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紅慶
(上海市嘉定區南翔中學,上海 200000)
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更傾向于閱讀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的小說,或是結構清晰、條理分明的說明文,對于看似“神散”實則“形聚”的散文,閱讀興趣就大打折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缺乏了對散文的興趣,失去了對散文文體的獨特閱讀體驗,那教學效果肯定就不盡如人意。
散文的主要特點是“形散神聚”,散文教學必須重視整體之美。一篇文質兼美的經典之作,被肢解成了字、詞、句、段,先介紹作者的生平背景、理清字詞,接著概括各部分主要內容,然后總結中心思想,最后粗略地分析一下寫作特點、品析一下語言,雖然學生掌握了基礎知識和技能,但對于散文的美學價值、作品獨特的情感體驗則相對較少,散文教學沒有了“散文味兒”,不僅學生的語文素養很難有提升,他們對散文的興趣也會與日俱減。
首先,散文的選材與日常生活、身邊事件息息相關,學好散文,既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還可以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獨特視角,提高他們在生活中提煉素材的能力。其次,散文多抒真情實感,初中生正處于心理劇變期,散文中真情實感的流露能讓他們從中獲得更多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促進他們身心健康發展。再次,散文中的藝術形象呈散跳式,片斷與片斷間并沒有必要的關聯,行文全憑藝術需要和寫作意志而調度,若學生掌握好這個特點,能讓他們學會從這個角度來鑒賞散文,并培養他們在寫作中調度素材的能力。最后,散文的表達敘述、抒情、議論、描寫隨需選用,舒卷自如;散文的語言運用平實樸素與鮮活靈動兼而有之,學習散文,能讓學生學習到豐富的語言形式和寫作手法,這對他們日后的寫作和鑒賞散文十分重要。
從散文文本的研讀角度出發,一篇散文往往在選材與意蘊、篇章的營構與風貌、意象與情境意味以及語言運用的不同效用等方面有著自身的獨特特征。教師應從上述幾個方面出發展開具有文體特色的散文教學,讓學生在散文閱讀中感受情感美、哲思美、形式美、語言美。
散文的選材與它表現出來的意蘊相互依存、滲透、轉化,我們在教學的時候應讓學生注意找出兩者的關系,將意蘊的品味落實到對素材的解讀中。散文《石縫間的生命》,作者通過對石縫間的“野草”“蒲公英”“松柏”的生命特點的刻畫,得出了三個感悟“應對環境、頑者生存”“改變自我、適者生存”“改變環境、開天辟地”,若教師在教學這類散文時能夠把教學點落在客觀事物與人生哲理的相似關系上,也許能玩味出深刻、獨特的意蘊。在“領悟主題”環節,可引導學生找到:語句一:“如果一切的生命都不屑于去石縫間尋求立足的天地,那么,世界上就會有一大片—大片的地方成為永遠的死寂,飛鳥無處棲身,一切借花草樹木賴以生存的生命就要絕跡,那里便會淪為永無開化之日的永遠的黑暗。如果一切的生命都只貪戀于黑黝黝的沃土,它們又如何完備自己駕馭環境的能力,又如何使自己在一代一代的繁衍中變得愈加堅強呢?”語句二:“愿一切生命不至于因飄落在石縫間而凄凄切切。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尋求最艱苦的環境。”將語句一語句二一起鑒賞,就可以品味出文字背后的“層進式”意蘊:生命不要逃避困厄的環境;生命應該主動去尋求困厄的環境鍛煉自己。
散文的選材很自由,但始終是從本體角度抒寫個性感受,我們不應把散文的選材視作簡單的陳列事實來教學,而應觀照到素材背后形而上的意蘊,領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精神家園。
散文是“自由”的,作者想表現的內容不被形式所束縛,相反內容卻影響著篇章的營構,我們在教學的時候,應從這個角度出發來對散文的風貌進行審美,讓學生了解散文這個文體在表達方式上的多姿多彩,而不是對篇章的營構作形式上的簡單段落劃分等。縱觀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散文,在表達方式上,有寫實的,有寫意的,甚至有象征的。劉成章的《安塞腰鼓》就是一篇典型的寫意散文,全文30個自然段,多用短句來表現內容,沒有完整地描寫這些后生的外貌、動作語言和打鼓的過程,而是注重神韻的刻畫;也沒有直接描寫安塞腰鼓的聲音特點,而是寫它們與山崖、觀眾的心碰撞的反應等等,意隨筆走,用墨縱放,注重神韻。在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構思之美時,可出示這樣四個句子,并提問:說說為什么要反復出現這些句子?
