對民辦養老機構進行統一規劃管理,完善養老機構的基礎設施;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專業培訓,為空巢老人提供優質的服務;對農村養老機構房屋進行統一規劃建設,改變空間小、采光差的現狀。再者,國家應根據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對農村的基本養老金進行調整。完善落實醫療保險的覆蓋面,使每一位農村的老人都能享受全方位的養老保障,真正解決看病難的問題。
3.1.2 強化社會公益組織活動,增強社會救助力量
中國目前擁有數量龐大的農村獨生子女家庭,且在未來會有更多的農村獨生子女家庭,這些家庭面臨著巨大的養老風險和生活成本,如何應對這一風險,全靠政府是無法解決問題的,需要不斷增強社會力量、壯大社會公益組織能力,開展社會慈善救濟活動,讓越來越多的人貢獻力量,參與到公益組織的活動中,奉獻愛心。再者,國家應進一步優化社會救助、社會保險與社會福利的關系,使一些因病致困、“失獨”家庭能夠得到及時的救濟。
百善孝為先,身為子女,贍養老人是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但是由于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時代的變革,子女外出求學或工作使獨自在家的老人倍感孤獨寂寞,隨著年齡的增加,老人機體功能退化衰老,這樣的老人更容易出現低落的情緒,負面情緒常年累積,甚至出現抑郁傾向,所以,作為兒女僅僅給予農村空巢老人經濟上的幫助是遠遠不夠的,子女應該盡最大努力去贍養自己的父母,最好能讓父母住在自己家里,陪他們聊聊天,逛逛街,在生活、心理、情感等方面上給予更多的關心。
近年來,由于生活壓力較大,我國農村地區出現了嚴重的道德滑坡,很多子女選擇逃避贍養老人的義務,而這些人并沒有受到法律的嚴懲。很多老人都面臨無人贍養的處境,只能依靠政府的補貼金生活。為此,我們一定要在社會上弘揚傳統文化美德,宣揚孝道文化,可以在農村舉辦有關孝順子女的評選活動,而且在學校更應該大力宣揚傳統美德。另外要對那些沒有依法承擔贍養老人義務的子女進行法律制裁,要在農村形成養老敬老的良好文化氛圍。
由于子女外出求學、務工、創業等導致家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家中只剩下老人留守,使得他們倍感孤獨寂寞,不能以積極健康的心態面對生活。對此,空巢老人們應該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積極樂觀地面對現有的生活,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增強自我時間觀念,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使自己的生活變得充實而有趣,減緩對子女的思念之情。再者,農村空巢老人可以多參加充滿正能量的老年人社團組織,廣交益友,使自己永遠保持健康年輕的心態,積極享受生活中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