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希林 劉 芳
(遼寧省圖書館,遼寧 沈陽 110167)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對圖書館固有的以線下實體場館服務為主的服務方式帶來嚴峻挑戰。為防控疫情,各圖書館于2020年春節后紛紛關閉線下場館服務。在線下服務全面停止的情況下,如何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信息、閱讀、講座、展覽等服務,成為圖書館業界重點關注的問題。
當前,學界專家紛紛就此問題展開探討:如柯平教授[1]就公共安全突發事件中圖書館應急服務機制進行研究。王有強[1]從重大突發公共安全事件應急管理的角度梳理圖書館的作用。騰五曉[1]指出圖書館的應急服務需要構建系統思維,建立以讀者為本的應急服務體系。張軍、李波[2]對新冠肺炎疫情下公共圖書館的服務理念、服務方式、服務定位進行了深入思考。周璐[1]列舉了以往公共事件突發時國內外圖書館的服務案例,并就新冠疫情爆發后國內公共圖書館開展應急服務情況展開了調查研究。
目前,關于圖書館開展應急服務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對重大公共突發事件情境下圖書館開展空間服務的研究更是少見。這次重大公共安全突發事件讓我們看清了圖書館應急服務體系建設的缺陷。在重大公共安全突發事件情境下圖書館實體服務空間被迫關閉,既有的空間服務體系暴露出諸多的問題。疫情發生以來,我國圖書館界積極開展線上空間服務實踐,探索出一系列圖書館面對重大公共安全突發事件時線上空間服務的有效模式和實現路徑,但這一切都只是應急之舉。針對圖書館既有服務體系在重大公共安全突發事件面前所暴露出的問題,結合一些圖書館在實體空間不能正常開放的情況下,從容應對或應急處置所采取的補救措施及其實踐探索,筆者試圖就基于重大公共安全突發事件情境下的圖書館服務問題抒以管見,提出建立體系化、規范化、特色化線上空間服務機制的建議,以期為我國圖書館服務體系的健全完善提供有益的參考。
春節前夕,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這一重大公共衛生安全突發事件,不僅對醫學、互聯網、制造業等行業在各類災害引發的重大公共安全突發事件中的應急處置能力提出了挑戰,同時對圖書館在重大公共安全突發事件中的應急服務與管理能力帶來嚴峻的考驗。在這場特殊戰“疫”中,圖書館線下空間服務全面停止運營,圖書館線上空間服務“急來抱佛腳”,倉促應對,在服務體系、服務資源、服務技術和服務人員等方面表現出諸多不適應的問題。
隨著近年來國家對文化事業的重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推進,我國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在普遍均等理念的指導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我們必須看到,當前我國圖書館開展信息服務、決策服務、文化服務、學科服務、科普服務的重要陣地依然是線下的實體場館,盡管各種現代信息技術在圖書館得到廣泛應用,圖書館開創了很多以新技術、新媒體為依托的服務內容和服務模式,但圖書館的服務體系是在線下服務為主、線上服務為輔的基礎上構建的。當重大公共安全突出事件發生時,圖書館線下服務場館被迫關閉,必須要以線上服務為主時,以往搭建的服務體系不能滿足新型的服務要求,圖書館有必要建立基于重大公共安全突發事件情境的服務體系,從而開拓新型的線上服務空間,為廣大人民群眾打造有特色的線上服務,滿足特殊時期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以助力全民抗“疫”行動。
構建基于重大公共安全突發事件的圖書館線上空間服務體系有助于實時分析形勢、合理利用資源,開展精準的防疫服務和文化服務。目前我國圖書館界尚未建立起基于重大公共安全突發事件的應急服務體系,圖書館線上空間服務仍缺乏自上而下的組織系統;行業內缺乏應急服務的工作機制、相關制度、服務標準;圖書館缺乏與政府相關部門、相關行業、相關單位、相關社區之間的合作聯動、協同服務機制。當疫情來臨時,圖書館應急資源組織與服務系統架構[3],難以滿足線上空間服務的需要。