①好一個安塞腰鼓!
②好一個安塞腰鼓!
③好一個黃土高原!好一個安塞腰鼓!
④好一個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著力強調,充分感嘆,從視覺到聲音,從舞蹈動作到心靈搏擊,層層深入,寫出了安塞腰鼓的獨特激情)
寫意散文一般可帶來抽象但具有神韻的風貌,所以在教學中就不應把審美點再落在對客觀現實的描寫和記敘上,而是觀照寫意的筆觸和神韻之處,品味出獨特的風貌。
大至宇宙、微至滴水瓣花,無一不可在散文作家的筆下涉及。但一篇真正優秀的散文,更重要的是能將生活素材和人生經驗轉化為富于藝術質感、審美性、鮮活真摯又富理趣的形象,這類形象就是在散文教學中要觀照的“意象”。冰心的《笑》,就是大量精致繁富的意象入文的最好例子:在“雨后”“清光”和“光云”下的安琪兒“抱著花、揚著翅膀、向著我微微的笑”;五年前的“古道邊”“流水”和“新月”里的農村小孩的“微笑”;十年前“麥穗和葡萄架”下,抱花倚門的老婦人對我的“微笑”。這里的“花”“雨后”“清光”“光云”“流水”“新月”“麥隴”“葡萄架”都是美、善、歡樂的象征,它們在文中先后出現,給讀者帶來視覺的美感,并讓這些意象外表上的美與作品主題的“愛”完成了在價值上美與愛的統一,營造出一種脫俗、高尚、清麗的情境。
在散文教學時,應觀照作品意象的象征、情境所構成的特有之境,幫助學生從意象和情境角度去鑒賞、效仿散文的書寫。
散文是講究文采、語體質感的文體,散文的語言既是形式也是內容,是作家個性氣質、生命情調的顯現,也是其藝術造詣的凝結。以朱自清的《背影》中送行那一段為例:“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里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作者以白描的文字記敘事實,不作任何修飾、渲染。但仔細品味,作者的用詞卻又都十分精準。如這里的“說定”,如果用“說過”似乎也通,但遜色多了。“說定”不送,后來終于還是送了,很好地表現出父親當時的矛盾心理;“熟識”一詞,說明父親囑托的這個茶房該是靠得住的;還有“再三囑咐”“甚是仔細”等都是;還有父親在月臺上爬上爬下幫我“買橘子”的一段更是白描的經典:作者通過描寫父親的動作“蹣跚地走”“慢慢探身”“兩手攀著”“兩腳再向上縮”“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父親的衣著和體態“父親是一個胖子”“戴著黑布小帽”“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來扣題寫背影,寥寥數筆且語言樸素簡單,卻將父親的原態原貌呈現于讀者面前。在教學時,我們可以通過比較鑒賞的方式,讓學生品讀出藏于語言文字的“淡中有味”。
散文語言或具絢爛之美,或典雅含蓄,或寧靜致遠……在散文的語言教學時,應充分觀照語言運用的不同效應,豐富學生的語言感受力。
綜上所述,本文所提倡的抓文體特征的散文教學法有助于學生真正讀懂“散文”,對提高散文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是必需的。作為教師要提高專業素養,對語文教學理念有一個重新的認識:語文教學旨在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以語文能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語文知識、語言積累、思想感情、審美情趣等的融合,這種境界和修養不僅是對學生的,更是對教師的。教師的人生經驗、閱讀經驗積累與專業理論水平的提升以及教學熱情,都關乎散文教學質量與語文能力,對此必須引起重視。