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 步滕滕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簡稱共青團)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先進的青年群眾組織,是廣大青年在實踐中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學校,是中國共產黨聯系青年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重要社會支柱之一,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助手和后備軍[1]。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共青團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推動共青團事業不斷開創新局面,關鍵在團干部。共青團干部是黨的干部隊伍的組成部分,是做好高校共青團工作的重要保證[2]。團干部是團組織的骨干和核心,是團組織實現各種職能的保證,是團組織自身建設的主體力量[3]。建設一支高素質的高職院校共青團干部隊伍,是時代的要求,也是高職院校完成團中央“共青團改革再出發”時代任務的重要保障。
從權變領導理論來看,高職院校共青團干部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必須適應新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共青團工作特性的需要和社會發展新要求,才能有效推進高職院校共青團工作。當前社會背景下,高職院校共青團工作呈現出以下態勢。
2016 年《共青團中央改革方案》出臺,逐步形成了以保持和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解決“機關化、行政化、貴族化、娛樂化”問題,聯系和服務青年為主要內容的共青團改革理論。強三性、去四化成為各級各類共青團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成為高職院校開展共青團工作的時代要求。
政治性是共青團工作的靈魂,是第一位的,將黨性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思想上行動上始終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貫徹執行黨的意志和主張,做到黨有號召團有行動。先進性要求高職院校共青團工作能夠敏于識變、善于應變、敢于求變,把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時代主題,緊跟時代和青年發展,積極求變求創新。群眾性是高職院校共青團工作的根本特點,要堅持以青年學生為中心,心系廣大青年學生,加強對青年學生的人文關懷、心理援助、成長幫扶,成為青年學生可以依靠的重要力量。
去四化即去除機關化、行政化、貴族化、娛樂化,自我革新,有效推進高職院校共青團改革工作。共青團是黨領導下的“半政黨性質”的青年群眾組織[4],不同于政治組織和社會組織,機關化、行政化、貴族化、娛樂化不同程度的存在,妨礙了共青團作用的發揮。高校共青團改革任務既有共性又有個性,由于校情歷史、生源結構、辦學層次等不同,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學校共青團改革的重點內容也并不完全相同。高職院校共青團工作中“娛樂化”問題相對突出,是共青團改革工作中的重點內容。
高職院校共青團工作面對的是青年大學生,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歷史際遇,深入研究當代青年成長的新特點和新規律,把握方向、摸準脈搏,是高效開展高職院校共青團工作的現實要求。
現在高職院校的青年大學生大多是“00 后”,他們是網絡原住民,生活在信息時代,他們朝氣蓬勃、思想活躍、視野寬廣、強調個性和自我意識,同時又強調互聯網思維。各種社會思潮的交鋒使得當代青年大學生價值觀多元、多樣、多變,共青團思想引領任務緊迫且艱巨。與此同時,也對高職院校共青團工作方式方法提出新的要求。當代中國最鮮明的時代主題,就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今天的青年大學生正處于人生黃金時期,是實現中國夢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中間力量,如何激勵青年大學生自覺把個人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事業中,是值得高職院校共青團探索的時代課題。
高校共青團在共青團工作中具有基礎性、源頭性、戰略性的地位和作用,高校共青團改革是共青團改革的關鍵。堅定不移地履行共青團工作職責是高職院校共青團工作的歷史延續和使命。
高校共青團組織有思想引領、組織動員、服務青年、維護青年合法權益四大功能已成為共識[5]。隨著社會發展,有研究者分析將高校共青團工作評價體系劃分為6 個一級類目:思想引領、素質拓展、組織建設、權益服務、網上共青團建設,涉及12 個二級類目[6]。高職院校作為高校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想引領、組織動員的政治定位,立德樹人的教育定位,以青年為中心、維護青年合法權益服務定位仍是高職院校共青團工作的職責定位和使命。
高校共青團干部肩負著服務青年、聯系青年、引領青年的重任,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領導者、組織者和實踐者[7]。團干部的形象直接影響著大學生對共青團的主觀認知和內在認同。高職院校團干部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決定著高職院校共青團工作的質量和效果,決定著共青團組織對高職院校青年的影響力和凝聚力。因此,努力探討提升高職院校共青團干部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的專業能力和在職業素養,既是做好當下高職院校共青團工作的關鍵因素和現實需要,也是不斷鞏固和擴大黨執政的青年群眾基礎的政治需要。高職院校共青團干部需從以下兩個方面提升自我,外塑形象,內強素質。
共青團作為黨和政府聯系青年的橋梁和紐帶,必須密切聯系青年、有效吸引青年、廣泛團結青年,把大多數青年緊緊凝聚在黨的周圍。做好這項工作的基礎是培養高職院校共青團干部的基本人文素養,提升其個人魅力,樹立威信,形成號召力,凝聚起大多數青年。勤于學習,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學知識內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見解,既要專攻博覽,又要關心國家、關心人民、關心世界,做勤學、修德、明辨、篤實之人,有意識的培養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提升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組織協調能力、溝通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基本素質能力。
共青團工作涉及多門學科,需要運用多學科的理論和知識。共青團工作的路徑方法是跨學科的,具有多學科的專業性[8]。培養高職院校共青團干部的團工作專業素養,提升工作能力是高效開展共青團工作的重要保證。共青團干部要與時俱進研究社會、研究校情、研究青年,豐富自己的科學理論知識,做到講政治會教育懂心理,工作中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地鍛煉提升思想引領、素質拓展、組織建設、權益服務、網上共青團建設能力,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