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維銘 周 峰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目標,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則圍繞著這一戰略目標的實現作出了戰略部署。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在立足于“中國特色”的基礎上,順應了全球公共事務治理模式發生重大變革的歷史趨勢,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為實現新時代社會主義國家對公共事務的有效治理作出了積極探索和大膽創新,不僅打破了自二戰以來現代國家治理實踐中“西方至上”的慣性思維,成功地開辟出適應本國國情的國家治理體系的發展路徑,更為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掙脫西方“普世價值”的枷鎖,積極探索和建構符合本國本地區實際的治理體系鼓足了信心和勇氣。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體系鮮明的構建邏輯。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作出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戰略部署,①《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中國新聞網,2019 年10 月31 日。這就為理論界系統地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體系發出了“動員令”,指明了前進的方向。結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體系的邏輯風格加以概括凝練并進一步地豐富完善,這不僅對其他非西方國家從本國實際出發,獨立自主地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治理體系具有重要借鑒意義,而且對于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體系的話語權,增強國人對國家治理能力的自信心和認同感具有重要作用。
“黨政軍民學,東南西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在中國,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并不等同于西方政黨制度下交替執政的一般政黨,而是長期執政且在整個國家事務的處理中居于統領全局的核心地位的政黨,是經受住歷史考驗并為中國人民所選擇的執政黨。“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體系取得成功最為根本的原因,在于黨在其中統領全局的核心地位,這是其最大的政治優勢,使中國的國家治理成功地擺脫了西方“輪流執政”的政黨制度所導致的諸多問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多方面顯著優勢中,黨的領導是最大優勢,也是首要優勢,是其他優勢的一個根源。因為我國的制度和治理體系優勢,不是自然產生、自發涌現的,而是在先進階級及其政黨的領導下創立起來和創造出來的。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只有在黨的領導下總攬全局、協調各方,才能最大程度發揮我國的制度和治理體系優勢。①顏曉峰:《深入認識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理論與現代化》2020 年第1 期。②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中國新聞網,2019 年10 月31 日。中國共產黨成功地帶領中國人民開辟出現代政黨治國理政的新路徑,為非西方國家政黨的國家治理實踐提供了另一種可能,徹底打破了在現代國家治理中西方一家獨大的格局。
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體系中統領全局的核心地位是由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我國龐大的人口規模及其地域流動為國家管理治理帶來巨大壓力、幅員遼闊的國土內部存在巨大的地區發展差異為國家統籌治理帶來挑戰、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經濟實力顯著增長,但貧富差距日益突顯和人民對社會公平正義的呼聲日益漸漲等問題又為新時期國家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等等。這些實際情況都使我國國家治理面臨著比其他國家都更大的壓力,如果沒有一個強大的執政黨居中統攬全局和協調各方,要完成對這樣一個大國的有效治理顯然是不可能的。縱觀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發展歷程,中國能夠保持經濟快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且社會局勢仍然總體保持穩定,在新時代又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推動改革向深水區邁進,這些成績的取得無不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密切相關。正因如此,新時期攻堅克難更要“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健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把黨的領導落實到國家治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②只有這樣才能保持國家治理中應對復雜局勢和重大挑戰的高效決策力,保持全國上下“一條心”,這是提升我國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政治保障。
毫無疑問,面對中國復雜的國情,中國的國家治理若沒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而盲目參照西方“交替執政”的政黨競爭體制,必定導致“黨爭紛沓”和“相互傾軋”,非但無法治理國家反而導致社會動蕩和局勢不穩,喪失來之不易的大好發展局面。現代西方國家普遍在多黨輪流執政的體制下陷入“否決政治”的怪圈中。這是因為,以“分權制衡”為基礎性制度設計和安排原則的西方政黨制度,雖然在平衡各方利益和避免權力集中,增強政府決策的謹慎度上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多黨制之下國家元首和國會(議會)席位由不同利益集團所操縱的政黨所把控的現狀又進一步導致了政府層面決策的效率和政策執行的速率大幅下降的局面,進而造成不同黨派之間的利益沖突上升到國家決策的層面,使國家治理陷入“否決政治”的惡性循環中,使有限的國家和社會資源被耗費在無休止的政黨斗爭中,民眾的訴求被完全忽視,這亦是西方國家治理無法消除的“毒瘤”。正因如此,必須旗幟鮮明地堅持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體系中統攬全局的核心地位,這是我國國家治理體系鮮明地區別于一切西方國家治理體系的最為顯著的標志和特征,是我國國家治理體系最為鮮明的構建邏輯。