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峰龍
(成都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成都610059)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既要塑形,即加快農村的產業發展,提高經濟效益,這是實現農村興旺發達的物質基礎;也要鑄魂,即營造良好的農村氛圍,發揚鄉村文化培育文明風尚,這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核。沒有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在農村凝心聚力的作用,沒有物質和精神的雙向驅動,就難以實現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農村基層工作者理應具備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自覺,行之有效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在農村鑄魂育人的導向功能。
毛澤東十分重視農民的政治教育問題,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早期就注重對農民進行馬克思主義的啟發教育,激發農民參與革命的熱情。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一文中強調農會所做的政治教育對普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提高農民政治認同發揮了重要作用。在農業合作化時期毛澤東又提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經濟工作生命線”的論斷,強調必須用社會主義思想保證小農經濟的順利改造。鄧小平以保障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為導向,貫穿處理農村問題的全過程,把提高農民的積極性作為教育農民的出發點。同時深刻指出穩定壓倒一切,農村的穩定是中國穩定的基礎。1983 年黨中央通過的《關于加強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要求提升農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力度,維護農村群眾的整體利益,鞏固農村社會主義陣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強的農村基層黨組織對于保證鄉村有序發展發揮著無可置疑的重要作用,基層黨組織是開展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宣傳的主力軍。由此可見,強化農民的政治認同感,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對農民的思想教化貫穿中國共產黨治理農村的全過程。農民在過去幾十年中以高投入低回報的方式支援經濟建設、工業的發展,農村的人力資本為國家經濟的韌性發展提供了蓄水池作用。新時期農村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強思想引領,將凝聚政治共識作為思想宣傳工作的重點,以農村穩定確保全國的穩定。
有效的農村治理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擺脫農村經濟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兩張皮”的現實困境,通過轉變原有的教育宣傳方式緊密兩者的聯系。新時期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實現“時”“度”“效”三向度的統一,基層工作者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要把握好時間節點:一方面要緊跟時代,宣傳最新的教育內容;另一方面要有針對性,基層工作者需要看準時機,盡量在外出打工人員回鄉期間進行適時的教育引導,或者將農村思想政治教育與當地具有特色的節日結合起來,寓教于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想宣傳工作不能曲高和寡,要符合群眾實際需求,要落地生根?;鶎庸ぷ髡弑仨氉⒁庑麄鹘逃碚摰纳疃?,將教育內容創造性轉化,既不背離原有內容宗旨,又讓農村群眾易于接受。新時期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摒棄以往填鴨式的信息灌輸和單向度的教育宣傳,要讓農村群眾獲得參與感,提高他們學習的主動性?!皶r”跟“度”操控的適當,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得以顯現的基礎。此外,破除我國傳統城鄉二元體制下帶來的發展不平衡問題、貧富差距等社會問題,成為農村群眾思想狀況反映的現實訴求?;诖?,基層工作者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溝通疏導農村群眾內心的郁結,能夠有效防范化解可能發生的群體性事件。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提升鄉村治理效果,保證農村思想宣傳工作卓有成效。
基層黨組織既是基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旗幟,也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核心力量。農村的政治生態狀況影響著鄉村振興戰略能否順利推進,狀況優,則戰略通;狀況劣,則戰略阻。思想政治教育是基層黨組織提升建設質量的重要途徑,只有增強自我革新意識,在農村中培育健康綠色的政治氛圍,才能確保各項工作的順利推進,以往農村中發生的尋租腐敗、村干部克扣農民補助等現象,已經嚴重影響了農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程度。干群關系是地方政治生態的“晴雨表”,基層工作者理應加強自身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樹立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在傳播思想政治信息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凈化。馬克思認為“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1]。基層工作者要先盡到自己的責任才可以讓群眾信服,否則“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政治文化對政治生態建設具有潤物無聲的影響”[2]。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優化農村政治生態,實現強有力價值引領的基礎性工程。
