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躍文
市場交易及其機制自古就存在。但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市場交易中的主要因素——市場大小、交易者、交易品種(商品)與數量、交易技術與手段、交易結果以及對社會影響都有顯著的差異,因此市場作用并不總是相同,機制也有逐步發展與完善的過程。“看不見的手”是雙刃劍,一刃幫助人們開疆拓土,一刃刺向人類自己,用血腥的結果不斷警示調控、改造和完善的需要。于是有了兩支對向行進的隊伍。
市場機制本無好壞之分。鄧小平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①《鄧小平文選(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373 頁。市場機制不是劃分社會屬性與階級的依據。但這種資源配置的方式所產生的結果卻是有好壞之分。于是爭取好結果避免壞結果不僅成為交易者的努力方向,也成為國家治理中的重要任務和使命。
工業大革命一方面促使勞動生產率快速提升,另一方面也急速地將所有潛在的交易者、交易品(商品)裹挾進市場,尤其是全世界范圍內的殖民活動,使得市場交易在廣度和深度上達到了一個頂峰。顯著的表現就是什么都能夠交易,市場機制的極致發揮導致的結果既是正面的,實現了社會空前繁榮;但是同時帶來了惡果。正如馬克思指出的,“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年,第783 頁、第829 頁改造市場機制成為不可避免的選擇。
搗毀機器、阻止生產、斗爭企業家成為勞動者的直接選擇。強化法律、修建監獄、軍隊保護成為資本家的不二選擇。如此對立的關系,如果找不到緩和的方法,市場將萎縮,財富將縮水,社會將混亂。這是誰也不愿意見到的結果。于是運用立法、司法和政府等多種手段,通過“看得見的手”調節“看不見的手”,限制、規范“看不見的手”的作用發揮,開啟了資本主義國家改造“看不見的手”的歷程。為保護市場交易的結果,從憲法法律層面上規定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勞動者的勞動時間、薪資福利等得到法律的部分保護,新生勞動力的生存權、受教育權逐步得到保護;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規范知識產權的市場交易等等。周期性發生的經濟危機對市場宏觀調控的必要性有了逐步認識,對市場從不干預的政府也逐步地加強對“看不見的手”的宏觀調節;制定反壟斷法,完善國家宏觀金融調控的手段等等。
社會主義是從自由資本主義社會脫胎而來的。馬克思、恩格斯敏銳地感受到了自由資本主義利用市場機制所展現出來前無古人的力量的同時,也感受到每個交易的商品都透著血腥,于是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本著解放全人類使命,創立了馬克思主義。俄國人首先拿起了馬克思主義武器,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和計劃體制與機制。中國共產黨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建立了新中國,開展了史無前例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以國家或集體為基礎的全面計劃體制及其機制。世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或徹底或不徹底地走上了同樣的道路。計劃體制與機制在本質上是讓全社會的所有生產資料和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受國家意志或集體意志的統一支配,完全擯棄了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自由結合與發揮的可能性。在充分展現計劃體制與機制的發展力量、并取得了巨大的建設成就的同時,也飽受計劃體制與機制帶來的“痛苦”。在經歷近30 年之后,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程,向著有限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的方向發展。蘇聯在計劃機制負面結果發揮至極致的同時也開啟了向市場機制方向改革的步伐,但兩個從社會主義計劃體制出發的國家,采取的策略、最終的結果完全不同。經過解體后的俄羅斯徹底地回歸了資本主義自由市場機制,而中國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下逐步建立了市場經濟。
