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娣
(中共天水市委黨校,甘肅 天水741018)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社會的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甘肅農村的發展雖然與發達的中東部地區差距仍然較大,但取得的進步也十分顯著。這一切,都為甘肅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準備了有利的條件。
改革開放以來,甘肅農村人口由原來封閉保守流動性不足向著逐年加速流動的趨勢發展。由于甘肅農村大部分地區降雨量嚴重不足,農業用地又以山地為主,農業收益低微,農村勞動力尋求外出工作機會的愿望非常迫切。近年來,舉家外出、完全脫離農業生產的農民工占比逐年加大,越來越多的農民工正由“亦工亦農”向“全職非農”轉變,由“候鳥式”流動向定居型流動轉變。2018 甘肅全年輸轉城鄉富余勞動力522.3 萬人,其中,省外輸轉192.2 萬人,省內輸轉330.1 萬人[1]。農民大規模的外出打工,實現了農村地區人口的“自然減負”,促成了土地流轉,給農業產業化經營開辟了足夠的發展空間。而農業的產業化發展,則進一步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就業結構的重大變革,促成了農村社會由傳統到現代、由村莊到集鎮的變遷轉型。隨著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經濟效益的大幅提高,又為鄉村產業的融合發展提供了持續充足的農產品和工業原料以及銷售服務市場,促進了農村地區工業生產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培育發展了鄉村振興的關鍵性要素。
實現鄉村振興,需要加快農村地區現代工商業經濟的發展,在廣大農村地區實現農工貿的深度融合,徹底消除工農城鄉差距,建立工農城鄉之間平等的現代職業轉換體系與居民管理體系,并養成現代社會生活所需的文明精神和生活素養。而隨著甘肅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由此而來的農村經濟結構和居住方式的轉變,必將影響農村地區的居民分布、村莊規劃,影響農業農村資源的整合利用,并帶動農村地區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和集鎮規模的擴展,加速農村人口生活方式及文化觀念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從而增進農村地區工商業的有效需求,推動農村區域工商業經濟的發展。
另一方面,農村經濟結構和居住方式的轉變,還關系著城鄉關系的重新構建。甘肅省內的地級市和縣城鎮由于入住成本低、生活費用低、環境污染低等原因,成為了一些一直在外打工無法照顧家人、外遷生活成本又太高的農民工家庭成員遷移居住的不錯的選擇。這些農民工選擇城鎮生活以后,繼續活躍于采礦、建筑、紡織和機械等工業部門,以及城市的環衛、家政等服務行業,成了城市建設和服務的一支重要力量。這些人向城鎮發展,既推動了當地城市經濟的發展,繁榮了城市生活,也架起了城鄉溝通的橋梁,成為推動鄉村振興,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排頭兵。
農村社會一定范圍集中居住要求,一方面源于已經萌發的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業產業化發展要求農業經營的規?;?、專業化與市場化,由此必然引起農村產業結構、就業結構的重大變化,進而引起農村社會的人口結構、組織結構與社會生活方式的重大變化,引發農村社會存在方式本身的根本性變革,促成農村社會由傳統到現代、由村莊到城鎮(或集鎮)的轉型。另一方面,則源于農民生活現代化的需要。對多數外出打工者來說,村莊的文化、情感等象征意義多于實際意義。即使對仍堅守農業一線的村民來說,由于交通條件的改善和現代農業的發展,相對集中居住對農業經營已經影響不大,而集鎮生活的便利卻是他們更為期盼的事情,把家建在交通便捷、生活服務質量更高、便于安置老人和孩子上學的集鎮,更有助于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資料顯示,我國自然村總數近年來平均每年減少近10 萬個左右的[2]。甘肅由于發展滯后的原因,鄉村的消亡沒有這么迅速,但面對越來越“空心化”的窘境,面對村民對教育、醫療等現代服務和現代生活的向往,村莊本身也確實需要一個適當集中化的變革,從而使“村莊集鎮化”成了鄉村振興的自然載體。
甘肅農村在近些年的發展中,甘肅各地加強了農村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但甘肅農村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及人口居住狀況又決定了上述措施并不能全面地解決甘肅農村的發展問題。單就甘肅農村大多地處高原山區,有一些農戶住地相當分散這一點就無法通過政府幫扶全面解決問題。再如孩子受教育、全體農民享受現代醫療服務等,就涉及到老師、醫生等公共服務人員對環境的選擇及就業意愿,不是投入多少資金就能夠解決的。對居住十分分散的農戶,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移民”。同時,我們認為,對于其中一些居住相對集中、交通相對便利的村莊,也還是有必要進行集鎮化改造。這些村莊,人口的“集中度”、交通的“便利度”其實也還是比較低的,而且大部分村莊的規模都比較小,多數村莊總人口在1000 人以內,如果不進行必要的整合,則其教育醫療,包括其他的生活服務等成本都要高得多。
