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黎標
(杭州市東新陶瓷有限公司 杭州 310004)
在遠古時期,器皿是用泥土制作成形,泥料坯體柔軟,稍加外力就會產生變化,于是在原始陶器上就會出現用手指掐捏而形成的的排列整齊的裝飾,稱為掐印紋;也有用草棍在坯體上挑出泥刺,形成刺一般的裝飾,這種叫剔刺紋。這些手法看似簡單,卻是后期印花裝飾手法的雛形,體現出遠古先民的審美思想意識萌芽。把刻好裝飾紋樣的印花或印戳,在沒有干透的陶瓷坯體上印戳,形成有規律的花紋紋飾,稱為印花。其中也有拍打手法,布滿坯體全身,具有規律美。印紋裝飾手法繁多,遠古時期的掐印就是其中一種;拍印手法的形成,緣于在陶瓷形成過程中需要加固坯體,防止出現真空現象,需要不斷地拍打坯體,于是人們發現經過拍打的坯體表面出現了紋路,之后便有意識地拍打上自己想要的裝飾紋;也會用繩子綁在棍子上,然后在坯體上滾動來加固坯體,同樣繩子的紋路也會留在器皿表面,這種手法稱為滾印;也有在帶有把手的木頭上刻出花紋,以便在泥料上滾動印紋;宋代時的定窯,還常常把紋樣刻成印章,再印到坯體上,一般是形成排列花邊或者散點排列,這就是戳印;后來有了模子,將泥料拍進模具中,等到坯體具有一定硬度時再拿出來修坯或者拼接,這就是壓印手法。拍印手法自漢代開始出現,宋代時已有許多窯口盛產印花手法陶瓷[1]。
隨著社會發展,工具也慢慢齊全,尤其當鐵制工具出現以后,裝飾手法里就多了“減法裝飾”,即把部分坯體用雕刻手法去除多余部分,從而在器物表面形成鏤空花紋。劃花和剔花的出現與化妝土的應用分割不開,這種手法是利用化妝土與坯體在色彩和質感上的差異。剔花有留花刻底和留底刻花2種,各地材質的不同也決定了這種風格具有多樣性。然而剔花手法具有一定特殊性,相比印花手法來說大批量生產更具難度,而印花手法有模具,生產起來更方便。
加彩裝飾,顧名思義就是在陶瓷表面涂上彩色顏料的裝飾手法,最早使用此手法的是原始彩陶。彩繪是功能以外的產物,反映了人們對美的追求。原始彩陶顏色分為黑陶、紅陶、褐陶等。陶器在新石器時代的器型比較單一,但是它的大小變化多樣,功能上足夠人們使用。原始社會的彩陶紋飾題材比較豐富,有幾何紋飾、動物紋飾、植物紋飾、人物紋飾。其中幾何紋飾最多,人物紋飾最少,這可能與人類社會早期對大自然的敬畏有關,人們覺得有神的存在,便會弱化自己,相應的人物紋飾也就最少,而幾何紋飾最為淺顯易上手,易出效果,兼具了工藝品的基礎韻味和古樸性,從而成為當時最流行的彩陶紋飾。
夏商周時期,社會開始進入階級化,陶器制作也達到了較高的水平,而且還出現了原始瓷器的雛形。但青銅器的出現卻大大搶了陶器的風頭。人們對于陶器設計并沒有過多用心,大多為模仿青銅器的造型及部分紋理。在當時的青銅器上多以各種扭曲、旋轉的線面構成各種玄奧怪異的圖形簇,并常常從整體上以這些圖形構成抽象的臉狀圖形,具有圖騰意味,體現出對神鬼的尊敬。由此可見,當時人們對于神的構想和對于神與靈的未知和恐懼[2]。到了商代中后期及周時期,由于禮制漸趨嚴格,青銅器紋飾也發生了主題上的變化,由原先濃厚的宗教玄秘色彩轉為秩序化的以道德約束及等級區分為目的的樣式。
西漢中后期之后,陶瓷紋樣開始由單一化變得復雜,主題也開始多樣。原始彩陶魚紋盆出現了多人形象,這一時期的陶瓷紋飾主要表現在畫像磚上,主要表現的是人們生前在世間生活的場景。
