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學東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迎春中學,江蘇 蘇州 215128)
語文教學活動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它借助課堂教學這個主陣地,讓教師與學生進行知識的交流,思維的碰撞,從而使學生達到獲取知識、培養能力和提高語文素養的目的。而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中常用的一種互動方式,教師通過對文本的理解和學情的判斷,精心設計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開拓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語文課堂變得更加有效,進而獲得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對語文文本的解讀呈現多樣性,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學生的認知能力具有差異性,這讓問題的設計成為課堂教學的關鍵,它直接影響著課堂的教學效率。在語文教學活動中,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如何巧妙設計問題呢?
在進行教學活動之前,教師有一個研讀教材的過程。教師通過備課活動,明確本課的教學重點,在此基礎上精心設計問題。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思考“問什么”“怎么問”“怎樣讓學生明白提問的意圖”等一系列問題,設計的問題要緊緊圍繞教學重點而展開,能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和有針對性的思考,提高學生的閱讀和理解能力,提升語文素養。
例如在教學《與朱元思書》時,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學習抓住特點有層次的寫景方法。教學時我從水和山兩個方面來分析寫景方法。在分析描寫江水的寫景方法時,我設計的問題為:作者是如何角度多變、手法多樣地描繪江水的?師生首先一起賞析了下面兩個句子:(1)“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正側結合的手法,描寫了江水的靜態美,突出富春江江水清澈的特點。(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運用比喻手法,描寫了江水的動態美,突出了富春江江水湍急奔騰的氣勢。然后在此基礎上歸納出寫景的特點:①動靜結合,②正側結合,③運用修辭手法。當課文知識講解結束后,為了達到鞏固所學知識的效果,又引用了柳宗元《小石潭記》中的一段文字“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小石潭記》中描寫潭水運用了哪些寫作手法。本課所設的兩個問題都圍繞教學重點展開——寫景的方法。在教學《與朱元思書》時,師生通過分析文中的句子來歸納寫景的方法。在此基礎上,通過分析《小石潭記》中的寫景方法來鞏固本課的教學重點。
設計問題時要注意問題之間有一個梯度,遵循從易到難、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問題和問題之間要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引導學生在熟讀文本、理清思路的基礎上,逐步理解文本內容,并進一步深化對作者思想、情感的認識,進而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兩棵金銀花》時,依據教學重點,我設計以下三個問題:(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兩棵金銀花不同的形態。(2)作者對兩棵金銀花分別是什么態度和情感?(3)作者由兩棵金銀花得出怎樣的人生感悟?讓學生在快速閱讀文本的基礎上,首先在文本中把概括兩棵金銀花形態的詞語找出來。一棵是“高大”“花香四溢”;另一棵是“不高不大”“花不開”。然后概括作者的態度和情感,相對應的是“忽略”“后悔”和“呵護”“不抱怨”。最后歸納人生感悟:生命的成長離不開自由的環境,自由的空間。在整個答題的過程中,學生從粗淺的篩選到深層的思考逐步推進,首先理清文章思路,然后把握文章內容,最后歸納文章的主旨,形成自己的見解和看法。
又如在教學《穿井得一人》時,這是一則寓言故事,文章簡短、情節簡單。學生也了解寓言知識,就是假托一個故事來寄寓一個深刻的道理,給人以啟示。學習的重點在揭示故事蘊含的道理。我首先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分析國人、宋君兩人在整件事中的不同表現。學生從人物在文中的不同表現,大致歸納出來:國人未經調查分析就傳播開去;宋君不盲目相信,經過調查,查明真相。然后我又設計這樣一個問題:結合國人、宋君的表現,說說這則寓言故事蘊含怎樣道理。然后師生一起歸納:對于傳聞,要以審慎的態度進行分析、甄別,不要輕易相信傳聞,也不要輕易傳播未經證實的傳聞。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寓意的歸納,學生通過閱讀文本,能容易地歸納兩人的不同表現。在此基礎上依據兩人的表現,從正反兩方面得出這則寓言所蘊含的深刻道理。
問題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知識背景和思維特點等,應該建立在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知識積累之上。設計問題時要考慮學生的思維方式,對問題的答案要進行預設。讓學生通過教師所設計的問題點燃思維的火花,激發學生思考的激情,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問題的設計要用詞準確,目地明確,有針對性。學生在題目的指引下,形成清晰的思路,能跟隨教師的引導,找準問題的突破口,正確地解決問題。在解題過程中學生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借助問題的引領,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教師避免設計的問題大而空,指向不明確,使學生無從下手。也要避免設計問題的隨意性,流于形式,這樣既耗費時間,又導致課堂提問失去應有的作用。
例如在教學《智子疑鄰》時,這則寓言的寓意:對待人家的勸告或意見,不能因關系的親疏遠近而異 。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從富者對兒子和鄰人之父的不同態度上, 我們可以看出這則寓言給我們揭示了一個什么道理?題目中“不同態度上”,指向明確,學生通過思考,借助題目的引領,能找出答題的重點在于關系的遠近。從而避免了學生對寓意的理解僅僅局限于聽從別人的勸告或意見。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問題的設計,對學生進行思維的訓練,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在思考問題時,不能僅停留在文本上,而能由表及里,深層次地理解文本中所蘊含的思想內涵。能多角度地思考問題,不能滿足于已經找到的答案,能從不同的角度尋求不同的答案,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潛能。
例如在教學《呼蘭河傳》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你認為《呼蘭河傳》這個課文題目合適嗎?假如不合適,試著給課文換個題目。簡述理由。閱讀全文后我們可以發現,課文節選部分都是寫童年的“我”和慈愛的祖父在一起時的快樂時光,文中一次都沒提到“呼蘭河”。學生的理解是多方面的:有學生不同意改題目,學生認為成年后的蕭紅是孤獨寂寞的,寫童年在呼蘭河的那段生活,是她生命中全部美好的記憶,是她的精神家園,寄托著她對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也有學生同意改題目,如改成《祖父的后花園》,可以突出地點;改成《我和祖父》,可以突出人物;改成《童年的快樂時光》,可以突出主旨。學生通過思考,將自己的想法表達了出來,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對題目的看法。老師對于學生的答案不設唯一標準,讓學生暢所欲言,言之成理。
在課堂上巧設問題,就是強化學生的思維訓練。讓學生由一個被動的接收者轉化成一個主動的探索者,不再依賴老師的標準答案。引導學生改變學習語文的思維定式,讓學生明白語文的正確答案有時不止一個,要善于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敢于表達個人見解,發表自己的看法。在思維訓練的過程中,提高語文學習的能力。
因此,為了讓語文課堂變得更加高效,教師應該鉆研文本,正確把握教學重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巧妙地設計問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通過對問題的互動交流,一起探討文本,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