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香來
(江蘇省盱眙中等專業學校,江蘇 盱眙 211700)
“探究式教學”廣泛運用于各學科的課堂教學,被實踐證明行之有效。本文僅以《鴻門宴》教學為例,探討“探究式教學”在中職語文課堂中的運用。
中職語文教學資源主要包括三個方面:教材文本資源、現實生活資源和網絡信息資源。教材文本資源包括課文文本、文后注釋、課后練習以及配套使用的教輔資料。現實生活資源包括間接的生活資源和直接的生活資源。網絡信息資源包括互聯網信息資源、信息化教學平臺資源、多媒體課件資源等。《鴻門宴》教學,課前可組織學生“探究式”預習——結合文后注釋通讀課文,掌握生字詞和通假字;結合課后練習和《導學》,理解重要文言實詞、虛詞和文言句式;結合《導學》或上網檢索,了解有關司馬遷和《史記》的知識,了解秦末“楚漢之爭”的歷史背景,收集有關歷史人物的故事以及后人對他們的評價。考慮到中職學生的特點,教師可預設“導學案”和多媒體課件,上傳到信息化教學平臺,為學生的“探究式”預習引路。
“探究式教學”倡導分組合作與自主探究。課后作業布置要分組、分層和適度,有利于提升學習的廣度與深度。《鴻門宴》教學,課后可安排學生“探究式”學習——結合課文注釋,翻譯重要文言句子;情景模擬,將“宴中”部分編排成課本劇;結合歷史背景評價文中的歷史人物,聯系當下生活評價“禮義仁智信”等傳統價值觀……
2020年2月,教育部制定并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理解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發現與鑒賞、文化傳承與參與 4 個方面。”“探究式教學”運用于教學目標設定,就是要將自主、合作、開放等特性融入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4個方面。以《鴻門宴》教學為例:
借助《導學》或上網查詢,了解有關司馬遷和《史記》的文化常識;結合文后注釋和《導學》,理解重要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常見的文言句式;分組合作,翻譯重要文言句子。
研讀文本,感知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了解人物刻畫的主要方法。
通過誦讀和研討,品味文章的語言之美和文中人物性格之美,提高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引導學生在生活、工作中發現美、創造美。
聯系歷史背景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評議人物的性格特點;了解以《史記》為代表的史傳文學“不隱惡不虛美”的優秀傳統,理解“性格決定命運”的深刻道理。
“探究性教學”要靈活運用于課堂教學活動各環節,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主導性、問題的啟發性和過程的開放性。以《鴻門宴》教學為例:
1.播放簡介司馬遷和《史記》的小視頻,了解《史記》在史學和文學中的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播放有關“楚漢相爭”的小視頻,了解歷史背景,引導學生知人論世,知人論詩。讓學生展示課前預習的成果,體驗自主探究的樂趣。
《鴻門宴》文言詞句較多,不適合逐字逐句地講解和翻譯,可以把學生能夠解決的問題交還給學生。在充分預習的前提下,通過信息化教學平臺或導學案檢測生字詞和通假字的掌握情況,檢測重要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掌握情況,檢測重要文言句子的翻譯情況。結合檢測結果,進行適度的強化訓練。對詞類活用、倒裝句等難點,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教師適時點撥。
1.分組合作,整體感知,理清層次。《鴻門宴》篇幅較長,不適合通篇誦讀,可以將課前研讀與課堂精讀結合起來,安排學生復述課文,用四個字的短語給各部分情節擬一個小標題。宴前:無傷告密——范增進言——項伯夜訪——約為婚姻——項伯調停;宴中:鴻門謝罪——范增舉玦——項莊舞劍——樊噲闖宴;宴后:沛公逃席——張良留謝——誅殺無傷。
2.問題引導,逐層探究,理解文意。(1)“宴前”部分:①項王、沛公的矛盾因何而起,有何依據?②項伯為何夜訪張良?如何評價他的行為?③面對“擊破沛公軍”的重大決策,項王陣營意見是否一致?對事情發展有何影響?④沛公因何畏懼,和張良商定了哪些應對之策?(2)“宴中”部分:①“鴻門謝罪”時,沛公如何辯解,項王是何態度?②研討“鴻門宴”上不合常規的座次安排的不合理性與合理性,及其所體現的人物性格。③“項莊舞劍”一幕,范增、項王、項伯分別如何表現?體現了他們怎樣的心理?對事情的發展有何影響?④咬文嚼字,研讀“樊噲闖宴”片段,說說樊噲是何許人,文中哪些地方能夠體現他的“勇”和“智”?(3)“宴后”部分:①“沛公逃席”時,在猶豫什么?樊噲如何勸導他?②沛公已然逃離,為何還要安排“張良留謝”?
“探究式教學”運用于賞析與遷移,要倡導質疑反思,鼓勵創新。1.聯系歷史背景和當下價值觀,品評文中的歷史人物。如:項羽:光明磊落、英勇無畏——剛愎自用、魯莽殘暴;劉邦:知人善任、能屈能伸——自私虛偽、貪財好色。開放題,言之成理,言之有據即可。引導學生辨別人物性格之美丑,認識到人物性格的復雜性,提高鑒別能力和審美能力。2.分組合作,探究文章如何刻畫人物。(1)在矛盾斗爭中刻畫人物。四組矛盾:是否進攻劉邦、是否要在鴻門宴上殺死劉邦、如何看待樊噲闖宴、如何應對劉邦逃席。(2)用對照烘托來刻畫人物。如:劉邦—項羽;張良—范增;樊噲—項莊;項伯—曹無傷。(3)用個性化的語言刻畫人物。項羽驕橫氣盛,劉邦禮儀備至,范增老謀深算,張良老練透辟,樊噲有禮有節,項莊似巧實拙。以學生研討為主,教師適時點撥。3.遷移拓展,發掘文本所蘊含的傳統文化。(1)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語或名句。如:鴻門宴;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秋毫不敢有所近;勞苦而功高如此……(2)引導學生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對“禮義仁智信”加以批判性理解。開放題,言之成理,言之有據即可。(3)立足課文,聯系《項羽本紀》和《高祖本紀》,了解中國史傳文學優秀傳統。《鴻門宴》真實展示了劉邦的優點和項羽的缺點,體現了史學家“秉筆直書”的可貴精神和中國史傳文學“不隱惡不虛美”的優秀傳統。
項王高高在上,自矜功伐、剛愎自用;沛公能屈能伸,知人善任,且善于籠絡人心。——隱含了“性格決定命運”的深刻道理。項王陣營出現了裂痕和內訌;沛公陣營團結一心。——體現了“團結就是力量!”“鴻門宴”只是“楚漢相爭”的序幕,而項王最終走向失敗。——體現了民心向背,擁戴“約法三章”,反對崇尚武力!
《鴻門宴》篇幅較長,文言詞句較多,涉及的歷史背景、歷史人物和傳統文化也較多。要在有限的課時內完成教學任務,難度較大。運用“探究式教學”,把課本和教輔資料上有的、網上可查和自主探究能夠解決的問題交還給學生。較為復雜的問題,采用分組合作的方式加以解決;必須掌握的知識,使用導學案或安排課堂檢測;學生理解不全面、不深刻或有偏差的地方,教師適時評價并通過有效提問加以點撥。
總之,“探究式教學”在中職語文課堂中的運用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課前、課中和課后積極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精心設計和循循善誘;要發揮信息化教學平臺和分組合作的輔助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要結合具體教學內容選擇最佳探究路徑,以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作為出發點和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