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紅彬
(九江學院廬山文化研究中心,江西 九江 332005)
張興武教授所著《補五代史藝文志輯考》以清代顧櫰三《補五代史藝文志》為基礎,旁參宋祖駿《補五代史藝文志》、徐炯《五代史記補考·藝文考》、陳鱣《續唐書·經籍志》、汪之昌《補南唐藝文志》、唐圭璋《南唐藝文志》等著作,并廣泛參考歷代書志題跋、文史典籍,對五代藝文志詳加考述。該著作網羅宏富,去取精嚴,博大精粹,用力甚鉅,堪稱迄今五代藝文志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張培峰教授《評〈補五代史藝文志輯考〉》一文論之甚詳,允為定評[1]。然智者千慮,或有一失。正如張興武教授在《后記》中所說:“文獻資料的溯源與考訂向來難有終點,本書所該涉者亦當如此。……只要能使《補五代藝文志》更臻完善,雖只字片語也值得期待。”[2]因此,筆者就目力所及,以廬山文獻為中心,略作訂補,以供采擇。
僧應之有《四注金剛經》一卷,《補五代史藝文志輯考》已著錄。
按,僧應之,俗姓王,南閩人,舉進士不第,出家為僧。保大年間,授文章應制大德、賜紫。傳見馬令《南唐書》卷二十六。陳舜俞《廬山記》卷一:“次五杉閣,五杉喬茂合抱,瞰以危閣。南唐西山僧應之嘗結庵于五杉之間,保大中,為元宗所遇。作《五杉集》行于世,桑門備用之書也。今子孫在東林,猶藏其手澤。”[3]
按,今日本駒澤大學圖書館藏有朝鮮重刊本《五杉練若新學備用》三卷,卷中、卷下首、卷下末均題《五杉練若新學備用》,卷上尾題《五杉集》。卷中、卷下首題下各有“廬山東林病釋應之述”“病釋應之述”款。據此,《五杉練若新學備用》即所謂《五杉集》是也。該書卷上《家誨》云:“制《家誨》一篇附之于此,免冀遺落。即壬戌年夏四月。”[4]壬戌年為建隆三年(962),因此推知此書成于南唐時,而《補五代史藝文志輯考》未收錄,宜據此補入。
陳舜俞《廬山記》卷一:“巖上巨石偃若指掌,故名佛手。南唐元宗時,有僧行因住此巖三十年,制《華嚴別論》十卷,詔命不赴。”[3]
僧行因,嗣法于曹洞宗鹿門處真禪師,傳見《宋高僧傳》卷一三《周廬山佛手巖行因傳》:
釋行因,不詳姓氏,雁門人也。游方問道于江淮,見廬山北有巖,遙望如垂手焉,手下則深邃可三五丈許。因獨棲禪觀于其中。偽唐主元宗聞之,三征召不起。巖中夜闌,有異鹿一臥于因之石屋之側,又錦囊鳥一伏宿于石壁下,二物都無驚怖。因不度弟子,有臨庵僧為之供侍。一日小疾,謂侍僧曰:‘卷上簾,我去去。’簾方就鉤,下床三數步間立,屹然而化,春秋七十許。元宗命畫工寫真,而阇維收遺骨,白塔在巖背焉。初,因傳禪法于襄陽鹿門山,尋為元宗堅請,于棲賢寺開堂唱道,不及期月,潛歸巖窟。初,巖如五指,中指上有松一株,因終之日,此亦枯瘁。因有經籍之學,有問則指擿先儒得失、章句是非,談論不滯于方隅,開喻必含于教化,實得道之良士也。”[5]
《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三亦載僧行因事跡,與此大體相同,可參看。《華嚴別論》十卷,《補五代史藝文志輯考》未收錄,宜據此補入。