顯然,如何建立市場體制并發揮市場機制的正向作用不僅是社會主義國家面臨的歷史性課題,也是資本主義世界面臨的歷史性課題。從理論上講,所有要素實現自由交易是讓人向往的,但需要前提和基礎。實現公平充分自由交易需要具備諸多條件,包括合法的交易主體、質量合格的交易商品、靈活的交易機制、跨越時空的交易技術手段、保障公平充分交易的環境以及高頻次的規模交易等等,否則自由交易不僅無法真正實現,更無法實現可持續,并且還會產生異化;如果自由交易不是充分公平的交易,那代價就是要承受非公平、非充分交易帶來的社會各個層面的負面后果。全球每天的巨量交易中,既有公平的交易,也有大量不公平、不道德、不適宜的交易存在;既有大量的交易成功者,也產生一大批交易的失敗者。強勢交易者與弱勢交易者共生是市場交易的常態,維持公平交易是各國政府和社會都必需努力的方向。市場機制正向發揮是有前提和基礎的。當某些條件不具備的時候,市場就無法服務人類自身。譬如土地私有化后,土地被劃分為一小塊一小塊,要進行大規模的交易和建設,成本變高導致交易失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建設高鐵方面的舉步維艱就印證了這個結論。
市場交易及其機制不是某個人或者某個階級的專利,關鍵是如何結合人類發展的本身需要發揮其正向的作用、抑制其負面結果。市場并不是越自由越好,調控市場,讓市場機制更好服務人類是重要使命。
如果以完全開放自由的市場與完全不開放自由的市場為兩端形成一個坐標軸,那么,改革開放前的中國是處于相對不開放自由的市場一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英國、美國等西方國家處于完全開放自由的市場一端,盡管開啟對交易機制改造的時間有早與遲,但是歷史卻呈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對手在同一坐標軸的兩端,先后開始了對市場機制的改造和創造性的作用發揮。
以英國、美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國家對市場機制的改造顯然要早于社會主義國家。從某種意義上說,社會主義國家尚未誕生,這種改造就開始了。譬如用法律手段禁止某些失信失能的主體參與市場交易,禁止某些商品交易參與市場交易。之所以會如此規范,重要的目的是要確保市場機制發揮正向作用,抑制負面惡果的產生。這其實也是對市場機制本身的保護。
資本主義世界的改造既有具體的實踐行動,也有以梅納德·凱恩斯為代表的改造主張和理論。
1936 年梅納德·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提出“看得見的手”的概念。縱觀歷程,資本主義對市場機制的改造是廣泛的,手段也是多樣的。既將焦點集中在市場交易要素規范上,實現對市場機制本身的改造;同時也有對交易結果及所產生的社會影響進行改造與救濟。
中國改革開放的開啟對市場機制的重構與創造性運用相對比較復雜。西方主導的對蘇聯進行的休克式回歸完全自由市場機制時間上是短暫的,過程是很激烈的,但是并沒有達到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的預期。中國采取的是漸進式的中國特色的市場化道路,前后40 余年,釋放出了更多的可控能量。改革開放之前,所有生產資料包括土地、勞動工具、勞動者和勞動成果等都歸國家或集體所有,所有生產活動都在統一的意志下開展。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結合開展自由生產的所有可能性幾乎都被扼殺,自留地和小規模的副食品的生產是在自給自足的前提下開展的。即便如此,這樣的微小的市場空間也時不時地被取消。城市居民的工資主要用來購買生活必需品,并且還需要有相應的票證。沒有國家發給的定額供應票證是買不到東西的。整個國家處于極少的市場交易狀態,更談不上自由交易。改革開放前夜,率先恢復的是自留地和自給自足的副食品生產;接著是農村分田到戶的大包干改革,第一次實現了農民與生產資料的“自由”結合,第一次有支配剩余勞動成果的機會,為恢復和發展市場交易奠定了基礎。有了糧食和閑暇時間的中國農民、回城沒有工作的知青和城市的待業青年,開始嘗試生產國家計劃之外的日常用品。市場交易進一步得到恢復和發展。