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 珺
(西安歐亞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5)
表情符號是隨著網絡科技的發展應運而生的非語言符號,其發展史并不復雜。起源一般有三種說法:
1.表情符號的鼻祖問世。1881年3月四個被稱作“印刷藝術的表情符號”出現在美國的諷刺雜志《Puck》上。它們被稱作“豎直的表情符號”,因不像閱讀文字一樣橫著看,需要豎著看而得名。且同期雜志寫道:我們故意想讓大眾看看,在所有漫畫家都曾經駐足過的印刷線上,我們能編排出什么樣的東西。《Puck》還特意說明了這四個表情符號沒有版權。其形如下圖,這算是表情符號的鼻祖。

(圖片來源《Daily Mail》)
2.第一個電腦表情符號的誕生。一般被認為電腦最早出現的表情符號是:-),它誕生于1982年9月,卡內基 - 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家Scott Fahlman在電腦上首次使用它。這類由標點符合組合成的表情被稱作“Emoticon”,該單詞由情緒(Emotion)與小圖案(icon)兩個字合并而成。在 BBS 簽名檔、灌水回復帖以及早期的手機短信中經??煽吹剿拇嬖?。只不過當時在使用時并未將其明確地命名為“表情符號”。
3.Emoji與日式顏文字的形成。90年代日本電報電話公司NTT DoCoMo決定在其Pocket Bell無線電尋呼系統中加入“心形符號”,讓全國青少年都能在發送的信息中注入新的感情色彩,同時讓文字信息也變得可愛。結果NTT的業務蒸蒸日上,其尋呼機幾乎人手一部,市場份額接近40%。但其并未在新版無線尋呼機中堅持使用心形符號,而是轉為受服務企業歡迎的功能,導致構成其核心用戶基礎的學生黨紛紛撤離NTT平臺,轉向突然崛起的東京通信。此時,NTT才認識到自己錯誤判斷了企業傳呼機的需求,急需推出新的“殺手級”應用來挽回用戶。因此NTT創新推出Emoji表情符號。
在日本網絡及手機用戶中最早流行的Emoji表情由栗田穰崇創作。日式顏文字又稱繪文字(kaomoji),它將美式表情符號發揚光大,更具創意與藝術感。東亞(主要是中國與日本)的文字體系不同于英語,符號的創新更具特色,比如十年前曾經風靡一時的“囧”就是其中典型。搜狗表情里自帶的表情如 O(∩_∩)O 哈哈哈 ~以及親親(づ ̄3 ̄)づ就是日式顏文字的代表。
4.表情符號的“名正言順”。2014 年 8 月牛津詞典在線版把 “Emoji”加入到新詞匯中,這也意味著它已成為一個正式詞匯。根據Swyft的統計全球每天有60億個笑臉表情被發送出去,在Facebook上每天有多達3億Emoji表情被分享出去。
關于表情符號的誕生過程雖還有部分爭議和他說,但基本可以梳理為以上四個發展階段。
當表情符號傳入中國與漢字結合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從簡單的單體符號到豐富的系統表情包,甚至時下流行的明星、名人、語錄、動漫、影視截圖、熱門事件等均可成為表情包的素材。大量表情符號的應用對原有文字表達的習慣產生了較大影響,其主要表現如下:
表情符號及表情包的使用使表達更具個性特色和人群辨識度。不同人群使用表情包的差異性較為明顯,名人表情包及個人表情包的出現更能說明這一特征。例如明星金·卡戴珊就曾推出自己的Kimoji表情。雖然其表情隨后被美國人民各種惡搞,但是此法卻在世界各地方興未艾,很多明星名人紛紛效仿推出自己的表情包。且隨著Facebook的出征,中國特色的表情包業已蜚聲海內外。其特征以圖配文風格為主,當然也有純文字表情,如“黑人問號”“手動比心”這些表達在年輕群體中已成為日常詞匯的一部分,甚至成為一種個性標志。
表情包有著明顯的身份和年齡識別特征。該識別系統非常高效,若不能進入群體語境,則會被排除在溝通系統之外。正確地理解一條信息中所包含的表情符號,需要對不同的人群表達語境進行分析。如中老年表情包與青少年表情包就天差地別,其主要區別表現在:
(1)顏色。中老年表情包色彩鮮艷、飽和度高,喜歡用艷麗、夸張、有強烈沖擊感的色彩對情緒進行強調表達。諸如紅配綠、藍配黃等色彩搭配。而青少年表情包色彩相對簡單,以純色為主,彰顯個性,如圖所見。

(中老年表情包)