畫像磚大多用于墓壁裝飾、壁畫藝術,厚葬之風在漢代時開始盛行,當時的人們在墓葬中將死者生前的生活場景以繪畫方式表現出來,紀念死者的同時也反映出了對死亡的恐懼。同時這種風氣也留存下來形成藝術表現,后期發展至畫像磚。這一時期,其他形式的陶器人物紋飾,多帶神話色彩,這些紋飾體現出當時特權階級渴望長生不老的神仙生活。
隋唐時期進入了中國古代最為繁榮的時代,陶瓷造型及紋飾色彩的發展也有了新的統一。這一時期色彩艷麗豐富的唐三彩、長沙窯彩繪得到空前發展,但重釉不重紋飾。唐代茶器發展繁榮,可以作為唐朝陶瓷的代表,唐代茶具通常不飾紋樣或者著淡紋,這使得唐代茶具在造型設計上別具一格。由于受佛教文化的影響,唐代茶具最顯著的特點便是花樣口,尤其以蓮花、荷葉口為主。隋唐中葉,當時形成一種新的美學思想,即與佛學聯系起來,開始追求超脫人世煩惱,達到一種絕對自由,但并不代表主張否定個體生命的價值,并沒有完全脫離世俗生活,而是通過個體心靈上的頓悟達到個人心靈的上升。佛教的蓮花就是“凈土”的象征[3]。唐代社會的富強使得人們對于所使用的器物有著更多審美方面的精神追求,花口碗的新奇造型與典雅高貴的意蘊正是迎合了這種追求。
宋代陶瓷紋飾頗具生活情趣與典雅情懷。從圖案上看,宋瓷紋飾主要有花卉紋、動物紋、山水紋、人物紋和幾何紋,花卉紋此時已經不再是唐朝代表佛教的蓮花,而是象征雍容富貴的牡丹。宋代蓮花紋樣已經褪去了佛教氣息,只作為普通花卉紋樣出現在瓷器中,生活氣息十分濃郁。宋代是人物紋飾發展并成熟的時期,人物紋飾題材大多為孩童嬉戲的場景,如打陀螺、騎竹馬、放爆竹等。從這些紋飾題材中,可以看到宋代日常的生活情趣。宋代人物紋飾的特點是:人物形象生動活潑,充滿生活氣息,用筆簡練,高度概括,且藝術性很高,形象地表現了當時的民情風俗[4]。
元代時釉料裝飾已有了極大發展,其中釉里紅、青花瓷則是元代瓷器代表。而單色釉為主的時期大部分在北方,且在元代之前。到了元代時,生產開始向南方移動,基本上確定了以瓷都景德鎮為中心,其他窯廠百花爭艷的繁榮場面。
元代時期首創的釉里紅,使釉裝飾具有創新性,廣受社會大眾的贊賞。單色釉繼承了宋代遺風,龍泉窯在元初時仍處于高峰。另外,這一時期還創造了高溫藍釉,同時銅紅釉也有發展。到了明代,開始進入繪畫時期,開創了以青花為主,五彩、斗彩、素三彩等共同發展的局面。清代的釉裝飾更是發展到極致,以各種彩瓷為主,青花次之,大量使用色釉。明、清時期,還有一些胎裝飾瓷器,但與大量的釉裝飾相比已非常少。釉下彩繪的出現,使得瓷器上的紋飾豐富多彩,從整體上來看,傳達出了一些當時的社會風貌。
紋飾的使用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充分體現,同時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中國古代陶瓷紋飾隨著歷史的演變也發生著時代的變遷,由單一走向多樣,由粗獷趨向精美,由簡單裝飾發展到富含意蘊。陶瓷藝術是一種綜合的中國傳統文化現象,具有自身的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與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相吻合,這是陶瓷裝飾領城中了解過去和創造未來的重要文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