本文補充五代金石文獻五則,其中四則據《永樂大典》卷六六九七引《江州志·碑碣》內容增補。《江州志·文籍》“御書”下有“今上作《新文弊手詔》”“今上御書《三清閣》牌”“今上《戒諭將帥敕書》”,分別為寶慶三年、淳祐元年、端平元年事,據此可知,《永樂大典》所引《江州志》當為南宋理宗年間所編修。《江州志·碑碣》解題曰:“名山大澤,碑刻為多。今起神禹迄本朝,隨所刊寓類而書之,歲月久近,可以第考焉。”[6]2691由此可知,《江州志·碑碣》記錄了南宋理宗朝以前的江州碑刻文獻。
《永樂大典》卷六六九七引《江州志·碑碣》載“東林寺。徐知證,天祚二年聯句。”[6]2693
按,徐知證是楊吳大丞相徐溫第五子,傳見陸游《南唐書》卷八:“徐知證,義祖第五子也。事吳,歷州刺史,至節度使。烈祖初,尊義祖為太祖,復姓,改義祖,封拜徐氏與李氏同。知證王江,改王魏。”[7]5524據傳得知,楊吳時,徐知證歷任州刺史至節度使,南唐初封江王,改魏王。
陳舜俞《廬山記》卷四《古今留題篇》載徐知證等《題東林寺聯句》曰:
古殿巍峨鎮碧峰,晉朝靈應顯神蹤。林間野鳥驚寅梵,嶺上孤猿聽晚鐘。(節度使特進檢校太尉平章事徐知證)雁塔冷云生曉檻,虎溪秋月照寒松。(賜紫僧虔修)香飛寶殿籠金像,檜倚松窗覆玉容。(道士李玄)蝶戀半巖花灼灼,鹿眠深谷草茸茸。(觀察推官賜紫金魚袋李)游僧駐錫心皆佛,老樹擎煙勢似龍。(觀察推官賜緋魚袋王)竹蔭禪扉青靄合,嵐蒸幽徑綠苔封。(司理參軍掌表奏孟拱辰)流泉繞砌清聲遠,列巘趨門秀氣濃。(賜紫僧)望絕路歧雖香香,引來車馬更憧憧。高吟況愛無塵境,今訪空關不厭重。(管勾官賜紫金魚袋鐘敬倫)天祚二年三月十六日偶與幕客門館僧道閑游聯題。[3]
江州為奉化軍節度使治所,陸游《南唐書》所載徐知證生平甚為簡略,據此聯句得知徐知證天祚二年(936)時官銜為奉化軍節度使、特進、檢校太尉、平章事,可補史傳之闕。
陳舜俞《廬山記》卷二:“(棲賢寺)建隆初,元宗之徙南都也,游覽久之,故有駐鸞亭。或云澗傍石上有元宗刻石,今淪沒不可復見。”[3]《輿地紀勝》卷二五《南康軍》:“寶陀巖,在白云庵前,石壁上有‘御駕親至'數字,隱隱可辨,人以為南唐元宗。”[8]
按,李璟,李昪之子,南唐元宗,傳見陸游《南唐書》卷二《元宗本紀》、馬令《南唐書》卷二至卷四《嗣主書》等。后周顯德四年(南唐保大十五年,公元957年),周世宗南征,南唐戰敗,盡喪淮南之地。南唐都城金陵失去屏障,與后周僅一江之隔。
建隆二年(961),李璟遷都洪州,途中游歷廬山。陸游《南唐書》卷二:“建隆二年春二月,國主遷于南都,立吳王從嘉為王子,留金陵監國。國主舟行,旌麾仗衛,六軍百司,凡千余里不絕,所過勞問高年疾苦。……三月,國主至南都。”[7]5483-5484《江南野史》卷二:“建隆二年春,嗣主如南都,立吳王從嘉為太子,監國。……次于廬山,與從臣游于山中寺觀,遍覽勝境,賦詩談燕,旬日而行。三月,至南都。”[7]5167據此可知,元宗廬山題刻,時在建隆二年(961)。
《永樂大典》卷六六九七引《江州志·碑碣》載“西林寺。諸詩:韓文公《題蕭郎中學堂》、白樂天三首、貫休《懷詩道者詩》、齊己《水閣詩》、僧應之。”[6]2693
據上文可知,僧應之在南唐建隆年間曾住廬山東林寺。西林寺在東林寺之側,其《西林》詩當作于此時。陳舜俞《廬山記》卷四載僧應之《西林》詩曰:“寺與東林景物齊,泉通虛閣接清溪。樹從山半參差碧,猿向夜深相對啼。嵐滴杉松僧舍冷,月明庭戶鶴巢低。徘徊尋遍幽奇處,已有前朝作者題。”[3]