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領導是全方位的,必須覆蓋到每一領域和每一層次中,絕不能留下任何一片空白。只有堅持黨的領導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政治優勢,才能保證新時期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定力,保證方向正確,為推進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筑牢政治根基。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一我們黨的執政宗旨始終貫徹在國家治理體系之中。人民既是國家的治理主體,又是國家治理的直接參與者,更是國家治理成果的享有者,亦是國家治理成效好否的評判者,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體系中居于主體地位,這與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和使命是高度一致的,“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①《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中國新聞網,2019 年10 月31 日。人民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主體地位就是這一體系人民性的充分表達,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構建邏輯。
毫無疑問,現代國家治理最為根本的目的是在于通過社會發展和協調各方利益來增進人民福祉,為公眾服務,以此實現人民利益和權益的最大化。這一點是任何國家在從事國家治理的實踐活動及其政治協商中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凝聚共識和提高決策效率的重要保障。然而,與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始終將人民置于第一位,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不同,西方國家治理體系正日益淪為政治精英操縱國家權力的“謀略”,其弊病正日益凸顯。以美國為例,美國在立國之初,富蘭克林、華盛頓和杰斐遜等國父們共同設計了一套相互制衡、精密細致的“三權分立”體制,希冀用此來維護美國的民主政體。“三權分立”一直以來都被視為是美國政治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美國的政治精英們引以為豪且津津樂道的“現代民主典范”。但是,隨著歷史的推移,美國“國父們”最初所構筑的行政權、司法權和立法權等三權彼此各司其職、互不干涉且獨立運行的政治框架卻被逐漸動搖,三權之間彼此相互傾軋,互相爭斗以求擠壓對方的權力空間,以此擴大自身權力的影響范圍。在這當中,以美國白宮為代表的行政權則擴張得最為明顯,尤其是進入20 世紀以后,先有西奧多·羅斯福推行“反托拉斯政策”,后有富蘭克林·羅斯福為應對經濟危機,推行“羅斯福新政”等,實質上就是總統行政權在持續擴張的一種表現。擴張的結果就是導致了民主和共和兩黨在政黨輪替制度中對行政權的爭奪,進而導致“黨爭紛沓”,使國家和社會的精力被消耗在無休止的政黨爭斗中。在這一過程中,國家治理最為根本的出發點并不是為了真正的改善民生和維護社會穩定,而成為少數政治精英們把弄國家政權的“謀略”,國家治理的出發點在政黨斗爭中被置換為“爭權奪利”而非改善民生。正是在美國這種兩黨輪流執政的大背景下,以“爭奪執政權”為主要目的而不是以維護人民利益為出發點的國家治理才導致了美國社會矛盾頻出,諸如貧富差距懸殊、種族歧視、人權問題等,都已經成為導致美國“三權分立”的政治體系在未來某一時刻轟然倒塌的“定時炸彈”。究其根本,就在于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將政黨利益凌駕于人民利益之上,由此出發而施行的國家治理實踐也必定將人民排除在外,因而使國家治理體系越走越偏進而忘了傾聽民眾的訴求。
正如馬克思提出的,“正如同不是宗教創造人而是人創造宗教一樣,不是國家制度創造人民,而是人民創造國家制度”。②《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年,第281 頁。正是人民群眾為了滿足自身生存發展需要而從事生產勞動進而創造出物質財富和社會交往關系,基于維護這種內在需求,人民才創造了國家制度。從這個角度來說,任何制度體系的設計和運行都必須以維護好和實現好人民利益作為其“軸心”,現代國家治理體系的構建也不例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特征和構建邏輯就在于始終堅持人民在國家治理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這一重要立場,人民屬性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體系的鮮明屬性。“我國國家治理不是以資本主義的民主自由為基礎,不是去中心的多元治理,而是以人民當家作主為治理基礎……這種治理設計保證了人民參與對社會一切事務的統一性和穩定性。”③馬忠、安著吉:《本土化視野下構建中國特色國家治理理論的深層思考》,《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 年第1 期。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在治國理政中將人民放在首位,旗幟鮮明地提出了“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①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新華網,2016 年7 月1 日。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無不折射出在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執政宗旨引領下,人民在國家治理實踐中的主體地位。“國家治理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新形勢下提出的全新發展理念和奮斗目標,其最終目的是實現人民對切身利益的追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也是檢驗國家治理水平的根本標準。”②歐陽康、趙琦:《以人民為中心的國家治理現代化》,《江蘇社會科學》2020 年第1 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體系下,人民既能夠以飽滿的熱情參與到國家治理實踐中,充分表達自我利益訴求,又能夠最大程度地享有國家治理取得的成果,取得“共建共享”的良好效果。這一模式的建構成功地避免了西方民主式的國家政治體系被代表利益集團的政治精英們壟斷進而導致在國家治理實踐中忽視人民訴求的局面。只有這樣,國家治理才能真正為人民所擁護和支持,才能扎牢國家治理的群眾基礎,保證政策平穩落地和順利執行。為此,必須始終堅持人民在國家治理中的主體地位,“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③《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中國新聞網,2019 年10 月31 日。這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體系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構建邏輯的重要體現。