1982 年9 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代表大會強調:“正確貫徹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是經濟體制改革中的一個根本性問題。”國家開始形成計劃內和計劃外兩套體制運行的格局,計劃外就是市場交易體系。兩套體系的并存讓套利機會頻發,腐敗滋生,學習西方市場經濟體制,成為當時討論的一個焦點。鄧小平南方講話明確市場機制不是姓社姓資的依據,為建立市場經濟體系奠定了基礎。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代表大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標志著市場體制與機制的基本確立。加入世貿組織是中國式的市場體系與世界市場體系的一次全面對接,“一帶一路”是中國首次主動地參與世界市場的建設。
就市場機制結構而言,中國市場機制與西方市場機制沒有太大的差別,世界各國可以與中國暢通無阻地做著各種各樣的生意,這一點已經為世界各國所認同。但就市場機制的組合運用和結果而言的,中國市場機制的回歸與改造過程卻與西方國家對市場機制的改造有著不同的特征。
盡管世界市場具有基本的一致性,但不同的國家、不同人民(交易參與者)、不同的地域(市場環境)、不同交易狀況下,市場機制發揮及其結果不一樣。關鍵取決于各個國家和區域在確保與世界市場有效銜接的同時,對國內市場機制更加科學和高效的運用。
社會主義國家之所以會選擇回歸市場經濟,重要的原因是實踐證明,市場機制更具有大規模、更加客觀地判斷勞動價值的能力。同時市場機制是全球經濟運行的基礎性制度,銜接世界首先是市場的銜接。社會主義國家回歸市場體制在目標上有兩個可供的選擇:一個是建立完全自由的市場機制,一個是相對可控的市場機制。從自由資本主義脫胎而來的社會主義非常清楚建立可控的市場機制成為歷史的選擇。在策略上也有兩種選擇:休克式建立和漸進式建立。顯然休克式建立是一種有巨大風險的策略,在全世界都并不清楚完全自由的市場機制究竟該怎么改造的時刻,休克式只能自覺和不自覺地滑向完全自由的市場機制。因為完全自由的市場機制不僅更為人們所熟悉和習慣,而且在追逐利潤的支配下,市場機制本身就具有向完全自由的方向進發的力量。建立可控的市場機制,就是要拉住市場機制的韁繩,讓它更好地服務社會、國家和人民的需要。國家治理能力與水平也集中體現在這里。漸進式建立的優勢就在于讓一個個初建市場得到保護性發展,投入、商品的供給者和消費者大量涌入,快速實現從無到相對充分交易,確保市場機制發揮達到一定水準。民間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就被一個個市場建立所激發,逐漸形成加速度,經濟社會實現高速發展。這是中國奇跡發生的奧秘所在。
從改造完全自由的市場機制角度看,中國依據自己國情一步一步地恢復和發展市場交易,看似回歸,其實是在可控的情況下對市場機制直接改造。四項基本原則是改革開放的行動準則,更是改造市場機制的基本原則。市場作用的發揮符合中國實際的就往前推進,暫時不具有擴大條件的或者市場條件尚不充分就暫緩推進,改革開放后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很大部分是圍繞著這個核心問題展開的。堅持市場改造的主動權原則是中國區別蘇聯的最顯著特征。市場改造,從自由向約束的過程比從約束向自由要艱難得多。中國在市場機制改造中顯然占據著主動權,從過去四十年余的實踐看,取得的成績得益于中國共產黨始終堅守的原則和強有力的領導。
從改造市場機制可用資源的角度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并不在同一起跑線上。社會主義國家擁有比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更多的手段與資源。譬如政治資源、國有經濟資源、教育資源等等。政治資源是社會主義國家擁有的明確的穩定的政治主張、相對持續與發展的政策體系以及相對強有力的中長期規劃,這些政治資源是衡量市場機制改造能力的重要標準。鄧小平再三強調的將“是不是有利于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作為檢驗改革開放的標準,其實也是檢驗市場改造的基本標準。當然強勢政府是市場改造的重要保證,也是推動市場有序恢復與發展的重要力量。40 余年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始終牢牢地掌握著市場改造的主動權,是有序恢復和發展市場機制并發揮其最大程度的正向作用的根本原因。