在當下的甘肅農村,現代農業和現代工商業有了一定的發展,而這些發展必然會加快當地農民現代生活素養的積累,養成現代社會生活的文明精神和生活素養。農民進城做工或者經商,他們在鄉鎮企業發展中,在最初最原始的個體工商戶的經營中,在與越來越多的外地客戶的經濟往來中,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返鄉后或多或少地都會將在城市接觸的新思想新觀念和新的生活方式帶回農村。由此,在現代工業文明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雙重熏陶下,他們會逐漸拋棄原本固守的墨守成規、安于現狀、孤立守成等小農意識,并不斷地累積起現代經濟生活、現代社會生活乃至現代政治文化生活的基本素養。在農村,過去那種以血緣關系和宗法關系為紐帶的傳統文化習俗正在被打破,家族文化、民風民俗正在被現代意識所取代,并對農村的未來發展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張勇曾表示:“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發展的最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不充分是鄉村發展不充分?!盵3]而在甘肅省的農村,這種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就顯得更為突出。一方面,是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農業基礎設施依然薄弱,另一方面則是現代工商業發展先天不足,鄉鎮企業發展較晚喪失先機,以致現階段的農村社會仍然面臨著土地撂荒,資金、人才短缺、流失等諸多問題,對甘肅省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在當前,對于絕大多數的甘肅農民來說,擁有城市(鎮)住宅是他們最大的愿望和想法。尤其是對于家中的孩子們來說,城市(鎮)已經是他們注定了的生活場所,那是他們對未來生活的理想和預期。在此情況之下,在城市購房就成了農村人口最大的一筆消費。據對天水、定西、平涼等地的調查,目前甘肅縣級城鎮住房均價在5000 元左右,地級市住房均價在8000 元左右。農戶在市鎮購買一套兩居室80 平米左右的房子,成本價就在50 萬元左右。也就是說,農民一家,幾十年的努力所取得的全部收入,甚至還可能搭上他們未來許多年的全部收入,都要因為買房的原因而流向城市,使農村這個原本就相當“癟”的錢袋子更加干癟,這無疑對鄉村振興是一個不利的因素。
在甘肅外出打工的農村勞動人口中,絕大部分是青壯年勞動力。農村由于自然條件較為惡劣,農業產業化發展緩慢,民營經濟的發展也是先天不足,能夠提供的就業崗位有限,因此,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向東南沿海發達地區或周邊的大中城市,從事第二、第三產業,勞務經濟成了甘肅許多農村地區農民擺脫貧窮,謀求發展的基本途徑。但鄉村振興必然是農村農業的振興發展,大量的農村青壯年勞力這些鄉村中堅力量的外出,則又造成了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缺“人”的問題。
在走訪中發現,在遠郊農村,村子里能看到的人口,幾乎都是老人,種地干活的也幾乎都是60 歲左右的老年人。年輕婦女、兒童也因外出打工或上學、陪讀等原因在村子里不常見到。如果說,在這些村子里偶爾還有一些青壯年勞動力,則其必然是因特殊原因而不得不滯留的。
調研中,人們常常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農村“缺人”,但筆者認為,農村并不缺普通的勞動者,而是缺人才。而要說農村人才,人們很自然地首先想到的便是那些考上大中專院校的學子們。但這些學子,與其說屬于農村,還不如說他們更加屬于城市。屬于農村的,是他們的父母親朋,是他們的昨天,是他們所以成才的供養,而屬于城市的,則是他們的工作、是他們的未來,是他們作為人才的貢獻。農村供養他們成才,但他們的貢獻卻很少在農村,農村成了一邊倒的為城市發展的貢獻者。
盡管2004 年以來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政策,但甘肅省大部分地區,尤其是隴東南山地農作地區,由于干旱少雨又缺乏灌溉條件,農業生產仍然缺乏比較效益,無法滿足廣大農民群眾改善生活條件的基本愿望,致使大量的農村人口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持續外流,由此形成了人們常說的“老婦幼”留守人口問題。
由于農村常住人口大量減少,“人去房空”使得農村的土地、產業和基礎設施整體出現空心化。而另一方面,由于農民收入的迅速提高帶動了農村住宅建設的快速發展,又出現了一個普遍的現象,那就是宅基地“建新不拆舊”,新建住宅逐漸向外圍擴展,導致村莊用地規模擴大、閑置廢棄加劇而出現了一種“外擴內空”的“空心化”現象。由此,如何在人口外流務工成為歷史趨勢的情況下,如何整合農業資源,發揮農村土地應有效能,破解土地撂荒現象,以及合理規劃村莊建設,實現農村居民居住方式的現代化變革,是甘肅各地黨和政府必須面對的一項重大的歷史任務。
基于以上對甘肅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條件分析,甘肅省的鄉村振興,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經濟社會條件,而由于大量外出務工所造成的一些發展困局,以及人才、資金流失等問題,也將會隨著國家發展大勢而出現轉機。中央黨校副校長王東京認為:“從國際經驗看,當一個國家城市化率超過50%,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就會轉向農業部門流動?!盵4]因此,即使甘肅農村發展的條件較差,城鎮化率較低,但這一轉機也已為時不遠。而鑒于甘肅省農村地區特殊的地理地貌特征、交通條件及人口居住特點的制約,我們認為,甘肅農村社會的現代轉型與鄉村振興之路應當首選以村莊整合推動“村莊集鎮化”或“村莊社區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