自20 世紀末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發展,呼吁全球走向開放包容和合作共贏的聲音日益高漲。然而,由于受到西方國家自二戰以來形成的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和“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思維的影響,國際關系中的自我中心主義、分裂性競爭思維和“中心—邊緣”結構等阻礙全球性合作的因素逐漸出現,為全球治理中各國攜手合作帶來了諸多挑戰,繼而引發了全球經濟增長乏力、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歐洲難民危機和恐怖主義勢力抬頭等世界性難題,為人類生存和文明繁榮帶來巨大挑戰。毫無疑問,在當今全球一體化的歷史趨勢之下,沒有任何國家和地區能夠獨立于世界之外,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恐怖主義和金融危機等世界性難題時,更加沒有國家能夠獨善其身。從這個角度來說,現代國家治理的視野和維度就不能僅僅局限于本國本地區一隅,純粹地從自我利益出發考量治理成效,而應當拓展到全球事務的共同治理之中,以世界性的目光審視治理實效,將實現人類共同價值作為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是全球化背景下實現人類生存和文明繁榮的必經之路。在全球治理中實現人類共同價值,就離不開各國之間的攜手合作和互利共贏。現代國家應當在攜手合作中共同推進現代治理,以取得合作共贏和互利雙贏的成效。在這方面,中國攜手世界各國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密切在聯合國、二十國集團和金磚國家等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中的緊密協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全球公共事務治理的高效處理作出了積極貢獻。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公報中,明確指出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堅持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相統一,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作出貢獻”,④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新華網,2016 年7 月1 日。這正是中國為推進全球治理,攜手各國共同應對世界性難題和挑戰,以大國擔當為實現人類共同價值訴求所做的努力。
在推動全球治理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從根本上說就是各國之間攜手合作,互利共贏,以實現全人類的共同價值。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⑤習近平:《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的講話》,新華網,2015 年9 月28 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體系不僅著眼于實現本國社會穩定發展,更以大國擔當的姿態承擔起國際責任,為實現全人類的共同福祉而積極呼吁并付諸行動。就中國呼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全人類共同價值這一點而言,已經遠遠超越了西方國家將自我治理標準上升為“普世價值”而強迫他國接受的霸道行徑。這是因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要倡導多邊主義,超越以往西方國家所構建的“中心—邊緣”式的國際秩序和結構,真正實現國與國之間的政治互信、互聯互通和互利互惠,使各個國家在國際舞臺上各施己長、各盡其職,在國際事務的處理中發揮雙邊與多邊合作的優勢。西方國家以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一貫邏輯將自我治理標準強加到他國身上,本質上是為提升自我的國際影響力和干涉他國事務的話語權而非從人類整體利益出發進行考量,這無疑正是自近代以來西方國家主流國際關系理論最為根本的出發點。
“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等全人類共同希冀的價值追求反映出世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許,這是人類價值訴求的“一致性”。但是,由于各國各地區的實際情況差異,并不可能執行同一套治理標準,必須根據本國國情“因地制宜”地制定治理標準,進而實現這些“共同價值”,實現路徑的差別則反映出方式的“多樣性”。但是,這二者之間并不矛盾,因為多元的方式最終指向的都是人類的共同價值訴求,因而人類需要的并不是西方式的將自我治理標準定于一尊,將西方在某一特定歷史時期和背景下所取得的治理經驗定義為“普世價值”,而應當是“求同存異”,在根據本國實際情況制定符合本國本地區實際的治理標準的基礎上,攜手共同應對世界性難題,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努力中打破長期以來形成的西方式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強權邏輯,為真正實現人類共同價值追求而攜手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體系從人類共同價值訴求的實現出發,以合作共贏、互利互惠為原則,攜手各國各地區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尊重各個國家從本國實際出發所選擇的發展道路和治理措施,使當代全球治理以嶄新的思維視域超越了西方自近代以來所奉行的“以我為尊”的霸道邏輯,彰顯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和中國的大國擔當,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體系為實現人類共同價值而努力的構建邏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體系堅持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努力中實現人類共同價值,以整體意識、全球視野和人類觀念把握人類利益的整體性和共通性,以共同價值為基礎,依靠各國之間平等交流的話語權來推行治理而非西方式的“以我為尊”,為尋找最大公約數以實現求同存異和相互尊重,在國家治理中攜手共建在新型合作共贏的國際關系做了良好示范。在現代國家治理和全球治理中,中國不僅是“合作共贏”這一理念的倡導者,更是勇于擔當的踐行者。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在全面參與全球事務的治理和世界規則的制定中不斷提升自我話語權,為實現人類共同價值追求而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成功突破了二戰以來西方國家所宣揚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治理標準,深刻地宣告了中國在全球事務治理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興旺發達和人類文明的繁榮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