當重大公共安全突發事件發生時,圖書館豐富的館藏資源是開展線上空間服務的基礎。圖書館能否有效利用現有的館藏資源,有效整合各界資源,是圖書館開展線上空間服務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
圖書館開展線上空間服務的資源來源主要有以下幾類:(1)本館購買的數字資源,其中包括電子圖書、電子期刊、講座及展覽等;(2)本館自建數據庫,其中包括特色文獻、地方文獻、古籍文獻等數字化后的數字資源等;(3)網絡資源;(4)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提供的共享數字資源。
眾所周知,圖書館線上空間服務資源以數字資源為主,但現階段大部分圖書館的資源建設體系配比基本上是紙質文獻資源采購經費大于數字資源采購經費。在面臨重大公共安全突發事件時,圖書館線上空間服務的數字資源能否滿足廣大讀者的需求,這是圖書館開展服務工作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在疫情發生時,圖書館現有的數字資源基本可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文化需求,但對于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的相關資源則缺乏積累、捉襟見肘。此次新冠疫情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出現,一切都是未知。面對這樣的情境,政府及相關部門需要掌握與疫情相關的應急知識、防疫方案的文獻信息;社會公眾需要了解與疫情相關的科學知識、防疫知識;廣大科研工作者需要與疫情研判、防控治理相關的科技文獻、科學數據。文獻信息資源是圖書館賴以開展線上空間服務的基礎。這些信息資源的組織是否全面系統、及時可靠,是否方便讀者通過線上空間服務及時有效獲取,如何針對廣泛的讀者需求,有效整合信息資源和技術資源,構建以線上服務空間為載體的應急服務機制,有待圖書館深入研究和實踐。
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云存貯、二維碼等技術的不斷涌現,驅動著圖書館不斷向數字化、智能化、精準化服務邁進[4]。基于重大公共安全突發事件的圖書館線上空間服務需要這些新技術的支持。目前,圖書館線上空間服務的電子圖書、電子期刊閱讀只需要一個二維碼識別技術即可實現,這項技術已經被很多圖書館成熟應用,但這些數字資源只是單向的、無目標性的一種推薦,對于讀者個性化閱讀需求的智能分析及推送技術尚需進一步提升。圖書館如何與社會相關部門進行對接,了解讀者年齡、職業、性別、所在地、閱讀軌跡等信息,通過大數據技術挖掘讀者由淺及深的服務需求,及時推薦本館擁有的數字資源(電子圖書、電子期刊、學術論文、相關標準、法律法規等),推送圖書館的線上專題展覽、線上科普講座及互動活動,鏈接其他圖書館數字資源或者其他數字資源庫,滿足讀者個性化的服務需求,這些都需要圖書館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相關技術來解決。此外,讀者在公共安全無法保障且需要居家辦公、生活及學習的條件下,不僅需要圖書館利用數字資源開展的線上單向服務,同時需要圖書館員與讀者進行交流互動,形成面對面的雙向交流機制。無論是線上數字資源傳輸的單向服務還是讀者參與的雙向互動活動,均要求圖書館要保障數據傳輸過程中的信息安全。當前圖書館線上空間服務所面臨的服務器穩定性、數據清除、存儲安全、傳輸安全、數據收集、數據分析、數據挖掘等服務技術問題[5]亟待有效的解決方案。
當重大公共安全突發事件發生時,與此密切相關的信息急速暴增,各類輿情信息、新聞報道、疫情數據、政策舉措、法律法規、防診指南、機構宣傳資料、自媒體信息,甚至各種虛假信息、謠言信息等紛至沓來[1]。如何對紛繁而至的信息進行精準且細致的研究、判斷和篩選,并對這些信息進行加工整理,形成具有實用價值的信息知識集合以供廣大讀者獲取利用,這是對圖書館員線上空間服務能力的考驗。對公共安全知識的掌握、對最新科研數據的收集、對各類資源平臺的了解、對線上服務形式的分析、對線上服務內容的把握等等,這一切都需要圖書館員具備敏銳的信息意識和嫻熟的信息服務技能。
