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前偉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宿遷分校,江蘇 南京 223866)
1969年,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神經病學教授巴羅(Barrow)創建了PBL教學方法。PBL是problem-based learning的英語縮寫,在中文中意味著“基于問題的學習”。巴羅基于認知心理學和信息加工心理學,并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支持下,創建了一種PBL教學方法,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PBL教學法是一種教學管理、教學策略、教學激勵和學習的方法,中國學者認為PBL是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以小組合作為實際操作模式,是能夠結合中國實際教育情況的一種教學形式,能夠有效提升學生掌握知識并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的教學方法。
問題、學生、教師是PBL教學法的三要素,基本特征是問題為基礎、學生為主體、小組合作為學習形式以及及時的反饋與評價,基本流程包括小組組織、問題創設、問題解決、成果展示、評價反思。
PBL教學法的特征是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小組合作為學習的具體形式和及時的反饋與評價。問題是實施PBL教學法的關鍵因素,PBL教學法是研究問題的教學法也就是以問題為基礎。這充分強調了提問的重要性,編寫好問題是PBL教學方法取得良好成效的前提。只有圍繞正確和有意義的問題進行的學習過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是有效的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是指鼓勵學生積極學習,引導學生建立一種學習模型,該模型使用知識來解決問題管理中的問題。學生不僅可以動員和整合他們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所學到的知識,還可以在遇到困難時積極學習新知識來完成問題研究,旨在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探究能力和協作能力。小組合作使學生可以平等地自由發言。小組內部的開放式分工將使學生在做好工作的同時營造互助氛圍。小組合作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協作精神,還可以使有學習障礙的學生融入解決問題的過程。每節課后,我們需要就本課的問題以及本節課的精彩之處提供及時的反饋和評估。反饋和評估包括兩個部分:學生和教師評估之間的反思。對學生表現的適當反思將鼓勵他們更好地完成下一份工作。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給予一定的肯定與指正,這將有助于進一步學習的順利進行。
PBL教學法的基本流程包括小組組織、問題創設、問題解決、成果展示、評價反思。
首先是小組的組織,教師應根據學生人數和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分組。通常,是根據就近原則,讓前后桌的同學分為一組。有條件的老師可以照顧學生的位置,并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將其組合為適當的學習小組,小組人數一般控制在5人左右,小組分工根據學生的特點而定。第二是問題創設。教師可以根據對課文的全面解釋和深刻的思考,根據課堂的內容提出問題,也可以根據課堂上學生提出的深入問題開始教學。提問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它要求老師在上課之前花很多時間問問題,老師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和教學經驗提出可以提高學生能力的問題。第三是問題解決,學生收集有關該問題的大量信息,在此期間,學生的知識不斷擴展,視野開闊,從而發展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和推理能力。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意識得到提高,他們不再完全依靠老師的解釋,他們已經習慣了自己的知識,成為學習的主體。第四是成果展示。成果展示是對本小組經過小組討論、共同努力得出的問題解決方案或答案進行展示。最后是評價與反思,團隊成員將對學習活動進行自我評估和小組評估,評估他們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表現,確認他們及其團隊成員會做得很好,并繼續致力于解決自己的問題,并就如何更好地解決該問題提出建議。教師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及時進行反饋和評估。
PBL教學法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具有一定的基礎。PBL教學法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為基礎,結合小組學習的合作學習模式,符合新的教學理念的發展,也是時代發展的趨勢。PBL教學法與語文閱讀教學相結合是當下新課程改革深入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現代教育教學理念的體現和對語文教學標準的應用實踐。
PBL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在一個有意義的問題的基礎上,學生從各個方面發揮他們的知識和能力,并從各種可用資源中調動他們的技能來完成問題的解決,并在學習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繼續提高其應用知識的能力。在許多中學中,語文閱讀老師繼續向學生灌輸知識,而學生的能力卻沒有得到有效提高。通過PBL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及時將其應用于語文閱讀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回到學習的主體位置,而且可以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鞏固所學知識,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學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PBL教學法下的閱讀教學的學習形式是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對問題進行探究,在最傳統的教學中,小組討論也用于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進行教學,大多數方法只是交流,最后的討論標準仍然以教師的答案為準,是一種流于形式的小組合作學習。在PBL教學法中,小組合作則替代傳統教學方法的教師授課,小組合作探究中學生職責分工明確,充分保留了他們表達自己的機會,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調動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積極性和動力。
PBL教學法在教學中將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放在首位,在PBL教學法的教學理念指導下,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從單方面的文字信息教學轉變為學生主動積極地研究閱讀文本的內容。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授學生在技術水平上解讀文本的能力不是閱讀教學的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文本閱讀探究文本中所蘊含的人文情感,通過閱讀歸納形成自我的獨特見解。在使用PBL教學法進行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獲得了很大的自主權,加之學生平時在課下的積累以及資料收集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對文本進行解讀,學生的語文素養就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得以提升。
學校應強調在系統層面加強師資培訓的重要性,并應通過學習和實踐有意識地提高他們的技能。教師應學習PBL的相關理論和閱讀教學的知識,并通過PBL的教學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學技巧。需要著眼于具體實踐中的反思,從經驗中學習,逐步改善PBL教學法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融合。PBL教學法對教師的要求很高,教師不僅要掌握語文學科知識,還要對與語文學科或課文內容有關的主題有很好的理解,才能更好地在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下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指導補充。隨時隨地學習應該是教師提高專業技能和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徑。使用PBL教學法進行閱讀時,減少了老師的授課時間,并且學生有更多的時間來討論課文,但是老師的責任也比以前更大,需要教師在應用PBL教學法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增強課堂教學的把控能力。
傳統的教學方法雖然有缺點,例如破壞學生的思維能力,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學習長期處于被動狀態,但在學校教學中也有其優勢。當使用PBL教學法進行閱讀時,這并不意味著簡單地放棄傳統教學法,而是可以結合傳統教學法的優勢并結合PBL教學法應用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對特定教學中的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具體情況因學生情況的不同、課文不同以及情境的不同而不同。說到《背影》一文時,有些具有民國時代背景的詞語或許對于學生而言難以理解,教師可以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來進行生詞教學,清除詞語障礙,然后探索課文內容來學習課文并通過PBL教學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學生長久以來的被動學習狀態會造成學生知識遷移能力薄弱的缺點,面對問題習慣性地等待老師的答案,不愿意積極主動地動腦思考,只關注考試所需要的知識,缺乏寬闊的視野與多樣實用的課外知識。因此,為了使學生有意識、積極地積累知識,有必要以多種方式營造學生學習的主體氛圍。這種主體氛圍的營造需要教師教學方法的配合,也需要學生家長在平時生活中的引導。
PBL教學法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側重于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的能力,是符合時代發展潮流以及新課程標準改革的教學方法。PBL教學法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的習慣和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