僧應之能文章,善書法,有聲于時。馬令《南唐書》卷二六稱其“能文章,習柳氏筆法,以善書冠江左。”[7]5425《蘇魏公文集》卷七二《題應之詩》稱:“應之,江表名僧,能文章,善楷隸。南唐昇元、保大間為內供奉,中主、后主書體與之相類,當時碑刻多其寫者,至今盡存。”[9]
《永樂大典》卷六六九七引《江州志·碑碣》載“天慶觀。《紫極宮建使者殿記》,僧應之書撰,建隆中建。”[6]2692
按,天慶觀,本唐代江州紫極宮,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改稱為天慶觀。《永樂大典》卷六六九七引《江州志·宮觀》:“天慶觀,在薛家坡,本唐紫極宮,有太清殿玄元皇帝像,銅鑄明皇御容侍。本朝祥符三年詔作圣祖殿,五年改今額。”[6]2700則在南唐時固應稱為紫極宮。
2.5 《匡君廟重修殿記》。陳元裕(一作“松”)撰并書。保大五年(947)。江州。
《永樂大典》卷六六九八引《江州志·宮觀》載“廣福觀:陳元裕《殿記》。”[6]2704
《永樂大典》卷六六九七引《江州志·碑碣》載“廣福觀:《重修殿記》,保大五年,陳元松述并書。”[6]2693
按,陳元裕,一作陳元松,其《殿記》作于保大五年,則其人當為南唐人,其余生平不詳。查《全唐詩》卷七五七有南唐陳元裕《送德林郎中學士赴東府》詩一首,或即此人。因疑陳元松為陳元裕之訛誤,錄此待考。
廣福觀,原稱匡君廟,始建于唐天寶元年,北宋治平年間賜名壽圣觀,南宋紹興末年改為廣福觀。《永樂大典》卷六六九八引《江州志·宮觀》載:“廣福觀,本漢廬君匡續館,舊在虎溪。唐遣使致齋,秩為仙廟。南唐保大中重修。本朝治平中賜額壽圣觀。紹興末改今額,避德壽尊稱。”[6]2704又陳舜俞《廬山記》卷一:“通隱橋之西一里,有匡君廟。《尋陽記》云:昔漢武帝南巡,祀名山,問:‘廬君何神也?'博士對曰:‘昔匡俗得道于此。'乃賜號‘大明公'。唐天寶元年,詔立祠焉。”[3]由此可知,南唐時此觀尚名匡君廟,因此陳元裕所撰記文宜稱作《匡君廟重修殿記》。
《永樂大典》卷六六九八節錄陳元裕《殿記》,文曰:
先生德逾河上,跡高綺里,挹生三之道,隆得一之靈。司水旱則耕稼咸若,符祈請則分野以寧。功上善而無穹,民于今而受賜,宜乎先天合契,與物玄貺,豈徒然哉!厥后歲華綿歷,像宇傾欹,迭政莫究其靈猷,輿論良知乎有待,不有榛廢,于何鼎新云云。歲在庚子,昇元之二載也,相國汝南公功冠從龍,謀明負鼎,斡中樞而擁雙節,控南服而臨九江,乃廣故基,重恢厥構云云。[25]
本文訂正《五代金石輯錄》訛誤四則,以所在的頁碼先后為序,涉及兩個頁碼的以前一個頁碼為準。
“《李氏書堂記》。李徵古撰,王沂書。保大十年立。南康。(《廬山記》卷五、《寶刻類編》卷七)”
又第558頁:“《李(仁宗嫌諱)古書堂記》南康。《輿地碑記目》卷二云:‘在城西十五里。南唐時李□古為江州刺史,作記刻于崖下。今存。'興武按:闕字當為‘徵'。宋仁宗諱禎,‘徵'、‘禎'音同,故曰‘嫌諱'。”