面對重大公共安全突發事件,圖書館線上空間服務人員一方面要提供線上信息咨詢服務、電子文獻推薦服務、科研數據查詢服務,另一方面要通過網站、微博、微信等平臺開展信息推送、知識問答、電子展覽、線上講座等服務,同時還要通過各類直播平臺開展線上互動活動。這些線上空間服務要求圖書館員不僅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還要具備較強的現代信息資源檢索、分析、組織、整合能力以及網絡環境下多媒體資源轉換與傳播技術。
一場重大疫情,暴露出圖書館管理與服務體系建設中的種種問題,但通過這一重大突發事件也讓我們看到了圖書館人的敬業精神和奉獻精神。無數的圖書館人在疫情面前,牢記“傳承文明,服務社會”的初心,堅守崗位,充分利用圖書館現有的信息資源和技術條件,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線上文化服務,為面對重大公共安全突發事件情境下的圖書館應急服務機制和服務體系建設進行了積極有益的實踐探索。
“互聯網+”時代,重大公共安全突發事件來襲,全國各地各級各類圖書館充分利用網絡和自媒體平臺開展線上空間服務。如:遼寧省圖書館于2月10日—29日通過“e路書香”微信公眾號平臺舉辦了“防疫知識我知道!——‘新型冠狀病毒’”防疫知識線上問答賽,得到省內讀者的積極響應。圖書館通過平臺服務,以有趣的知識問答賽形式吸引廣大讀者主動學習科普知識、了解防疫知識,助力戰“疫”。此次疫情正值全國中小學生的寒假期間,為豐富中小學生的假期學習生活,遼寧省圖書館1月17日——3月25日通過數字閱讀推廣平臺舉辦了“星火燎原照亮前路——2020年遼寧省中小學讀者主題朗誦大賽”。大賽歷時兩個月,全省43家各級各類圖書館參與此次活動,共收到在線提交作品1282部。讀者可以通過線上平臺實時觀看朗誦作品,活動總訪問量達到11896人次,收獲6446次點贊,總播放量近3萬次[6]。又如:2020年4月23日,由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等多家圖書館共同參與的“粵鄂澳”共讀半小時活動,活動以廣州、深圳、武漢、澳門為主會場,共讀點遍布圖書館、學校、企業、社區、醫院、家庭等地,以AR技術實現線上共讀,通過“國家公共文化云”平臺進行線上直播,倡議市民“品味書香,享閱讀之樂”,用共同的行動,傳遞閱讀背后凝聚的精神力量[7]。
從以上實踐來看,疫情期間,各級各類圖書館在實體圖書館閉館的狀態下,其服務并沒有“打烊”。各圖書館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平臺,積極打造線上服務空間,舉辦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線上服務,彰顯了圖書館的價值,預示了圖書館工作的發展趨勢。
2020年4月20日,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發布。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成年國民數字化閱讀方式(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Pad閱讀等)的接觸率為79.3%,較2018年的76.2%上升了3.1個百分點。調查發現,超半數的成年國民傾向于數字化閱讀方式,傾向手機閱讀的讀者比例明顯上升[8]。這為圖書館開展數字化服務創造了條件。在疫情期間,圖書館應有效挖掘整合數字化資源,積極為讀者搭建數字化服務平臺,向讀者提供多元化的線上空間服務。
國家圖書館在疫情期間,積極整合優質數字資源,加強線上服務,多渠道豐富學術論文、電子書刊、在線講座、在線展覽等各類型資源供給,使讀者足不出戶即可享用國家圖書館文化信息服務。在此基礎上,特別加大專題資源挖掘,策劃并設計“服務不打烊,戰‘疫’進行時——國家圖書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資源專題庫”,不僅整理了與疫情相關的特藏古籍、中文普通圖書、民國圖書、博士論文等資源,還為讀者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抗疫資訊、科學防護與健康知識、古今中外疫情防控文獻資源庫導航等服務[1]。
當重大公共安全突發事件發生時,與之相關的各類信息呈爆炸性增長。圖書館應發揮社會文獻流整序的職能,以自身的專業優勢,對來自不同載體、不同渠道的相關信息知識進行系統收集、甄別、加工、整合,營造積極健康的線上服務空間,向讀者普及科學知識,傳遞科學信息,引導教育人們明辨是非,科學應對。