馬克思主義從來都沒有把社會主義社會視為一成不變和固步自封的存在,反而是將其視為“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這也就表明了堅持改革創新本身就是社會主義制度的題中應有之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國家治理體系不斷進行改革創新,其涉及面之廣、力度之大、影響之巨都是舉世矚目的,這也是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得以完善和提升的一個重大原因,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概括了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堅持改革創新、與時俱進,善于自我完善、自我發展,使社會充滿生機活力”①《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中國新聞網,2019 年10 月31 日。這一顯著優勢,這鮮明地凝練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體系善于在改革創新和與時俱進中發展自我和完善自我的品格。堅持在改革創新和與時俱進中推動國家治理體系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是我國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體系保持生機活力的重要保障。
從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就一直堅持將“發展就是硬道理”“摸著石頭過河”和“三個有利于”等標準作為中國進行改革發展的基本指引,通過發展社會生產力以破解“落后的社會生產”與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之間的矛盾,到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強烈的使命擔當推動黨和國家的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與時俱進地作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17 年10 月28 日。這一重大判斷,并以此為根據推動體制機制改革在關鍵性領域取得突破,使我國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回顧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歷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體系之所以能夠保持生機活力、善于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就在于,始終實事求是地堅持改革創新和與時俱進的準則,真正做到了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不迷信和盲從他國經驗,不固執于以往取得的經驗而固步自封,始終以解決客觀實際問題為著眼點,以治理如何取得實效和推動治理績效的提升為第一導向,以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為歸宿,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體系的制勝法寶。
在推動我國治理體系改革創新的過程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以“增進人民福祉”為標準,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活和滿足人民多層次多樣化需求,使改革發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全體人民。“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和探索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問題,實現了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民族團結、人民幸福、社會安寧。”②韓正:《加強黨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領導》,《黨建研究》2019 年第11 期。顯然,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最為根本的不是停留于在形式和體制上設計和構建出一整套細致的制度體系,而是要著眼于對國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和完善,以促進國家事務和社會公共事務的有效治理為目的,吸收其他國家和地區在治理中形成的有益經驗,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從中國實際現狀出發,創新治理思路和路徑,真正實現對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有效乃至高效治理。毫無疑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體系就是以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有效治理”為目的,以最終“增進人民福祉”為價值取向的現代治理體系。正因如此,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始終以開放、平等、自信和包容的心態積極吸收其他國家和地區成功的治理經驗,又堅持以本國實際為導向,著力于實現本國社會事務的有效治理,進而為增進人民的幸福保駕護航,這也是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治理取得巨大成就的一個重要因素,更是我國治理體系現代化所堅持的正確方向,是其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的動力所在,是我國治理能力進一步提升的關鍵所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邏輯。必須堅持在改革創新和與時俱進中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激活國家治理體系的內在活力,使其更加成熟定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破解國家和社會在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