按,陳舜俞《廬山記》卷二:“由景德至李徴古書堂一里。徴古,保大中仕至樞密左右副使,坐宋齊丘黨與,賜自盡。由李氏書堂之上四里,有香積院。”[3]卷五《古碑目篇》載:“《李氏書堂記》,巨唐保大十稔太歲壬子五月十日,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司徒、使持節袁州諸軍事、守袁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柱國李徴古記,太原王沂書。”[3]可知李氏書堂即李徴古書堂,明矣,此兩條實為同一碑刻,宜合并,題作“《李氏書堂記》。李徵古撰,王沂書。保大十年立。江州。”
陳舜俞《廬山記》作于北宋熙寧年間,知當時李氏書堂尚存。至南宋乾道三年(1167)周必大游廬山之時,李氏書堂早已荒廢。周必大《泛舟游山錄》卷三:“李徴古書堂去院僅一里,今廢,但刻其名氏于石,洗滌乃可見。”[10]《全唐文》卷八七二收錄李徵古《廬山宴集記》,[11]9125該文前半部分敘述其早年隱居廬山、筑堂讀書的事跡,后半部分敘述其出任袁州刺史時路過廬山,故地重游,并修葺舊室的事。此文或即《李氏書堂記》。
“《胡則傳》。開寶八年立,陳舜俞《廬山記》卷五《古碑目》載此碑,曰:‘太常丞、集賢校理、通判江州軍州事章岷撰并書。載開寶八年胡則守江州事。'”
按,章岷,字伯鎮,福建浦城人。天圣五年中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吳郡從事。慶歷中為太常丞,充集賢校理,降江州通判。英宗、神宗朝,歷知越州、福州、蘇州等處,官至兩浙轉運使。[12]據此可知,章岷任江州通判是北宋仁宗朝的事情,其所撰《胡則傳》及立為碑石應在北宋仁宗朝,《補五代史藝文輯考》列入五代,系失考,當刪除。
“《真風觀碑》。南康。《輿地碑記目》卷二云:‘南唐虞部員外郎韓熙載撰,碑陰有當時嬪御姓氏十余人。今名先天觀。’”
按,《補五代史藝文輯考》所著錄《真風觀碑》,未標明年代。據《廬山記》卷二:“先天觀,舊名崇善,梁大同二年,鄱陽太守楊友江置。保大初,女真楊保宗重修,賜名真風。有保大五年歲次丁未八月壬午朔二十八日己酉,朝議郎、尚書虞部員外郎、武騎尉、賜緋魚袋韓熙載奉敕撰記。”[31]《全唐文》卷八七七《真風觀碑》亦云:“保大五年歲次丁未八月壬午朔二十八日己酉,虞部郎中韓熙載記。”[11]9176由此可知,此碑刊立于保大五年,應題作“《真風觀碑》。韓熙載撰。保大五年。江州。”
《真風觀碑》碑陰有嬪御姓氏十余人,據宋王铚《默記》卷下載:“余嘗游廬山,見李主有國時修真風觀,皆宮人施財,刊姓氏于碑,有太寧公主、永嘉公主二人,皆景女。”[13]則太寧公主、永嘉公主列名其中。
“《徐鉉石刻》。南康。《輿地碑記目》卷二云:‘在白云庵。’”
又561頁:“《慧悟禪師真贊》。湯悅作。徐鉉篆書。南康。(《寶刻類編》卷七)興武按:《輿地碑記目》卷二‘南康軍碑記’作《慧悟師沖照寫真贊》。《徐公文集》卷三〇有《故唐慧悟大禪
師墓志銘并序》曰:‘大禪師名沖煦,字大明,姓和氏。’”
按,陳舜俞《廬山記》卷二:“臥龍之下五里,有青蓮院,舊名白云庵。南唐僧沖煦,號慧悟禪師,湯悅作《寫真贊》,徐鉉篆,石刻存焉。”[3]據此可知,湯悅為慧悟禪師作《寫真贊》,由徐鉉書寫,刻石于白云庵。因此,《輿地碑記目》卷二所載白云庵徐鉉石刻,正是湯悅所作《慧悟禪師真贊》,此兩條應合并,題作“《慧悟禪師真贊》。湯悅撰,徐鉉篆書。江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