面對讀者多元化的服務需求,圖書館線上空間服務要樹立跨界聯合服務的理念,突破行業界限,跨越學科背景、專業界限,加強與微博、抖音、出版商、數據商、科研部門等合作,發揮社會各行業的潛能和優勢,彌補圖書館在某些方面的短板。
2月1日,上海圖書館中國文化名人手稿館開展“抗擊疫情共克時艱——各界名家寄語”征集活動,活動邀請各界名家為奮戰在防控阻擊疫情戰線上的醫護、科研、交通、公安、商業、環衛、新聞媒體、社區居民等書寫寄語[9],以各界名家手書寄語的形式鼓舞抗疫人員的斗志,通過與社會各界的合作,發揮名人效應助力這場特殊的戰“疫”。活動發起后,陸續收到了眾多各界名人的寄語手稿,其中包括抗疫期間“硬核醫生”張文宏主任手書的“抗疫”寄語。2月3日,由太原市圖書館首先發起的“共戰‘疫’不孤‘讀’,圖書館為愛發聲,為武漢加油!”活動得到全國圖書館界的積極響應。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500余家圖書館參與此次活動,活動由圖書館員、社會志愿者、數據公司志愿者聯合制作視頻、整理圖片、解答咨詢,打造一站式服務。各圖書館官宣,抖音、微信、微博、網站等新媒體全部上線,抖音#戰“疫”不孤“讀”#話題播放量達80.7萬次[10]。這是由圖書館員發起,圖書館工作者、社會志愿者、數據公司志愿者三方聯合開展的一次大規模的愛心戰“疫”行動。
當重大公共安全突發事件來襲,圖書館人在堅守服務陣地的同時,重塑思維,跨界聯合,奇思妙想,傳遞愛心,共同戰“疫”,匯聚了力量,擴大了社會影響。
豐富的數字資源是圖書館開展線上空間服務的基礎,但如何將這些數字資源推廣出去,滿足廣大讀者的科研、閱讀、學習、休閑、防“疫”及抗“疫”的需求,提高數字資源的利用率,還需要我們的圖書館員在服務方式上下功夫,不斷創新線上服務方式,從而為讀者提供精準服務。
2月13日,湖北省圖書館舉辦“在家閱讀·書香戰‘疫’”真人圖書館活動,這是一場以抗“疫”為主的美食在線直播活動?;顒友垙氖氯嗄昱腼兘逃拿朗硨<?、武漢市烹飪學科帶頭人李繼強擔任真人圖書,300多名讀者通過線上閱讀,與李老師一起共同探索健康飲食的奧秘[11]?;顒右岳习傩兆铌P心的抗疫話題為切入點,結合美食知識,以真人圖書在線直播互動的服務方式向人們傳播科普知識,指導讀者科學抗疫,守護健康。武漢是此次重大公共安全突發事件的重災區,尤其是在武漢方艙醫院工作的醫護人員、進行治療和隔離的群體備受全國人民的關注。為給這些人員提供有效的文化服務,由湖北省圖書館主導開發的“數字文化之窗”匯集了8萬冊電子圖書、42萬個音頻、8482個視頻及豐富的讀書活動、精彩的文博展覽、趣味的在線游戲、廣場舞健身操輔導視頻、群眾藝術普及教程等數字資源,同時還設有疫情信息更新、權威辟謠、心理輔導等欄目,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皵底治幕啊笨傇L問量達到了10萬余人次[12]。
綜上所述,面對重大公共安全突發事件,圖書館人匯集智慧、集中力量、挖掘資源、跨界聯合,積極開展線上空間服務,與全國人民一起奮戰在抗“疫”戰線上,承擔起為廣大讀者提供文化服務的重任。
在重大公共安全突發事件面前,圖書館人不忘初心,積極實踐,以線上空間服務社會,彰顯了圖書館人的責任擔當。但通過圖書館此次戰“疫”的服務實踐我們也不難發現,圖書館線上空間服務在服務體系、服務資源、服務技術、服務人員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或問題,所以其所表現出的服務效能是有限的。為增強圖書館應急服務能力,提升圖書館應急服務效能,筆者認為,圖書館應建立應急服務機制,加強頂層設計、平臺構建、資源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研究,建立健全以線上空間服務為主體的讀者服務體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文化立法工作。2016年12月25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2019年9月4日,文化和旅游部發布文化行業標準《公共圖書館業務規范第1部分:省級公共圖書館》(WH/T87.1-2019)、《公共圖書館業務規范第2部分:市級公共圖書館》(WH/T87.2-2019)、《公共圖書館業務規范第3部分:縣級公共圖書館》(WH/T87.3-2019)[13]。