在西方資本主義看來,私有化是充分發展與完善市場機制的前提和基礎,堅信私有化程度越高,市場機制發揮就越好。其實市場機制的命脈并不是私有化程度,而在于充分比較和公平交易。交易者擁有對商品的支配權是進入市場交易的前提條件。不管是自然人、法人還是政府組織,只要其擁有對交易品(商品)完全的支配權皆可進入市場交易,多樣化交易主體總體有利于市場機制的發展。市場交易結果的好壞,取決于交易者的主觀追求和交易行為品格。當強勢政府將維護市場交易充分與公平作為自己的重要職責時,能極大地抑制交易者唯利是圖的本性,確保市場機制最大限度地發揮正向作用。
教育市場交易者,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看來是一種對市場不恰當的干預,但從市場機制改造的角度看,這種教育不僅是維護和發展市場交易所必需的,也是對市場交易公平進行、有道德心地進行的思想保證。“不能賺取市場的最后一個銅板”,不僅是一種高尚的交易品質,也是對市場機制的道德維護。
確保更多的自然人、更多的法人和更多的其他社會組織有能力參與各種層次的市場交易,是維持市場繁榮的前提和基礎。有市場交易,就存在成功者和失敗者。失敗者很容易徹底喪失參與市場交易的能力。從市場角度看,對失敗者生活的維持以及參與市場交易能力的救濟,是西方福利體系的重要出發點。在以市場交易為基礎的社會中,被完全踢出社會交易就意味著死亡。從救濟市場交易者的角度看,自二戰以來,西方資本主義在政治人物競選承諾中逐漸建立起覆蓋全社會的福利保障體系,這對維護市場體制及確保市場機制運行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但是西方資本主義政府也面臨著政府債務高筑、政府可用于調控的資源枯竭、救濟能力下降的窘境。這點不僅是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警示,也對社會主義中國具有同樣的警示作用。
中國在逐步建立市場經濟的過程中,也基本建立起覆蓋全社會的福利保障體系。除此之外,在中國共產黨共同富裕思想的指導下,調動政府的各種資源,發動全社會的力量,對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進行深度幫扶,不僅解決了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生存問題,而且也是進一步維持和擴大了市場范疇,增加了市場交易者的規模,提升了市場更加充分比較和實現更加公平交易的可能。盡管從現在來看,中國政府擁有大量的國有資產和資源,具有很強的調控能力,但在推進市場建設、加強市場調控、加大市場救濟過程中如何防范金融風險,也是面臨的重要課題。
當對市場機制的改造成為服務國家發展的基礎性工程的時候,目的性蓋過一切,兩者之間可以互學互鑒。當資本主義國家對市場機制的改造直接服務于解決本國發展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并為鞏固與發展資本主義社會服務的時候,其不僅受到資本主義根本制度的局限,而且還直接受制于目的性的局限性,展現的只能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特征。同樣,社會主義國家對市場機制的改造也必將從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展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解決社會主義發展面臨的種種問題出發,審慎地有序地克服自身的局限性,不斷擴大社會市場的范疇和規模,不斷提升市場水平,不斷強化市場公平交易的環境,更好地解決與世界市場的銜接問題,提升對市場交易失敗者的救濟水平,最大限度地發揮市場機制的正向作用,讓對市場機制更好地服務國家的發展,民族的振興和人民生活的幸福。因此兩者能對向而行,各自發展。
改造市場是一個歷史性課題,只有開始,沒有結尾。誰能夠做得更好,國家就能夠發展得更好,人民就能夠生活得更加幸福。無論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都必將立足自身的基礎,依據自己的主張,從各自的基點出發,不斷地改造和完善市場機制,努力發揮市場機制的正向作用,鞏固政權,實現國家發展。理性審慎自主地推進市場機制改造,充分發揮社會主義的自身優勢與特點,市場機制的正向作用一定能發揮得更好,一定能更好地助力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生活的實現,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