(青少年表情包)
(2)風格。中老年表情包以PPT模板風、正能量雞湯風、文圖片混雜風等形式存在,其最大特點就是不需要太多對于流行文化的認知能力,也無須考慮使用場景。而青少年表情包流行元素較多,畫風多元,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
(3)內容。相比較而言中老年表情包往往只是簡單地表示問好、支持、祝福、關心等,內容直白。常用的內容元素為玫瑰、嬰兒、舉杯。而年輕群體愛用的表情包通常沒有明確的使用場景與含義,其使用往往靠的是小圈子中一種約定俗成的默契,內涵往往也具有豐富的再解讀性。
如此明確的表達人群辨識度在以往的文字表達中是比較模糊的,因此說表情符號賦予了文字表達人群化和個性化特征。
(1)表情符號一定程度提升了人們對公眾事件的參與度。自表情符號誕生以來,人們參與熱門話題、社會事件的門檻變低。如在面對有爭議的公共事件時,不善于文字表達的人可以選擇用表情符號或表情包來表達自己??砂l一個“雙手合十”“點一根蠟燭”等。這既避免了文字表達易被曲解或容易出錯的尷尬,也滿足了個體的體驗和參與感。
(2)在互聯網信息流動中表情符號加快了交流速度,增大了話題容量。在聊天軟件中話題刷得飛快,為了體現存在感,又不用花費時間組織語言,丟出一張表情無疑是能夠跟上節奏的最佳選擇。表情符號拯救了一批社交恐懼癥患者,兩個陌生人初次網絡溝通,不善表達者用表情符號可以輕松化解陌生感。用圖片代替文字回復不僅對發消息的人而言更輕松,也更容易拉近雙方的距離。
(3)表情符號使表達性別識別度更為明顯。表情包的使用在性別上也存在差異,研究顯示女性比男性更愛使用表情,這源于性別文化約束度的差異,男性更直白女性則偏含蓄。18—24歲的年輕人是表情的使用主力,17歲以下少女對于表情包的需求遠超出同齡男性,然而在25歲之后男性對于表情符號的需求卻反超于女性。這從側面也反映出表達習慣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所改變。
從以上兩點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即表情符號的存在對語言文字表達功能起到了完善和發展作用。然而這個結論在傳統表達秩序中卻存在著較大的爭議。
隨著表情符號的廣泛應用,開始出現較多的批判與爭議,較為突出的有以下兩點:
有學者認為表情符號大量參與書面表達,勢必會消減青少年對文字和詞匯的攝取興趣,很容易造成集體失語和語言貧瘠的惡果。尤其是中小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會很大幅度下降。表情包的存在讓人們產生表達依賴,勢必會形成行為懶惰、思維退化甚至思考能力喪失的可能。而文字應用能力的退化則是對文明的沖擊,可以說文字被符號取代是一種文化倒退現象。
有學者認為表情符號會使人們產生表達依賴,形成簡單、惰性的表情包思維而非縝密嚴謹的語言文字思維。在網絡環境情緒、意愿、氛圍均可用現成的符號表達,而現場溝通交流則更需要思維、語言、邏輯等綜合呈現,因此很容易出現思維停頓、語言卡殼、詞不達意等現象。文字不僅僅是表情達意的媒介,更是思維和邏輯的載體。
誠然,表情符號的產生和應用對原有的文字表達產生了一些影響,但筆者認為應該肯定其存在的合理性。
表情符號從誕生之日起就不是為了取代文字表達而生的。創造第一個網絡表情符號的法爾曼教授是以美好的姿態告訴世界:這是“我送給世界的小禮物”。表情包的出現本身就是為讓人可以在文字之外感受到對方傳達的微妙情緒。與文字相比較表情符號在復雜的對話中更能呈現表達的豐富與機智。諸如復雜的弦外之音、哭笑不得的內心交戰等情緒,對文字駕馭不熟的人都無法準確傳達,而表情符號卻可以彌補這一遺憾。表情包本質上就是讓那些難以用文字表述的東西重新開始進入語境,是對“表達 ”本身的補充。如果我們將其視為洪水猛獸,那與最初將互聯網視為“成癮行為”的謬論毫無二致。
表情符號的使用并不能撼動文字表達的主流地位。一是其主要使用領地僅限互聯網聊天軟件,在正式的書面表達中應用較少。二是表情符號的表達受人群、年齡、背景、來源、解讀等一系列因素制約,不具備普適性。所以其應用并不會沖擊和取代文字表達。青少年語言文字表達的弱化現象早已有之,這是社會物質浮躁的產物,并非表情符號使然。
綜上所述,任何一種新生事物都有其產生的必然和存在的合理,片面地放大其陰影部分而否定光照區是缺少批判性思考的杞人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