2015年12月31日,教育部印發了《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以上法律、標準和規程從不同角度對圖書館的業務范圍、工作職責、服務內容等做出了規定和保障,但未涉及重大公共安全突發事件發生時圖書館應急服務的具體規定,對圖書館線上空間服務也沒有相關服務標準、法律保障和業務規范。因此,圖書館工作者應盡快匯總自重大公共安全突發事件發生以來圖書館開展相關服務遇到的問題,提出圖書館應急服務規范草案,為相關部門制定圖書館應急服務規范提供參考,進而推動圖書館應急服務規范的出臺和實施。同時,應對現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進行修訂,補充應急服務涉及的條款;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進行修訂,在重大公共安全突發事件發生時,適時向圖書館開放相關出版物數字版權,從法律上保障圖書館的應急服務有效開展;研究制定高校圖書館和專業圖書館應急服務規程,從而保障教育工作、科研工作順利有序開展。目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但在圖書館應急服務體系建設方面仍十分薄弱。因此,我國政府和有關部門應加強圖書館應急服務的頂層設計工作,加快應急服務體系建設和應急服務工作指南的制定,指導各級各類圖書館盡快建立健全穩定、長效、規范的應急服務體系,使圖書館應急服務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如果說健全的服務體系、完善的服務制度、規范的服務指南是圖書館開展應急服務的“上層建筑”,當重大公共安全突發事件發生時,圖書館線上空間服務的穩定運行,則必須依賴信息平臺、資源平臺、服務平臺、宣傳平臺這些“經濟基礎”的支撐,因此,加強基礎平臺構建工作是圖書館開展線上空間服務的重中之重。
4.2.1 信息平臺
圖書館作為文獻信息資源中心,在公共安全出現問題時,不僅要向讀者提供常規的閱讀、講座、展覽等文化服務,還要向廣大讀者提供與重大公共安全突發事件相關的各類信息服務,充分發揮其信息傳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首先,圖書館應以現有網絡架構為基礎,與政府部門、科研部門、疾控中心等與重大公共安全突發事件防控相關的職能部門的網站進行對接,及時獲取最新資訊、科研動態,向廣大讀者提供權威信息,保障信息傳播的即時性;其次,增加信息平臺在線咨詢工作人員數量,及時解答讀者咨詢,滿足讀者信息咨詢訴求,為讀者提供個性化的信息服務。
4.2.2 資源平臺
圖書館擁有豐富的電子圖書、電子期刊、學術論文、音頻、視頻、展覽、講座、古籍、特色文獻等豐富的資源庫。各圖書館因文獻資源收藏重點和服務對象的不同,所藏文獻資源各具特色,為避免重復建設造成資金浪費,圖書館界在開展應急服務時應有效整合資源,建立跨區域跨系統的資源共享機制,為讀者打造一站式資源平臺,讀者通過資源平臺可以獲取不同地域、不同系統、不同類型圖書館的文獻資源,節約時間成本,提高資源利用率。
4.2.3 服務平臺
面對突如其來的重大公共安全突發事件,大部人只能居家防護,不能外出、不能與朋友相聚,長期處于孤獨狀態,加之對疫情的恐慌,容易產生一定的心理問題。圖書館在開展線上空間服務時,首先要搭建云端服務平臺,通過統一服務平臺發布相關信息,正確指導廣大居民進行自身防護;其次要合理安排專家志愿者通過服務平臺在線普及相關科學知識,從而使廣大讀者做到科學防控;最后還要組織心理學專業志愿者為廣大讀者開展心理輔導工作,安撫廣大讀者的焦慮情緒,引導讀者從容面對重大突發事件,穩定社會秩序。
4.2.4 宣傳平臺
應對重大公共安全突發事件需要有豐富的服務資源、靈活的服務方式,同時也需要構建宣傳平臺。通過宣傳使更多的讀者了解圖書館的線上空間服務模式、服務內容及活動信息,吸引更多的讀者關注圖書館服務,有效利用圖書館的信息資源,主動參與圖書館的線上活動,充分發揮圖書館文化戰“疫”的功能。圖書館要強化宣傳意識,通過自身服務微信、微博、網站廣泛宣傳圖書館的各項線上空間服務,同時加強與政府、新聞媒體、第三方服務平臺及社區的溝通與聯系,形成覆蓋廣泛社會群體的宣傳平臺,向廣大公眾推銷圖書館的線上空間服務,提高圖書館的服務效能。