鄧小平早在1985 年5 月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們國家實力強勁與否,經濟發展的潛力如何,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綜合素養。這一論述對今天農村發展同樣具有現實意義。農村的物質文明建設已經有長足的進步,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時,基層工作者應當堅持“滿足需求”同“提高素養”共同推進,加強精神食糧供給,不斷提升農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同時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思想政治宣傳的主要內容,引導農村群眾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價值取向。在提高素養方面,基層干部要加強道德宣傳教育提高農村群眾的思想素質,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農村群眾的法治素養。著名的社會學家阿歷克斯·英格爾斯認為,“判斷一個現代化國家的標準在于,其國民在思想上也必須是現代的”[3]。鄉村振興的結果必將促成農業農村的現代化,但是沒有農民向現代人觀念的轉變,農村現代化難以具備持續發展的內勁。通過“滿足需求”和“提高素養”的協調推進提高農村群眾的綜合素質,促進農民調整自我認知,在更大程度上適應當下快速發展的中國。從根本上踐行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出發點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從而增強鄉村振興的軟實力。
習近平總書記于2018 年4 月在宜昌市許家沖村考察時指出,“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帶動村民致富,號召大學生立足基層,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鞭r村產業的蓬勃發展需要人才驅動,新時期農村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吸引資金技術、培育本土人才、挖掘外部能人為導向。創新農村思想政治工作機制,構建系統性與層次性相統一的思想宣傳發展策略。基層工作者要整合農村發展的人力資源,根據農村群眾的思想狀況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做到有的放矢、見有實效,同時想方設法探索出促進經濟發展和思想政治教育鑄魂育人工作的契合點,重視外部人才的利益訴求。外部人才能夠為農村發展注入新鮮血液,有利于創造活力迸發的農村氛圍。馬克思深刻地指出,不能忽視利益的作用,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4]。在強調奉獻光榮的同時應當重視人才的正當要求,精神與物質利益的雙向驅動才能促進外部人才成長為鄉村振興的長久支撐。
外出務工人員、大學生往往具備較為新穎的認識、想法,尤其是外出打工者能夠結合自身的所見所聞提出符合家鄉實際情況的發展建議。發揮人才的效用要為其搭建廣闊的平臺,包括創業減稅、政府財政補貼等優惠條件,讓投身農村建設的人才受到尊重,鼓勵他們扎根農村,盡其所能?;鶎铀枷胝谓逃咭屚獠咳瞬懦蔀榧せ钷r村創新活力的源泉,通過思想教育宣傳使其認識到新時期的農村是大有可為的新天地,將智慧與熱血融入農村建設是實現人生意義的價值旨歸。堅持人力資本開發導向,破解人才匱乏的困境,吸引外部人才植根農村是厚實鄉村振興教育基礎的關鍵。
古代鄉村宗族中有威望的長者或智者具有不容置疑的話語權。盡管地主和士紳階層在當下已不復存在,但是傳統精英人物在當下農村中的影響仍然不容忽視??陀^上講,基層工作者不可能完全掌握農村中的全部信息,農村具有影響力的宗族、擁有一定物質基礎的村民、以往受過相對高水平教育的“知識分子”都具備號召力,他們是村民中的領導人物,能夠成為輔助基層工作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幫手。宗族中的長者可以幫助基層干部處理農村中的紛爭,促進建設和諧的鄉村氛圍。擁有一定物質基礎的村民可以帶動其他村民致富,進而提高村民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向影響?;鶎庸ぷ髡咴谶M行思想政治教育宣傳的過程中,可能由于對村民性格、接收能力的不甚了解,難以取得預期效果。擁有一定知識水平的村民能夠幫助基層工作者轉化宣傳教育內容,方便村民的吸收消化。
2018 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更加發揮鄉土人才的作用,培育更多新鄉賢。張兆成認為新鄉賢是“鄉村社會文化發展、道德教化、公益事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5]新鄉賢是熟人社會中的精英階層,他們在農村群眾中擁有良好的口碑,具備一定的政治素養。基層工作者需要提高新鄉賢參與思想政治教育宣傳的積極性,激發他們帶動教化農民的示范引領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在農村的有效滲透,應當梳理受教育者的不同層次,以農村的精英階層作為榜樣帶動村民整體進步。但是,也要清晰地認識到農村中的精英階層只能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輔助力量,不能將其視為助推農村教育工作的“萬能人”,仍然要以基層思想政治教育者為主導,凝聚精英階層的合力,提高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 年8 月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弘揚新風正氣,煥發農村新氣象。隨著我國對外開放進程的不斷深入,農民在市場經濟利益驅動下受到極大的心理沖擊。部分農民甚至產生一切向“錢”看、向“厚”賺等扭曲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這種思想還有蔓延的趨勢。針對部分農村群眾信仰缺失的情況,如盲目信奉基督教、伊斯蘭教等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行為。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有所警覺,加大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宣傳力度,以主旋律高揚帶動和諧鄉村建設。形形色色社會思潮交匯下的農村存在如賭博、斗毆、好吃懶做等低俗現象,大有消解農村質樸勤懇的優良傳統趨向?;鶎铀枷牍ぷ髡咭獙⒘暯娇倳涥P于“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思想內涵烙印在農村群眾的價值觀念中,幫助農村群眾重塑勞動光榮的觀念,讓努力奮斗的良好風尚蔚然成風。
培育農村新氣象是弘揚新風、促正氣的重要途徑。重視民風的教化古已有之,“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執干戚舞,有苗乃服?!眻蛩磿r代的國家,國力的比拼全靠國民精神是否團結統一。如果一個國家民風不正,百姓各行其是,那么這個國家會遭到征伐甚至有滅國的風險。三苗部落不服從舜的統治,舜沒有討伐而是教化自己的國民,使得百姓團結一致顯示出震懾力,三苗部落就誠心歸順于舜。所以民風的好壞直接影響國家的興亡。古代教化民眾大多依賴君王及儒士,新時期農村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基層工作者的“傳道”“解惑”。培育積極向上的家風、鄉風、民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然路徑。重塑鄉俗新風需要生成農村群眾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的演化路徑,首要實現農民的文化自覺,即對自身擁有的風俗習慣予以正視,剔除其中存在的腐朽部分。推行移風易俗,農村群眾的自知自覺是重要的內在動力,梁漱溟先生認為鄉村建設的關鍵就在于農民自覺[6]。但是農民的自覺仍然依賴基層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化和啟發,實現鄉俗新風的轉化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涵,寓于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