圖書館線上空間服務效能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圖書館文獻資源的儲備量,尤其是數字資源的數量和質量,是影響圖書館線上空間服務效能的關鍵因素。在重大公共安全突發事件情境下,圖書館數字資源的利用率迅速增長。要想為讀者提供富有針對性的在線信息服務,圖書館必須擁有豐富的數字資源儲備,形成自有資源、網絡資源、共享資源、開放資源等兼容并蓄的多元化資源體系[14]以及整合加工利用能力。首先,要求圖書館在制定資源建設發展規劃時,應考慮讀者利用圖書館資源的方式以及習慣的變化趨勢,科學預測,合理配置文獻信息資源,同時應預留少量資源建設經費,保障社會各界對應急文獻資源的需求。其次,圖書館應建立重大公共安全突發事件專題資源庫,系統搜集與突發事件相關的文字、展覽、作品、視頻、人物等信息資源,重點收集與此相關的各項科研數據、防控措施、決策信息等,以便為將來的史料收集和科學研究提供數據。再次,要做好數字資源與傳統資源的融合工作,調整紙本館藏文獻和數字資源采訪比例,堅持需求導向、協調互補、成本效益等原則[14],加強原生性數字資源[15]、特色資源以及地方文獻資源建設工作,一方面可為應對處置突發事件提供有針對性的信息服務,另一方面也可為后續研究儲備有價值的信息資源。本次重大突發事件警示我們,圖書館不能忽視開放存取資源建設。開放存取是在20世紀9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學術信息共享理念和出版機制,是公開科學研究成果、共享學術信息的一種重要的在線學術資源[14],因其開放性更便于圖書館開展線上空間服務。重大突發事件發生后,會形成很多與此相關的開放存取資源。這些開放存取資源應成為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的重點內容。
突發性重大公共衛生安全事件,不僅對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服務平臺、服務方式提出全新的要求,同時也對圖書館員的服務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圖書館要加強對館員進行有針對性的專項服務能力培訓,以提高館員的線上空間服務能力,保障線上空間服務流暢運行。首先,館員要具備新媒體運營服務能力。線上空間服務主要是通過微信、微博、網站和第三方平臺來實現,要求館員必須熟悉這些新媒體平臺的基本功能和相關技術,能通過上傳圖片、視頻、數字資源的形式熟練地開展服務,同時要求館員具有在線直播與讀者互動的能力。其次,館員要擁有較強的信息收集分析能力和決策咨詢服務能力。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科學決策在突發事件應對和處置中起著決定性作用,而科學決策需要充分的信息資源支撐[16]。圖書館應加強館員搜商能力的培訓,使館員可以熟練運用不同的搜索引擎,將分散在網絡上的有實用價值的信息進行分析、整理,并編制成可供借鑒的決策參考信息。再次,館員要擁有資源整合和協同服務能力。重大突發事件發生后,全國各行各業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各盡所能,共同應對,圖書館人必須準確定位,主動參與。如在本次疫情期間各出版商、數據商、文獻資源提供商等提供了大量免費資源,其中包括免費學術資源、免費音(視)頻資源、公益展覽、免費講座等,館員要將這些不同行業的免費資源進行優化整合,去繁化簡,并通過服務平臺向廣大公眾進行推廣,讓讀者足不出戶即可居家抗“疫”、暢游書海、聆聽音樂、專心科研。
現代信息技術在圖書館的廣泛應用,為圖書館延伸服務、深化服務創造了條件,為圖書館開展各種特定情境下的信息服務提供了多種實現路徑。此次疫情讓我們看到了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存在的短板,總結此次疫情期間圖書館為社會服務的經驗和教訓,加強圖書館面對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時的應急服務機制研究,致力探索圖書館線上空間服務的實踐模式,構建反應迅捷、健全完善的圖書館應急服務體系,必須引起圖書館界的高度重視?!胺彩骂A則立,不預則廢”。圖書館必須時刻準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